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4 06:14:00     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各民族学生当中长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增进民族交流交融、维护祖国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增多,高校已经成为各民族人才与多元文化的汇集之地。因此,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整合资源,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新模式就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教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学习、经济生活上存在困难和压力,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民族认同感和思想归属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一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主,但作为公共课,授课方式缺乏生动性,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已经不能适应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势发展,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被动的教学形式压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持续性
  在新生入学期间,各院系会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随着学生年级升高,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占据了学生们大部分的精力,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却逐渐减弱。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往往依靠各院系自行开展,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在人员配备方面缺乏系统培训。高校学生辅导员对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历史、发展现状、风俗习惯、宗教常识等知识缺乏了解,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无处下手,处于“不敢管、不想管、不会管”的被动局面。
  (四)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长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当中,长期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接受外界思想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生活习惯迥异、家庭经济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不能很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二、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探索
  我们以我校“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室”为载体,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出发点,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以思想凝聚为核心、安全稳定为屏障、多重形式为内涵的民族团结教育同心圆工程体系的工作构想,并开展了一系列大胆探索与有益实践。
  (一)坚持思想引领的核心
  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必须以民族团结、共融共处为工作目标,要始终坚持平等认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认真分析他们在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特点,尊重多元文化,包容民族差异,平等对待,关心爱护,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二)构筑安全稳定的屏障
  安全稳定始终是高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增强认同感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严格日常管理、把握关键节点、筑牢法律底线”三步并举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抓住重要节目与敏感时段,召开民族学生座谈会,宣传民族团结政策;以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筑牢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思想防线,构筑了安全稳定管理保障闭环,提升了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意识,助力推动了平安和谐高校建设。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从理想信念、文化传承、社会实践三方面入手,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主旨鲜明的特色活动,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齐靠拢,认真学思践悟“五个认同”的深刻内涵。第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感性认识;开展国情、世情教育,宣传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号召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用聪明才智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第二、通过开展主题沙龙、讲座等形式,努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鼓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服务祖国人民。组织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返回家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深入社区、村庄,面向各族同胞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声讨“三股势力”罪恶本质。此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义务植树、参军入伍、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渠道,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四)落实各项帮扶措施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学习、就业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分类指导,坚持一人一策、对症下药、精准帮扶,着力提升工作质量。在经济帮扶方面通过与学生逐一谈话,认真了解情况,宣传资助政策,协助申请资助项目,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努力为他们缓解经济压力,解除后顾之忧。在学业帮扶方面,针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展课程辅导、考前答疑,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立足专业特色,帮助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对于成绩落后学生及时督促,定期谈话,了解学习进展,确保无一人掉队。在就业帮扶方面,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传授简历制作及应聘技巧,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五)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在工作中,我们动员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师生互动、家校互通、朋辈互助的温馨氛围,在充满关爱与温暖的环境中,用生命影响生命,陪伴学生成长进步。第一、发动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分别与各自班级、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帮扶网络,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第二、组织家庭走访,实现家校互通。辅导员利用暑期深入新疆,实地走访维吾尔族学生家庭,带去学校的关心与慰问。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电话寻访、信件互访,充分拉近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感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第三、树立身边榜样,开展朋辈关怀。我们努力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个人,发挥榜样示范和朋辈激勋作用,借助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推出线上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通过宣传民族团结,有力維护了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学生们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成果:第一、打造了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线下特色活动。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创造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过程当中,激发了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第二、构筑了网络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我校主流网络思政宣传平台微信公众号和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积极传播主流声音,赢得学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第三、从近年来参军入伍、积极投身西部计划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挖掘和树立了一批优秀典型人物,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学生共同进步。
  在未来,我们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辐射延展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扩展工作内涵,构建起包含理想信念、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助困帮扶、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结对团结、家校互通、朋辈关怀等九个方面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同心圆工程的结构外延。在积极帮扶的同时,努力挖掘学生潜力,搭建展示平台,锻炼学生能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中优秀分子的教育引导工作,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力争培养一支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以此为依托,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推向深入,同时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努力把现有工作方法予以提炼、总结,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工作模式,增强辐射效应,推动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更多贡献。

《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