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教研活动总结 > 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9 06:14:26     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服务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国家从政策上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指导纲要》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里程碑。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 22 个部门颁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心理健康服务的路径和方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撑。
  1.2 中小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发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任、兼职教师人数逐渐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家长和学生也表现较为积极的态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对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在参加专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调研的学校中,90% 以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比较大成效,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落后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可替代性。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而逐渐开展和完善的,所以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康教育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然而这种心理问题取向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2.2 中小学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依然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人员配比严重不足,有些全校只有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形同摆设;并且兼职、非专业任课教师居多,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多,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教学中主要运枯燥的理论灌输授课方式,而不能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帮助学生预防、解决问题,更遑论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2.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教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地方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无章可循。首先,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物、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层出不穷,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了筛选资料的适用度,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感兴趣的程度。其次,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教学。但是,教材流通范围小,教材质量也没有审核标准。再次,没有教材,任课教师授课自由度很难有一个可控的范围,这就导致学段之间授课内容、授课形式重复,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使学生厌学。
  2.4 家庭、学校、社会不能有效的衔接
  “全员教育”的理念把家长、教师、社区等纳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进一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但一些学校和老师以“家校合作、亲子活动”为借口,将很多学习任务强加给家长,比如复杂的手工制作、作业批改纠正讲解、录视频上传家长群汇报孩子预习工作,导致很多家长厌倦“家校合作”;还有一些家长认为保障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任务了,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推卸问题,甚至将孩子的问题全部怪罪到学校老师身上。而社会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只停留在口号上,在实际行动上往往置身之外。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从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并重;从侧重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走向重视促进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
  教育模式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服务模式则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从其心理发展规律和满足其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中小学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和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个性特征,而非只是单纯的矫正问题学生行为。
  3.2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指出:“学校心理辅导者常常是学生容易接触的唯一的心理健康专职人员,他们是能够渗入到学生的智力状态和情感领域来提供有效帮助的专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急需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待遇,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比例。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从业门槛,经过培训认证合格后方可上岗,使其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学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三,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可通过各种措施激发教师积极成长的心向,创造竞争竞聘的氛围,精心组织策划各种活动,促使主动成长。最后,采用“轮岗制”,共享心理健康教师优质资源。
  3.3 加大投入,着力开发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大投入力度,设立心理实验室及心理咨询室、借鉴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辅资料、组织本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与心理专家交流、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发有针对性的特色校本课程,目的不仅在于预防、矫正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更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3.4 着力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充分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和教育资源,向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主流趋势。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满足,更需要家长给予精神上的满足,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才是正确的亲子相处模式打开方式;学校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矫正,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情境活动课程预防学生的问题行为;社会应为学生树立榜样,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可塑性较强,正向的榜样能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但三者并非独立的单元,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一定要加强合作,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中通力协作,公共服务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南寧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