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浅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15:54     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加强对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了解,开拓视野,取其精华,借鉴吸收,以期促进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中外差异
  
  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都得到了各国政治家、教育家的普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地位,有着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经验,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思想道德教育也突显出一些弊端,例如时效性不强、社会适应性不强、德育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等方面。同时还存在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一味让学生被动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观点等弊端,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发挥。
  本文通过分析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加强对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了解,开拓视野,取其精华,借鉴吸收,可以促进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推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
  造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差异有很多原因,当然这些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和经济, 二是德育制度,三是德育环境。
  1.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国外西方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体制的差异,使得中外思想道德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提倡儒家思想,提倡凡事以国家、社会和家庭利益为重,在必要时个人利益可以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德育教育的观點是不同的,国外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思想教育、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宗教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在中国的传统德育里,谦逊平和占主导地位,而国外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青少年学生)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
  Margalit Cohen-Emerique(1990) 曾经对中西方文化对于“人”这个概念的不同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人定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个人主义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集体主义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欧洲工业国家以及北欧国家,他们强调突出个人的观点和个性差异,个人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教育体系使得人的发展更加独立和自主。而第二种模式则主要流行于非西方国家,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教育体系则是让人们学会如何在群组中和谐地生存。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在国外,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学校注重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尚未完全发展起来,是一个相当讲究文凭学历的社会,人民的生存压力较大,所以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上。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就会拥有好的前途,也会给他们带来荣耀,可以光宗耀祖。所以中国父母特别注重在教育孩子成“才”,而这“才”的范畴相当局限——就是学习成绩优秀,能考上好的学校,能获得高学历以便能够在社会上求得好的工作,而在“德”方面家长往往会不自觉把它放在次要位置,认为孩子只要搞好学习,只要考到好成绩才是重要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培养是次要的;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先进,人民生存压力较小,而且社会用人机制较为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所以相对于中国人,外国人的择业观更为开放,职业选择面也更为广阔。也许对于大都数外国人而言,从事一份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比从事一份高收入的职业更让他们觉得体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在中国,从事一份低收入的职业,生计往往因此而变得很困难,而在国外即使从事最低收入的职业,也会使得日常生活开支得以保障。
  2.德育制度的原因
  中国在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面和国外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在人均资源稀少、人口众多的中国,青少年升学竞争压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要大得多。中国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的激烈、压力非常的大,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每个学生必须在考试中做得非常出色,才能够被优秀的大学所录取。中国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尤其高中)拼了命地读书,就为了最终如愿以偿考上大学,高考对于他们而言,是决定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一个重大门槛: 孩子十几年的努力,家长十几年的付出,似乎就在高考这三天里决定是否能得到回报,正所谓“寒窗苦读十余年,金榜题名一朝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高考制度一直在逐步改革,但一考定终身(三天的高考,几乎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的本质基本没有改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父母来逼迫孩子接受很多的课外的辅导学习,所以中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了中国教育的老毛病。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崇尚自然”,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青少年身心个性的摧残。而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在中国,考进大学需要经过严格挑选,但是一旦跨进了大学的门槛,却是几乎100%可以毕业。中国这种“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制度注定了一旦上了大学,有些中国学生很有可能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而在德育培养最关键的高中时期,中国学生在努力备战高考,一切以分数为重;到了另外一个德育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中国学生却由于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制度、太轻松的大学学习氛围,不知不觉在大学期间对自己品德修养方面放松了要求,并没有真正重视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而在国外,情况则大不相同,国外大学的入学考试虽然仍以书面形式为主,但还设有口试、面试、自选考试、学生手册、推荐信等来综合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国外学生考大学除了成绩表还需要推荐信,特别是要有个人品德的推荐信,不仅仅要看学生的卷面分数,更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优秀的入学成绩不一定保证国外学生得到申请的高等院校录取(尤其精英学校),除了成绩之外,高等院校招生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其中学生的日常成绩、教师和社会组织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的实践情况等都有可能被纳入能否被精英学校录取的条件。
  中国孩子上大学,往往把大学的名气作为唯一的指向性,是否是重点、是否是名牌是中国家长和孩子考虑的首要因素。国外学生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学生一般就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学不应拒绝,至于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当然还是有区别,但是大学的门是一直打开的。而能否进入精英大学,学生的品德起了关键作用,这使得国外学生从中学起就很注重自己思想品德的培养,而不是仅仅重视考试的卷面成绩。
  3.德育环境的原因

《浅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析中外思想道德教育差异的原因.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