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讲话 > 内容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2:55     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是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课程目标在对人的作用 的重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等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课程目标;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0845(2009)09-0041-02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时代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意在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实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 个人人生价值和个人发展,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是课程目 标的核心价值。
  
  一、课程目标体现了对人的作用的重视
  
  新课程目标在对知识的定位上吸收了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是主体与外界环境,或者说是思维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它被 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 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 略融为一体了”[1]。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 、联系或 调查获得的关于对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 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这两个解释反映出“知识”的两个重要特性:第一,“知识 ”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客观世界中来的,是反映 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具有客观属性;第二,“知识”是人的认识和经验,即“知识”的存 在是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相关联的,是人们对真理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主观属性。现代的知 识观认为,知识在于人的主观创造,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它强调了人在知识建构 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情感积极参 与的过程。我们对学习的要求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 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拥有知识的 人,也应该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人,还是对学习有着积极态度的人,更是一个通过 学习内化了社会价值观的人。
  1.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人对知识的积极建构的过程
  课程目标所依据的理念更多的 是建构主义理论,这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1)知识主要是个人 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知识建构是个体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实现的; 2)知识的建构具有社会性,学习者要在合作、交往和共享中建构知识;3)知识的建构具有 情境性,知识的意义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学习者与学习者 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4)知识的建构是一种能动的过程,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 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是人自觉建构的过程。这不仅是相应的知识建构或 能力的培养,也是主体的自我认识和改变的过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 生为中心,要为学生创设与客观对象相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对既 有 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方法与技能 ,形成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人与文本、与情境、与同伴对话的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是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重要代言人之一。他认为教学应该是提供给个体自由发展和人的潜能发挥 的学习机会[2]。新课程强调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与知识 的对话实践,是与 文本、与情境、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一切知识都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知识是人类的实 践活动。“所谓学习的实践,是析出自身和反 思自身的自我内在的对话实践。同时,是社会地建构的这两种实践同他人对话的实践”[3]。通过第一种对话实践,学生与教材发生能动的关联 作用;通过第二种实践,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洞察力,从而形成认知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的知识 、技能 、洞察的结果,或是从事与这些行为协调的行为;通过第三种对话实践,在多种论点和思考 的交互碰撞中,发展学生对于所有观点,特别是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的共鸣。倘若重视了共 鸣性理解,就能倾听某一问题的一切侧面,从而获得知识和真理[4]。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学习是为了掌握生 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是为了遵从生活的规则与规范,以便和谐 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是为了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从内心深处尊重生命和创造的价 值 。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设法使学生围绕知识学习与情境、与同伴对话是基于 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有探究的需要、 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和承担责任的需要,唯有开展主动学习才 能引导学生满足这些需要。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把学生当做知识的灌输器的观念,给予了学生 以尊重与责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摆脱了以往的见物不见人 的状态,将教学看做交流与交往的过程,将学生看做有尊严的生命主体,将对学生学习兴趣 的激发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做了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些理念与思想都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学 习规律与发展规律的要求,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核心价值。
  3.课程目标的实现是知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杜威指出:“当目标标示 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 为 手段。”[5]因此,课程目标不仅揭示了课程改革的未来方向,而且也蕴涵着实现 人的价 值的方式和方法,它兼有“思想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性。从思想意义上说, 课程目标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然倾向和追求 。它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从工 具 意义上说,课程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体现了一种落实到具体学科中的人才培养 的标准。
  知识是价值的载体。教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并不限于只帮助学生孤零零地掌握、 记忆和再现这种知识,而应包括促使他们去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这种知识,并了 解这种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如此,学生就能真正地成为知识和学习的主体,课 程知识也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教育价值[6]。例如在中学化学课程中,“知 识技能” 主要是指适合相应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则、高级规则以及相关 的 实验技能、运算技能和表达技能等,而“过程方法”目标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即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识记、理解、运用、创新等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及运 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获得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情感陶冶的过程;“情感态度”目标则 是建立在上述知识以及认知思维基础之上的学习动机、价值判断和态度观念的形成。简言之 ,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知识技能目标为载体、以过程方法为手段、以情感态度为精神结果和 动力、以实现知识的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为目标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二、课程目标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认识人,发展人,重视人的情感体验 与伦理道德的形成,体现了课程目标开始从对人的意义出发来阐释教学,使人们认识到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过程,还是通过经验、活动促进知识迁移,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 过程。教学不仅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是为同一个目标——人的全面发 展服务的。所以,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给予学生 参 与活动的机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人文关怀与教育公平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本、重视人 性发展的过程。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以人为本:课程目标的核心价值.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