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团日活动总结 > 内容

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2 06:13:12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曾强调,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道德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上的几个特点
  (一)思想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当今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挥,因此在学习、择业、工作的经历中,容易把自身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价值取向的衡量标准。这种价值取向的衡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辐射性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以“功”和“利”为指标,多向辐射。这种功利性表现在:在道德认识上,基本上认为:“诚信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大多数大学生的校园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准则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存在认知和行为关系相脱离的现象,是非观念单薄,公德意识差,缺乏责任感、正义感和起码的道德修养。更渴望学校的管理人性化,要求公平、公正、公开,追求自由和自主,但往往又不能自律,做不到慎独。一些独生子女,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较为明显,应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力较弱,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解能力不强。就业选择上更趋务实,强调发挥个人专长和发展机会,同时也从实际出发要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保障。但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差距甚远,过于注重眼前薪水。这些功利化的价值观,虽然满足了个人需求,但是给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高校及大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高校是汇集知识的海洋,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寻求发展的广阔平台,学生们在成长中不断充实自我,把获取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然而忽略了对德育的认识,轻视德育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甚至感觉思想道德教育只是形式化的,因此也采取了应付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德育,对思想道德课和政治理论课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大学生甚至因此而影响学业和择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这四个方面中,做事、共处、做人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我们的大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些。高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专业学习引导相脱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没有能够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涉及面过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等等。
  (三)强调自我意识而缺乏责任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在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成熟,他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懵懂少年,而是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体一员认识自然、审视社会,在学习成长中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生、认识自我、参与社会,从而能不断强化自主意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他们了解了社会的纷繁复杂,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让他们有了更多参与话题讨论表达自我的机会,这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特点的表达方式,既满足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又体现了个性发展的优势,促进独立人格的形成。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强化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利益面前以自我为中心,患得患失,人际关系中处事淡漠,无视他人感受,缺乏应有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形成良好风尚的校园氛围。
  二、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有层次的德育目标
  提高德育实效性,首先应该把德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德育本身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
  大學不同于基础教育,学生脱离了家庭的依赖,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学习生活,独立面对社会群体。所以,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特定环境和学生的特定身份,而是以一个在将来要走向社会的独立人为准则开展道德行为教育。这是最低层次的道德教育,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准则。具体来看,大学生自入学之初,便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绝大多数都要体会集体生活的新模式,没有父母可依托,同学室友也都素不相识,自然在处事为人和日常种种中显得茫然无措,需要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新生,应从最基本的道德行为上进行教育,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养成的问题。通过道德的基础教育,为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道德教育环境打下基础,为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做准备。
  建立了道德教育环境,接下来就应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即社会责任教育。一个人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同时具有人道、奉献、追求理想、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道德规范等。具有责任心、正义感,能够履行做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在道德领域这一规范内具有相应的人格魅力,以完善个人修养,并将其与对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联系起来,达到从关心个体出发而达到关心社会、关心群体的目的。这一教育内容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应尽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即对社会、他人应尽的责任、义务。
  道德教育不能只着眼于个体,还应把个人价值的追求升华到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这就是德育教育的更高层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都是在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国家兴亡、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唤起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努力学习,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民族大业相结合,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的开展道德教育

《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