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节日讲话 > 内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人教版 教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3:03:01     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
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二)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学习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学习评价提供线索。

三、学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 1000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
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学习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学习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学习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课时安排(共58课时) 一、 数据收集整理.........3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 …… 12课时 三、图形的运动(一) ….4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 …… 5课时 五、混合运算 5课时 六、有余数的除法 7课时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 12课时 八、克和千克 3课时 九、数学广角 3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单元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学习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元学习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 ………………………………………1课时 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2页例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准备:
课前预习思考。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9 6 15 8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页例2。

学习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准备:
课前预习思考。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二、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选举方法。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2、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4、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十分合理,学完新知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巩固所学内容,通过做练习也让学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学情分析:
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学生独立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再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你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自由发言。

四、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学习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学习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学习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内容:课本P7~P9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学习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3、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4、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5、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学习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 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学习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探索。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学情分析: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探索。

学习内容: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学习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这一课时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

学情分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习内容:教材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学习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学习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学习准备:情景图等。

学习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2个2个分的或3个3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 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学习内容:教材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学习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材分析: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步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用平均分解决问题后,通过这节课能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学习内容:教材P16、17页练习四第7~11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第7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0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并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和除法的初步认识,对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本节课采用了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主要本节课的学习是让学生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并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2.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习重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学习准备:情境图课件、圆片学具。

学习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

填出( )里的数,并说出自己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 )=6 2×( )=8 ( )×4=12 5×( )=10 3×( )=9 ( )×6=12 (设计意图:梳理、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所学知识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你知道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看,猴妈妈正在给小猴分桃呢(呈现下图)! 教师(出示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教师:请一位同学把题读一读。

教师:猴妈妈要分几个桃?怎么分的?谁能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l2÷3=□。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入分桃子的情境中,回顾除法的意义,进而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出除法算式。) 2.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教师:先自己想一想猴妈妈是怎样分的,再看一看课件里演示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猴妈妈分桃的过程。

3.明确探究要求,鼓励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分,我们能知道12÷3的商是4。如果我们以后每做一题都要先分一分,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1:很麻烦。

学生2:如果被除数很大,分起来很费时间。

教师:对!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就以12÷3=□为例,请同学们结合分桃的过程,想一想、试一试,可以把得到4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4.展示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和记录的过程会各不相同,教师应读懂学生的思考过程,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预设1:
第一只分3个,12-3=9;

第二只分3个,9-3=6;

第三只分3个,6-3=3;

第四只分3个,3-3=0。

教师:这位同学用连减的方法算出能分给4只小猴。看来你对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理解得很清楚! 预设2:生上3+3+3=12 4个3 教师:这位同学采用连加的方法,4个3相加是12,也算出了分给4只小猴。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进一步组织交流,让学生的更多方法得到展示。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出学生方法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帮助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操作经验和看图直观演示的基础上,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自主探究计算12÷3的计算方法。在交流和教师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用连减、连加的方法都能算出12÷3的商,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教师:看看小猴分桃后的图,你能想到哪个算式呢? 教师出示图片如下: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12。

教师:谁来说一说3、4、12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对比3×4 =12和12÷3=□,除法算式的商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哪个数?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是有联系的。我们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就可以用乘法来帮忙。

2.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教师:要计算12÷3=□,你想用哪个乘法算式来帮忙? 教师:想3和几相乘得12,又需要借助谁来帮忙呢?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如下。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商是4。

教师:看来计算除法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12÷3=□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哪些计算方法? 教师:计算除法为什么要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教师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4.尝试练习,明确方法。

教师:试着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计算12÷3=□的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12÷3=□,你想到哪个乘法算式?要想几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尝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明确了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 2.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教师: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商的。

(2)将除法算式和有联系的乘法算式连一连。

8÷4=□ 3×□=6 10÷2=□ 6×□=12 6÷3=□ □×4=8 12÷6=□ □×2=10 (3)练习四的第3题。

教师:认真计算,先求出商是几再连线。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求商的方法,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五、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相应的习题。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是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是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内容:
   课本P19页例2,练习四第4~6题。

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学习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6个笼屉一共放多少个包子?    *一共包了24个包子,每个笼屉放4个包子,需要多少个笼屉?    *一共包了24个包子,需要6个笼屉,每个笼屉放多少个包子?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19页做一做1、2。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1、22页,练习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进行巩固练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之前学习的内容由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因此,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是必不可少,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开拓思维。

学习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7--12。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 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学习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学习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4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习内容:课本P23页例3,练习五1~3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学习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学习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4页“做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十课时 练习课(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4、25页,练习五。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进行巩固练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之前学习的内容由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因此,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是必不可少,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开拓思维。

学习内容:课本P24~P25页,练习五4~7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学习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5页,练习五。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进行巩固练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之前学习的内容由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因此,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是必不可少,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开拓思维。

学习内容:课本P25页,练习五8、9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学习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8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学习内容:教材P26、27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表内除法(一) 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除法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单元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学习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单元学习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8、29页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学习。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部分建筑物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

学情分析: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学习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习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学习“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找,互相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2题。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教师小结:这里的五角星,乒乓球拍和飞机的图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互相指一指,并指名上台指。)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

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剪一剪。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材分析: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学习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
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 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面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学生边说边做。)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2)画一画。

谈话: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快来移移看!剪下教材第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板书揭示课题:旋转 (2)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小组合作,共同制作,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一开始玩起立不太顺利,教师可先和一个学生示范。)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课件出示小鱼图。

谈话:哪些鱼通过平移与红色的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五、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

平移现象:观光梯、缆车、推拉窗户…… 旋转:物体围绕着某一点(一个中心)移动。

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摩天轮、螺旋桨……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剪一剪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
观察法,分层次学习法。借助图形,组织观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课件等活动,初步认识剪纸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师: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手拉手的四个小人。)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1)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

(2)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剪。) (3)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尝试剪。明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课间展示剪一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移所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剪出这样的图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重点明确正方形纸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了一把兼职的快乐,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同学们的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图案,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展示。

五、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第四课时 练习七 教材分析: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并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

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学习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 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4题。

三、动手操作,提高练习 1、做一做。(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2、拼一拼。(教材“练习七”的第10题。) 出示第121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

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教材“练习七”的第11题。) 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

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

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 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是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学习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学习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将用乘法的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微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第二单元中已经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主要让学生加深一步对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学习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准备: 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学习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出发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3、顶球,完成后反馈。

三、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1~4题。

四、总结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时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27÷9”“27÷3”,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第二单元中已经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主要让学生加深一步对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密切联系 学习内容:教科书P39 例2以及做一做1、2、3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学习重点::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学习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背1~9的乘法口诀。

2、视算 6×3 12÷4 35÷7 4×4 5÷5 1×7 14÷2 1×1 6÷3 42÷6 2×6 8÷2 3×3 6×4 7×4 30÷5 49÷7 6÷1 21÷3 4÷2 3、用语言表达计算过程 42÷6=? 15÷5=? 二、新课 (一)学习例2 (二)完成第39页做一做:
1、2、3、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5~9题 第5题:完成后反馈 第6题: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7题:引导学生认真看插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说说可以怎样想?列式计算。

第8、9题:计算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三课时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教材分析: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这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节,即学习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节课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了“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例3的学习。例3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从而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直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会这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并且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在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但要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关键是在与激发学生探究情景数学问题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
教科书p42例3及练习九2、3、4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学习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学习例 3 分析题意 列式计算 做例3后面的“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43页第2、3、4题,分析题意,理解题型特点,列式计算。

第2题;也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 第3题;
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 第4题:(1)也就是求6个5是多少? (2)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9?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第四课时 练习九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例3后,通过本节课练习更能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是密切相关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来解决简单的乘除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更生活化,有理化。

学习内容:
教科书P43—P44练习九 学习目标: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学习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学习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里有几个3? 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巩固练习:
1、走迷宫:
2、第44页第7题 3、第44页第8题 4、第44页第6题 也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5、 6、思考题:
2、6;

3、9; 4、7; 5、8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九 第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习内容:
教科书P45 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 学习目标:
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学习重点: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应用:
(1)让学生看练习十第3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 第2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 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1题:计算,反馈 第4题:
42÷6=7 三、总结。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单元学习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 1.混合运算………………3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基础上学习的。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整合重新编排的一个单元。在实验教材中,正式学习混合中运算在后,而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而且教材淡化了对于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要求,对于何时开始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在学习时较难把握。基于此,修订后的教材重新设计了混合运算学习的顺序,编排了这个单元,提前正式学习混合运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同级混合运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综合运算,同学们你们都掌握了吗?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和乘除的同级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加减和乘法的计算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会掌握了同级运算的方法上进行的。

学习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练习十一第4~6题。

学习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学习准备:例2主题图挂图或者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教师用挂图或者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最后求什么? 学生可能会获得以下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对于学生回答缺乏一定顺序或者表述不完整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帮助零散获取信息的学生建立一定的顺序,并逐步完整地进行表达。

教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三是添加了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让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充分说明和交流。

(设计意图:例2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数量关系简单,学生也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 学习时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同时,有主题图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也能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索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地说一说每种方法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无论哪一种列式,第一步都是先算出3个跷跷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要先算这一步。

教师根据7+(4×3)这种列式方法,呈现7+4×3的综合算式,同时给出数学的规定并板书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引导学生比较7+(4×3)和7+4×3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后者的简洁性,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样规定的合理性:保证结果唯一,数学表达简洁。

让学生独立用综合算式计算7+4×3,学生板演,教师注重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境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运算顺序揭示后的再思考让学生意识到无需用小括号时就不必使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 三、运用规定,进行运算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且我们也知道了数学上对运算顺序的规定,大家有信心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吗? 教师直接出示加除、减除、除加、除减的两步运算式题(如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7+12÷3 43-24÷6 18÷3+67 54÷9-3 请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最后组织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明确只是将先算的那一步圈出来,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算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2.完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同学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3.完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通过巡视,关注学生解题良好习惯的培养。

4.完成第51页第6题 教师用教具在黑板上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该用这条运算顺序呢?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从这节课开始,运算顺序有所改变。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今后的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

学习内容:教材49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一6-11题 学习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 7+(7-6)= 10-(5+3)=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6×(7+2) (88-56)÷8 76-(12+25) (12-5)×3 48÷(8-2) 问题:
1. 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 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四则混合运算”,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节课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教材53页例4、54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5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72÷(18-9)=    65-8×5 =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90-36)÷9 = 54÷9 = 6(次)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五、总结 教师:今天大家都很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课后我们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你将会拥有更多的聪明才智! ?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是把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算,包括有同级的、不同级的、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按顺序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按顺序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

学习内容:教材57页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学习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7×(36-30)= 48-18+32=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
1. 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 4×8-3 (18+27 )÷9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3)解答正确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5)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小女孩:
3×4+5 10-(3+5) =12+5 =10-8 =17(元) =2(元) 10-3-5 =7-5 =2(元) 2. 26个      19个 (26+19)÷5 =45÷5 =9(个)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 解答正确吗? 3. 8×3-10 =24-10 =14(瓶)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的想法。

4.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教科书P58练习十二2、3、4。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对前面学习知识的一个汇总,同学们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并能用算式解决问题了,你们真的很棒!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综合算式计算时要注意: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学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课本59-73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 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学习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7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仅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学习内容:课本59-60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学习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方法1: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方法2: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 (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一道开放题,三种装法,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自己的选择,圈一圈,然后填空,教师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2题。

出示题目:17个红果,平均分给3只刺猬,每只刺猬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代替红果分一分,看看每份能分多少,是否有剩余。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习内容:课本61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学习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16÷4= 25÷5= 36÷9= 45÷5= 28÷4= 35÷7= 9÷3= 15÷3=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不能是4根、5根、6根??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
小结:;
?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
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认识除法竖式 教材分析: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 学情分析: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习内容:课本62页的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 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 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
商是3 除数是4 12是 4和3的积 1 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1 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

学情分析:
学习已经学习了出除法的竖式书写过程。

学习内容:教材63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平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式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 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 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一做第63页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3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3、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完成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完成“练习十四”第11题。

判断对错,指明回答,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二年级下第六单元教科书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习内容:课本67页的例5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学习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7÷9= 32÷4= 42÷7= 16÷8= 30÷6= 24÷3= 10÷2= 15÷3= 2、解决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2)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装3筐,平均每筐装多少?还剩多少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 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 ( 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 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 22÷4=5……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

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

总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再加上一个1。

(3)师:同学们真厉害!想想刚才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2、做一做 完成第2小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10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

(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1(元) 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1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1元买不到1个面包,10元只能买3个面包。不管余1元、余2元,都只能买3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第二道题,不管余数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

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50÷8=6(天)??2(个) 需要7天。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对于余数应该怎么处理,并说说怎么想的。

23÷4=5(本)……3(元) 能买5本。

25÷4=6(本)……1(元) 能买6本。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五、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课本68页的例6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学习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10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 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第七课时 小小设计师 教材分析:
《小小设计师》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2——73页的内容。它是属于活动实践课,也是人教版最新版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新的课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欣赏与制作图案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图案。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

学习内容:课本72-73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对称、平移等知识,能够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

2、培养学生对设计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3、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
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准备:纸、剪刀、学具、多媒体课件等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在桌布、墙纸等生活物品上见到一些很漂亮的图案,知道它们是怎么得到的吗? 课件展示图案。

师:它们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同学们,还记得哪些现象是轴对称,哪些现象是平移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这些漂亮的图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一起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四张图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四幅图案分别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得到,然后集体讨论。

预设:
生1:这些图案都由几个相同的图形,平移后拼接在一起得到的。

生2:可以按照以前学的轴对称图形的剪裁方法剪出几个一样的图形,然后再平移拼出这样的图案。

生3:同时还需要剪一个正方形,把这些图案贴在上面。

2、动手操作。

(1)每人发两张纸,按照刚刚讨论的思路进行设计,分别剪出一个正方形和像教材中的那些图形,然后贴出喜欢的图案。

(2)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3)拓展想象,鼓励学生用前面剪裁的那些图形,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个图案。

哪些同学制作的图形一样?把它们拼在一起看一看。

3、作品展示、评比。

通过欣赏各个小组同学的作品,根据评选标准,评选出你认为好的作品及“优秀设计师”。

三、课堂小结 利用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课下的时候一起来研究。

四、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万以内的数需要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而二年级学生的经验有限,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学习时,应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学习计数单位认识时,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单元学习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单元学习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单元课时安排:12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3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7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1课时 4.利用估算解决问题………………1课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这单元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而且这个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
更或许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过,所以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小棒(每小组1000根)学习内容:教材P75、P76 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学习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拐弯数。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习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

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 4个百……10个百(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 )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3) 三百三百地数。

三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

四百、( )百、( )百,再数( )百是一千 (5) 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 例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第二课时 1000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与数有关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0以内的数基础上进行的。

学习内容:教材P76页例2、P77做一做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学习重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学习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学习准备: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师生小结:读数、写数都从高位开始,末尾的0不读. 2、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2。

1、学习三位数的组成。

(1)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数数看有多少个小圆点?比100少还比100多? 师提示:可以数一数,还可以圈一圈。

生1:10个10就是100,这里有10多个10,比100多,这个数大于100. 生2:有235个。先圈出100,一共圈出2个100,就是200,与三十五合起来就是二百三十五。

(2)如果用小棒表示(课件展示)就是100一捆的木棒有2困,10个一捆的木棒有3困,再加上5根小棒。

(3)根据这些小木棒,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板书:这个数是由2个百,3个十,5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读一读。

师:那么怎么在计数器上拨这个数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计算器上拨235. 2、三位数的读、写。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读写,想一想:这个数应该怎样读、写? (2)请学生板书“235”的读法和写法。师:二百三十呢?又该怎样读写?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出。

(3)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3吗?怎样读、写? (4)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的读读法:
读书时,一个数的百位上是几就读几, 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数位中间的0就读零,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一个数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位上写0。

3、完成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77“做一做”第1、2题。

4、学习例3(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数一数右面有多少个彩点,这么多彩点要怎么数? 生1:先10个10个地数,数出100,又一百一百地圈,看看有多少个一百。

数一数,圈一圈的过程中,你们又哪些发现呢? 生1:10个10是100, 生2:900和100合起来是1000. 师:那么1000里面有多少个10呢? 生:从刚才圈一圈可以看出,1000里面有10个100,所以1000里面有100个10. 师生共同总结:1000是由10个(100)组成,也可以说由100个(10)组成, 还可以说是由1000个(一)组成。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1)练习十六6-9题。

(2)完成三题。

五、板书设计 千以内数的读写 126 读作:一百二十六 304 读作:三百零四 480 读作:四百八十 第三课时 认识算盘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要学生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也接触过算盘,但没有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它,所以这节课用算盘记数,表示数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内容:P78页例4及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了解算盘的历史,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算盘的热爱。

学习重点:认识算盘,学会用算盘拨数,会识数、读书、写数。

学习难点:理解算盘上上珠和下珠的区别及作用,会选择数位。

学习准备:课件、算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后:(出示古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图片)即使现在计算机在生活当中的用处很大,但是算盘方便、准确的优点,仍旧在很多工作当中发挥它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算盘。

二、探索新知。

1、介绍算盘结构。

课件出示:你们看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介绍:框、梁、档、上珠、下珠。

2、初步认识算盘的计数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计算器表示数吗? 生:在计算器每个数上拨数,有几个数就拨几个珠。

师:算盘和计数器有点相似,都是通过拨珠的方法来表示数,但是计数阿德方法不一样。

师讲解: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比如9,在计算器上要拨9个珠子。在算盘上拨1个上珠表示5,再拨4个下珠。

(2)教师示范在算盘中拨出1-9. 师强调:珠子要往梁上靠。“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

(3)那么,10应该怎么拨呢?100呢? 师强调:10一般不用个位上一个上珠和5个下珠表示,而用十位上一个上珠表示。

师:你能说或100怎样拨吗?(让学生试着拨一拨) 3、用算盘练习拨数。

师:如何在算盘上拨出563这样大的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1)在使用计数器的时候,因为计数器标明了位数,所以只需在相应的位数上拨数就可以了。

(2)在算盘上没有固定的位数,我们在拨数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位数。选定之后,从它向左各档次依次表示十位、百位、千位、、、、然后再相应的数位上拨数。

(3)我们要拨563,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我们看看着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拨的。

师:说说他们拨的563有什么不一样? (4)请同学们在算盘上也拨出563. 4、结合算盘的数位意义和顺序,学会数的读写。

(1)教师拨出563,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么读,怎样写出这个数呢? (2)学生先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读法、写法。

教师小结:从高位起,百位上是5,就表示5个百,就在算盘的百位下面写出数字5;
十位是6,表示6个十,对着十位下面写出数字6;
个位是3,表示3个一,对着个位下面写出数字3. 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没有珠子,那这位上表示什么?写数时应该怎么办? 试一试:课本78页“做一做”。

指名上讲台上演示,其余同学分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1)分组合作,一个人读书,另一位在算盘上把数表示出来。

(2)指名同学上台演示,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3、完成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 认识算盘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第四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材分析: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学情分析: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千以内的数,学生缺乏计数大数的经验,对于同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计数有困难。而用不同的计数单位对同一个数的计数过程,恰恰是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以及计数单位间关系的过程。计数单位概念的形成,既是认数学习的需要,也对学生度量思想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内容:书82页例5及83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学习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学习难点: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学习准备:挂图,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长(4589米)、铁路桥的长度(6772米)。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学习例5 (1)观察例5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用1000个小立方体,这里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二千……) (3)小结并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他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4)十个千,我们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A.生:在计数器上拨十个珠子。

师:我们一起学过,计数器上满十个就怎么样。

生:向前一个数位进一。拨一个珠子,原先数位上的珠子退10个。

师:追问:我们在千位下的一个数位上拨了一个珠,这个数位是什么? 生:万。

B.教师一千一千地拨,学生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C.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板书 :
读作:二千三百五十六。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  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数等)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师:到今天为止,我们认识了几个数位? 生: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5个了。

(2)师:和我们的座位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位置,你们能排一排它们的位置吗? 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问:有谁会填这张表?(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学具卡上填写) (3)看数位顺序表明确,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4) 熟记表格,同桌互说。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 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A、994——1000 B、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每组数一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练习十七1-3题。

2、完成三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10000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材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10000以内数认识,以及数的组成,在此基础进行巩固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10000以内数认识,以及数的组成,在此基础进行巩固学习。

学习内容:书上83页例6及84页“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学习数的组成,熟悉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巩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重点:继续巩固学习数的组成,熟悉数位顺序表。

学习难点: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课前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 (1)3个千,2个百,3个十,5 个一,组成的数是( ) (2)9个千,6个百,4个十, 7个一,组成的数是( ) (3)4个千,3个百,5个十, 1个一,组成的数是( ) 二、 学习楼例6.(展示课件)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星星,你们是怎么数的呢?数一数,说一说。

生1:10个100是1000,这些星星比1000多。

生2:我先圈出1000,一共圈出2个1000,再一百一百地圈,剩下的共有458个。2个1000是2000,和458合起来就是2458个。

师:想一想,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又怎么表示呢? 指名学生说出拨珠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件上的练习题。

2、完成书上练习十七第6题。

3、完成书上84页的“做一做”1、2题。

四、课堂作业 完成三题题单 第六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读写 教材分析: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学情分析: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学习内容:课本第85、86页例7和例8。

学习目标:
1、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包括万) 2、通过学习中间或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加深对数位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

学习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

学习准备: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课前预习 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你会读吗?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468 720 609 800 师:有0怎样读?(强调中间的0必须读,末尾的0不读) 3.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二十三 六百 四百五十 三百零六 师:我们怎样写出这些数的?(小结时强调:不论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到低位,按数位顺序读写) 4、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了“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学习例7。

学们,老师借用计数器任意拨一个数(745),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来,那么我在前面 拨3颗珠子呢?这个数是多少?怎样写?师板书读、写出的数,再问:它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生总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也是从高位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2. (1)师拨2080、6009)这两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这个数怎样读?谁能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学生试读,教师板书) 师:这样的四位数和3745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个数中间的百位上和个位上都没有数。

生2:第二个数百位和十位上没有数字。

师:这样有0的四位数怎么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千以内数的读法吗,自己尝试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回答。

小结: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书上85页“做一做”1题、2题。

3.学习例8 (1)出示:一千三百四十二 同学们,你们能借用数位顺序表来拨出这个数吗?能写出来吗? 生1:在千位上写1,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4,个位上写2. 师:写得很对,万以内数的写法和前面学过的意义,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 (2)出示:三千零六十九 七千零一 二千七百 一万 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这几个数。

(3)师:从计数器上能够看出,这些数都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明白遇到有0的数的写法和千以内数字一样,中间或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4) 生独立思考后,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然后订正。

4、小结:我们读、写数的时候要从高位开始,按照数位的顺序读、写。

读万以内的数时,千位上是几就读( ), 百位上是几就读( ),十位上是几就读( ), 个位上是几就读(),数位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 ),末尾不管有几个“0” 都(). 写万以内的数时,有几个千就在( )位上写几,有几个百就在()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 )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 )。

(借助板书,强调:读数时,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都不读。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七第9、10题。

2、完成三题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大家要记住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第七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练习十七 学习目标:
1、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包括万) 2、继续学习中间或末尾有0的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加深对数位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

学习难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

学习准备:计数器。

学习过程:
一、练习十七 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题,学生先试着读一读,再指名读。

6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8题,25张100元的一共是( )元。

帮助学生数数后,思考算出答案。

3、学生独立完成11-15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我会填 6035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②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8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

③ 6300里面有( )个千和( )个百;

④数字3973中,左边的3表示( )个( ),右边的3表示( )个( )。

2、谁的说法正确? “8070”这样读(  ) 小明:八千零七零   小红:八千七十 小丽:八千零七      小东:八千零七十      3、我来当医生:
①四千三百二十 写作:3420  ②七千零六十  写作:70060  ③2007读作:二零零七 4、智力冲浪。

一个四位数,它的千位上的数字是最小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千位上数字的2倍,这四个数位上的数字总和是3。你知道这个四位数是多少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三题 第八课时 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分析: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更大的数的比较的基础 学情分析: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掌握了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力较差。

学习内容:书上90页例9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4、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体验到成功地喜悦;
并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估数能力。

学习准备:实物投影、课件、课前搜集生活中较大的数,有关“近似数”的材料。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读一读,说一说,各个数中的“3”在什么数位?各表示什么? 327 1031 3762 163 二、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的图文材料。

(1)师:1号(940元)和2号(1899元)显像管电视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比一比,它们哪个贵一些? 生1:2号贵一些,因为940是三位数,不够1000,而1899是四位数,超过1000。生2:2号比1号贵,我们知道两位数比一位数大,所以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师小结: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

师小结: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

(2)3(1350元)号和4(2365元)号比,哪一台液晶电视更贵一些呢,想一想,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生1:1350含有1个千,2365里含有2个千,4号贵一些。

生2:比较它们的高位,1个千比2个千小,所以4号比3号贵。

(3)师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最高位上数大的数大。

(4)师:如果把2号(1899元)和3号(1350元),哪一台贵一些?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么比? 生:应该依次比较下一位,千位数字相同,就比较百位的数。

师: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5)师总结: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时,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

(6)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90页“做一做” 2、在○里填上“< 或 >、=”。(看屏幕回答) 299○302 4780○3987 1010○999 568○570 6029○6031 3248○3249 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
1010>936>963 小舟:
1010>963>936 小健:
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1、练习十八1题、2题。

2、完成三题。

五、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近似数 教材分析:求近似数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求近似数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千”、“万”等数的具体含义,掌握了百以内数和千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力较差。

学习内容:教材91页例10.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0(多媒体出示课件情景图) (1)师:通过图片我们看到,主持人在电视中播报参加本届运动会的运动员有99 人,而观众却说将近有10000人。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两人关于运动员人 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他们说得对吗?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生1:9985这种说法特别准确。

生2:9985接近10000,10000更容易记住。

(2)师:10000是9985的近似数,为了方便可以用10000代替9985来描述。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 生活中的数学 (1)你还能举出近似数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说一说。

(2)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第91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

1、练习十八5题、6题。

2、完成三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第十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练习十八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熟练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一、学习练习十八。

4题,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一列火车坐的人比飞机多得多, 一架飞机做坐的人比一艘客轮少一些。

一列火车坐的人数﹥一架飞机坐的人数很多, 一架飞机做坐的人数比一艘客轮坐的人数少一些 师:可以看出谁坐的人最少?多少人?(飞机 300人) 300比哪个数少一些?(350)哪个数比300大得多?(1500) 由此看出坐300人的是飞机,坐350人的是客轮,坐1500人的是火车。

1、 学生独立完成9、10、11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2、 12题,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珠,动手操作后再写出所表示的数。

二、指导练习。

1、出示题目   微波炉800元    电脑9000      空调2000 ①微波炉和电脑一共多少钱? 列式计算:
②空调比电脑少多少钱? 列式计算: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独立解答。     2、数学游戏。

  猜一猜整百数:比5000小?----对!         比2500小?----错!         比3500小?----对!…… 3、有几种填法?    5000< 50□0            6357 >6□57 4、开放题。

用2、4、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①最接近4000的数:
②最接近2000的数:
③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
④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完成三题 第十一课时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节课先由复习引入,由数的组成过渡到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理解,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再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趣味练习,通过连一连、算一算、比一比、画一画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总结出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并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内容:教材95页例11、例12 学习目标:
1.能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重点:正确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学习难点: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学习准备:口算卡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整千整百的数据。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生汇报师随机板书)     2.观察数据特点,复习数的组成。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的组成?     利用数的组成规律,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索交流 1.学习例11 (1)收集信息:刚才大家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

(出示例9图)说说图上告诉了那些信息(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00元) (2)提出问题: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①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②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③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3)解决问题:大家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①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

1000+2000= 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A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B  从1+2=3想出1000+2000=3000.  C  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  ②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 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①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②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习例12 (1)组织学生编口算题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2人一组,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 =    130-50= ①学生交流算法。(以数的组成为主,只要合理就给与鼓励)  ②看课本并把它们补充完整,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③小精灵聪聪还有两个题目想考考你,赶快来展示你的本领吧! 900+600=              1500-600= 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3)总结:
①比较例11例12在口算时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例10的数据口算时需要注意进位或退位。) ②师生共同小结: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用数的组成或其他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口算卡片出示,个别说怎么算的)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独立完成后汇报,师适时肯定。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二课时 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用估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
学习估算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习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在学习口算、笔算的同时也学习估算,在以前的练习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习题,只是口头的练习没有书面表达。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初步的接触了估算,会简单的对一些数进行估算,这节课主要让给学生利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内容:书上96页例13及练习十九第5、6题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合理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难点:熟练掌握找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练习   1.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598 312 405 819   2.口算。

400+500 300+400 600+200 100+800 3、做课件上练习题1、2题。

二、学习例13。

1、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整百、整千的加减法计算,帮助也要解决了买电器的问题,这会妈妈又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

课件展示例13.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买一部电话机和一台电吹风,电话机358元,电吹风218元。

生2:妈妈提出的问题是500元钱买这两件商品够不够。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反馈。

2、 解决问题。

生1:要知道500元够不够,先要知道买电话机和电吹风一共得付多少钱。

生1: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生2:不用准确算出得数,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3、验证结果。

师:同学们,想一想,带700元够了吗? 生:电话机不超过400元,电吹风不超过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了。

师:500元够不够和700元够不够,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都采用估算。

生:前面估算的时候进来往小处估,那么真实值肯定大于500,后面估算的时候进来往大处估,那么真实值肯定小于700。

4、师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5题。

(1)组织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

(2)分组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指名回答。

2、完成三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单元学习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学习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学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和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收集信息的能力。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如何将其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重量 学情分析: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如何将其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重量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00 ---10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二课时    称一称 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克与千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克与千克有关知识,对于这节动手实践课学生要把握住实际物体的重量,并会估算。

学习内容:称一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 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学习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学习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 量, 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3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103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6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克与千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学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和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克与千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学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和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重量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3经由生活实景的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交流、操作来掌握单位克和千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进一步建立单位“千克”和“克”的重量概念。

学习难点:在实际生活情境下,区别“千克”和“克”的重量。

学习准备:PPT、食物包装袋、超市广告纸、电子秤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组称出5个中等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还 个儿的苹果是 1千克, 知道 1 克=1000 克。

4个大苹果也是1千克。

分小组,分别称出 上节课你们认识了 1千克的不同物品, 什么质量单位?它 再数一数有几个。

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约15个鸡蛋 是1千克。

二、探究新知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知道王奶奶摘了 苹果有大有小,要 可以再称一称。

20个苹果。

根据大小来估计。

让我们估计这些 我们刚刚称过,一般 苹果有多重。

大的 4个1千克,中等 个儿的5个1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 5 )千克。

20÷4=5(千克) 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 4 )千克。

20÷5=4(千克) 怎样解决? 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检查一下。

5个苹果 口答:如果4 重1千克,这些苹果 4千克。

大约重5 三、知识运用 1. 做一做。

估计24个梨大约 重多少千克。

我知道大约5个梨 是1千克。

如果5个梨重1千克,这些梨大约重( 5 )千克。

24 -5= 19 -5 =14 -5 = 9 -5=4 怎样解决? 5个梨大约是1千克,我们可以5个 5个地减,从24中最多减去几个5 口答:24个梨大约重5千克。

就是有几个1千克。减去4个5,是 4千克,还剩4个梨,接近1 千克。

2. 你会解决吗? 我买1千克苹果, 2 千克桃。

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 苹果:2×2=4(元) 桃:1×4=4(元) 1千克里面有( 2 )个 500克,( 4 )个500克 是2千克。

4+4=8(元) 口答:阿姨买1千克苹果, 2千克桃共花8元钱。

3. 你会解决吗? 500克荔枝给奶奶吃, 2500克西瓜我和爸 爸、妈妈吃。

一共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你会 解答吗? 500克荔枝:8元 2500克里有( 5 )个500克 西瓜:3×5=15(元) 8+15=23(元) 口答:500克荔枝,2500克 西瓜共23元。

4.你知道吗? 我是蜂鸟,是世界上 最小的鸟,体重大约 只有2克重。

我是鸵鸟,是世界上 最大的鸟,体重大约 有100千克重。我的 一个蛋就重1500克。

我的体重是25千克,这只鸵鸟 有4个我这么重。它的一个蛋也 相当于3袋500克的食盐那么重。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06页练习二十,第9题。

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1题、第12题。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推理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学习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单元学习重点:
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单元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第一课时:推理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含有两个条件的猜数问题,以及二年级上册“猜一猜”等选言推理的实例,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切实理解逻辑 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过程。推理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将推理的学习置于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使学生体会推理的作用,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为学生提供新结论、开拓新思路的功能,对数学日常学习和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能落实“四能”的培养。本课教材只以简单的形式学习简单的推理没有呈现完整的表达推理过程的三段论文字,只是呈现了学生通过连线、口头语言等形式表达思考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并从小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合情推理和选言推理的实例。他们能够利用探究活动完成数学学习,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在对已有命题进行归纳、类比上存在困难,常常出现论证不充分、归纳不完整、类比对象选择不恰当的错误。

学习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与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4、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课堂作业 老师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抽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解答。

引导:小松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小东呢?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后思考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七、板书设计:
推理 例1 帮小动物找家 小刚拿的是( 数学 )书 小丽拿的是( 英语 )书 熊猫、羊、 兔、猫、鹿 第二课时:简单推理(数独) 教材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会了简单的推理上,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教材第110页例1与做一做,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7题。

学习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学习难点: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学习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 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数学书P110的“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练习二十一第4题)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练习二十一第5题) 3、动笔练习:完成数学书练习二十一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推理 3 2 4 1 A4 3 B1 2 2 1 3 4 1 4 2 3 3 2 4 1 A4 3 B1 2 2 1 3 4 1 4 2 3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学习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单元学习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 第一课时 表内除法 学习内容:练习二十二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习过程:
一.回顾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概括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简单的推理。

2. 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板书:表内除法。

二.复习整理:
1. 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 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 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教材第1题。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 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学习效果测评:
四、拓展性学习:
1. 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1、2题,同桌检查。

3. 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学习内容:练习二十二及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学习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难点: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 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 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 二千五百零六。

4、 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完成书上第4题。

5、 复习近似数。

教材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 6、 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7题。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4)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教材第8题。

三、学习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 3299 9998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学习内容:课本P117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过程与方法: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 110 - 20= 620+100= 120+360= 130 - 70= 240 + 70= 2000+50= 1000-30= 1200-40= 140 - 40= 860 - 80= 880+1200=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和统计 学习内容:课本P119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解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6×1+8×3 =6+24 =30(角) 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学习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人教版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人教版 教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