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教学“软环境”的建构与管理策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30 06:10:10     阅读:


  恩格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了人。”环境,生态学上通常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教学环境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主题以外的客观现实。而学校环境作为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它能绕开学生意识的阻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具有潜在的教育力量。但是学校环境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按其作用和控制的特点,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形态,教学硬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学科设置、教学设备、周边的教学环境等,而教学的软环境则指学校教学环节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班级学风、学生的考风、教师的教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倾向、教师的言传身教等等。“教学软环境”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内隐性的特点,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持久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由于学校管理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软环境”的建设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把教学软环境作为一个话题,可以说既老又新,说老,过去大家都一直重视软环境的建设;说新,是指当前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软环境”。因此,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软环境”的建设来进一步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命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当前学校管理中,对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的思考。
  
  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由于现行的教学管理还处于以“学科中心”“知识为中心”的实践,追求的是“效率”的理念,因此,新课程的教学管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创造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保障条件。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规范和解放的统一,但新课程的实施迫切需要新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而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建立新规则和新规范的过程。由于教师对新课程认识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学管理的重建对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是十分有效。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更是新课程健康推进的客观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能使学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一步强化校本培训。学校在新课程中要抓紧抓实,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重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和跟踪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对学校教师进行全方位有系统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
  2.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进一步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新课程中作为学校学科组的教学专家和组织者,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带头研究,带头实验,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教研组长要能引领本组的教师积极教学观念,边研边教,以研促教,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师方式,同时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中优秀的案例和教学经验及时推广。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开阔学校教研工作新思路。新课程中如何提高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尝试:一是集中教研,形式多样。如采取互动式教研,专题式教研,分组式教研等等。二是分级教研,注重实效。引导教师做好本学科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组三级教研活动。如把教学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强调解决自己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追踪,想方设法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积极建立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的理念,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改善。
  
  重视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教学“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一支“研究型教师群体”很有必要。“研究型教师群体”是指一批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反思,去总结并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发表论文和学术交流、师德修养和自身形象、学历成次和业务进修等方面。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一般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使其在“学中研,研中学”,交流中提高;“教中研,研中教”,实践中提高。学校应当引导教师自主分层次的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积极的给教师一个独立选择的空间,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有效推动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凸现。同时,学校为教师创设各种机会,促进教师的校内交流,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有效激励,有效扶持,并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为补助。
  
  营造学校教科研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使学校的科研氛围更加浓烈,有利于学校科研环境的培育。因此,建立健全教科研机构,科研制度,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可以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纳入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另外,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及时评价和奖励,不断地将学校阶段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通过科研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与提高,强化教师的科研素养,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因此,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应当鼓励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双向互动,共同成长”,通过合作和交流,实现科研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1.突出研究的方向性和前瞻性,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的特征,突出和加强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引导,并努力开发和发掘学校自身的内部的科研潜能与资源,系统、整体地规划和管理学校课题,对提升学校的整体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强化管理的层次性和科学性,提高课题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课题的管理必须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指导,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理论性,提高课题管理的层次性,分清各级课题的管理“能级”,充分发挥年级组与学科教研组的职能,可以有效避免课题组织管理行为层次不清,组织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课题管理体制,从而减少课题研究活动的无关消耗。
  3.端正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努力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研究型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然而长期的教学传统和习惯经验使教师自觉和不自觉的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得自身的教学工作变成了工匠式操作。而教育本身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努力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才能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4.强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开展教科研知识的校本培训。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形势与教师的职业要求,为提高教师未来的适应性,在当前,开展多样化的教科研知识的校本培训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这既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有利于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重构课堂教学文化,让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软环境”具有的文化功能。重构课堂教学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是以生命学说为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始终从生命的角度来关注,并且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通过师生的互动不断提炼有助于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创造一种心灵融通的交流氛围,努力唤醒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驱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素质发展,注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互动为原则组织教学,以自主为目标组织教师,这样才能架起通向广阔生活的桥梁,切实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自由生长。
  
  整体优化课堂心理气氛,创造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
  
  课堂的心理气氛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中重要一环,是指师生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呈现。它反映了群体的精神面貌,使每个群体都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的风格和作风。课堂心理氛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和发展起来的,是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中介环节。一般的认为,课堂心理氛围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考风以及教室中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教师必须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要对学生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师还要树立威信,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教学“软环境”的建构与管理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学“软环境”的建构与管理策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