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综合实践总结 > 内容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30 06:08:58     阅读:


  [摘 要]创新人才既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成效的体现。在新形势下,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及地方协同创新的成效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江汉大学为例,探讨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国内外高校联合和学科交叉融合等协调创新模式,并提出完善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10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18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学科的细分程度提升,科技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协同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协同创新势在必行[1][2]。继“985”“211”工程计划后,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该计划以“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创新力量等的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在科学研究上探索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以知识创新和价值体现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办学历史短、积淀少,通常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3][4]。但是,由于其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定位,是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如何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和平台,集成各创新主体的优质资源对研究生培养进行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創新人才,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的研究员Peter Gloor提出,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5]。陈劲在《协同创新》一书中指出:“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6]喻江平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通过高校内部各部门或各主体、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其他部门(如政府、企业、其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用户等)主体之间以实现一定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目的,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的过程[7]。李金龙将协同创新环境下的联合培养机制定义为“以实现培养主体自身利益和国家战略为根本目的,在政府政策法规和协同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育人优势,有效协调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核心主体的责权关系,在充分交流、公平分配和全程协同的基础上合作培养具有宽厚的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国家发展重大科学和战略问题的高端人才的作用方式”[8] 。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现状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多由地方财政出资供养,并由地方行政部门拨款协助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国内共有地方高校2000余所,其建校宗旨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对口紧缺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虽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传统的“985”“211”大学相比,在福利政策、财政支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加之地方院校的教育背景,更增添了这部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从教育定位上看,重点高校可以走“高大上”路线,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而地方院校可以走技术应用路线,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定位不同,培养模式必然不同。协同创新是基于联合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联合培养创新的实用型人才,非常适合于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广西大学利用当地具有较多大型化工企业的优势,已与20多家企业联合培养化学工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通过建立区级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使校内的大量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校所合作,与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岗位,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医院、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当然,作为新兴的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协同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旨在转变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多方导师协同培养范式。目前,各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培养机制仍处于试水阶段,在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开展试点,未形成系统的规模。由于参与协同创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能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一直在校内进行科研活动,所以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成果考察、毕业论文评价等需要重新规划。而目前大部分开展协同创新培养的学校仍延续原来的教学体系,无形之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又浪费了教学资源。因此,高校应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在保证学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设创新性思维培训课程,为今后进行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此外,校外的实践课教程需要学校与校外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协同创新的各主体之间应打破科研、实践资源的藩篱,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共同目标,进行分工合作。
  (二)主体作用不明确,培养模式与需求存在差异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