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团日活动总结 > 内容

论大学的战略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6:04     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威斯康星思想”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主张大学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制定区域性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威斯康星观念”;社会服务;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7-0097-03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促进关系。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张大学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威斯康星思想”和发展战略的主导下,经过不懈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终于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探索“威斯康星思想”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制定大学特别是区域性大学、地方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威斯康星观念”的源起与经验
  
  1.“威斯康星观念”的源起。“威斯康星观念”(Wisconsin Idea)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及办学理念。该大学初建于1848年,校址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规模较小,在国内并无太大的影响。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实施后,州政府决定把依《莫里尔法案》所获资金分配给威斯康星大学,自此该大学便步入一个崭新且极富戏剧性的变革发展时期。威斯康星大学在发展中逐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大学只有在服务于整个社会各种需要的基础上,自身才有可能走向兴盛,此即为“威斯康星观念”的雏形。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 Van Hise)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是如此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以致于他甚至宣称“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他认为大学,尤其是州立大学除了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外,还应担负起本州经济服务的使命,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也应考虑到本州区域经济的需要。在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15年间,他把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发扬光大,并使威斯康星大学办学模式的影响扩展到全国甚至国外[1]。
  2.“威斯康星观念”的内涵。范海斯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范海斯和他的同事们立足威斯康星州的社会生产实际,在重视大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发挥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地为促进全州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提供知识服务和技术资助。
  概括“威斯康星观念”的内涵,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大学须参与所在州的具体社会事务,将全州作为自己的教学场所;第二,应大学与州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欲成功地参与州的各项事务并提供必要的智力及知识扶助,必须与州政府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威斯康星大学与州政府的具体合作途径大致有二,一是州政府接纳大学各学科的专家在州政府各部门任职,充当顾问及担负相应的领导工作。二是大学大力发展知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事业,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把知识的光亮和技术的福音带给全州人民,进而实现“服务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这一鸿旨;第三,“学术自由”。在办学实践及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还致力于校内“学术自由”氛围的营造。
  “威斯康星思想”在实施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传播知识方面,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一般信息福利。专家服务有两个层次:范海斯指出,使威斯康星大学与本州经济最有效的结合方式就是选派大量高水平的教师走出高校,为州政府、企业、工厂和农村实地参与经济决策和建设。只要对州经济发展有利或经济建设需要,威斯康星大学会派出最有声誉的教授进行参与和指导。
  以一种客观的连续的眼光考察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认为,“威斯康星观念”以其自身体现的以服务为鲜明特征的高等教育观念,不但在20世纪初的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还在事实上影响了此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而言,“威斯康星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继承了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使得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外美国大学所担当的第三大任务[2]。
  
  二、我国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活动的一些促进措施。目前,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学者根据研究角度和内容不同,运用不同标准为我国经济区域进行划分。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最大值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差异,按照“十一五”的要求,根据叶茂林等学者[3]的划分方法,将我国区域经济划分采用了八大经济区。
  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其中以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泛渤海湾区域经济水平最为领先,而陕甘宁青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域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泛东北经济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曾一度面临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失衡的局面,现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域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明显不足,地缘劣势明显。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差,但由于与南亚相连,对外贸易有着悠久的传统,所以对南亚经济开放占有优势。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西南经济区域和西部生态经济区域外,其他六个经济区域中的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措施,这些促进措施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输送方面。
  2.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校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区域性高校对开展社会服务有了一定的认同,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调整或增设学科专业,主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有力推动了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提高社会服务的稳定性,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益,很多区域性高校都创办了各自不同规模、不同科技水平的校办企业、高科技产业。还有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了实验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科技产业,加强社会服务基地建设。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区域性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校在发挥社会职能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以下问题:办学定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类型趋同、办学层次攀升现象严重,地方特色挖掘不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突出表现在[4]:
  首先,在区域性高校社会服务机制方面,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没有建立横向联系机制,沟通缺乏。许多区域性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不配套,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有些区域性高校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也有些高校有规划无落实,有口号没行动,措施不利,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论大学的战略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大学的战略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