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团日活动总结 > 内容

回顾与展望: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综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6 06:16:50     阅读:


  摘要:班级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是学生学习、实践和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着力班级建设,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的班级研究以中小学班级研究和国外研究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某个领域,并逐步形成体系,多学科、实践性趋势明显。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3-0078-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班级的职能,以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班级,是学校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是学生的活动园地,是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班级中,学生感受到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汲取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促进成长和成才。梳理高等学校班级建设的实践改革和理论研究成果,对加强班级建设,发挥班级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起步于中小学班级研究
  国外学者对“班级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班级研究,最初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管理视角,近年来,逐渐向教育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深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职能研究、行为研究和人际关系研究,突破了经验总结式的思辨研究,采用多元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内学者的研究则相对集中在班级建设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或者立足某一学科视域。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班级建设研究上的角度雷同,重复研究较多,主要关注班级的工具价值,对班级教育价值重视不够。[1]
  (一)国外对中小学班级的研究立足管理视角,理论较系统,涉及学科多,方法全
  国外注重中小学班级管理研究,大多从课堂教学的管理入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而对班级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国外对于班级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大致为两类,一类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班级社会群体理论,将社会学理论引入班级管理,把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强调社会情境的影响、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一致行为表现。另一类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班级集体理论,认为班级集体就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体系,与社会紧密相连,具有集体的社会倾向性、组织性和主体性。[2]
  (二)国内中小学班级管理研究以德育为主线,立足教育学,理念和模式日渐丰富
  国内针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从中小学起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存,相对而言专门著作较少,多见于期刊和论文。目前,有关班级管理的著作已有几十部,钟启泉编著的《班级管理论》,郭毅著的《班级管理学》,檀传宝主编的《德育与班级管理》,林冬桂等编著的《班级教育管理学》等,立足教育学理论,围绕班级工作,以德育为主线,形成较为系统的班级管理理论,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3-6]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漫谈》、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等著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作者自身的班级管理实践出发,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模式。针对班级管理的研究,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其管理理念和模式逐渐丰富,以生为本、学生中心成为关注的重点和教育管理的基础,管理理念从过去的专制、放任开始向民主、科学过渡,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突破:研究集中于某一领域
  近年来,随着大学学生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针对班级管理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逐步拓展到大学。但关于大学班级管理的研究并未形成体系,专门的著作少,主要见于期刊和论文。钟晓龙等编著的《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从大学班长的视角,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丰富了大学班级管理方法。[7]目前,大量的班级建设研究集中在对班级作用,不同学科视野下班级建设,以及就学风、心理、助困等班级建设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阶段班级建设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针对班级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者普遍认为意义重大
  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高校班级建设意义重大,廖爱军等(2010)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强调大学班级建设的重要性,认为一个班级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事,还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校风、学风的好与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发展。[8]梁荣幸(2012)认为,加强班级建设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前提、班级学风形成的基础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9]壮国桢(2013)还着重从承载党和国家要求的最基层组织、家长期盼的最直接纽带、学生发展重任的最重要载体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班级的功能,把班级建设的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
  (二)高校班级在组织形式、建设内容以及作用发挥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廖爱军等(2010)针对大学班级建设的现状,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五所北京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关于班级的归属感,有68.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的班级跟高中阶段的班级相比,班级概念相对较弱;仅有27.8%受访者认为,班级对自身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班级集体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情况更不容乐观,2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几乎没有组织班级活动。[11]张艳萍(2011)认为,当前高校主要存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对班级角色定位不明晰、学分制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出现不重合、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使班级管理日益复杂等问题。[11]杜杰等(2008)认为,目前高校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寝室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班级之间发展不均衡,形成班级之间的不和谐。[12]杨文欢等(2014)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班级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班级班委和同学自己。班级活动、班级学习风气等,也是影响班级建设的关键因素。[13]

《回顾与展望: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回顾与展望: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