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建立全国统一学籍信息平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8:58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bg/zjbg201305/zjbg2013052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bg/zjbg201305/zjbg2013052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bg/zjbg201305/zjbg20130523-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bg/zjbg201305/zjbg20130523-4-l.j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而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并未随之做出及时、有效的变化,因此大量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打工子弟”与“留守儿童”两个方面。
  许多研究都将这两方面分开来谈,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据我们2008-2010年对北京和上海打工子弟1000名10岁左右打工子弟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年在“留守”与“流动”之间变化的孩子大约在30%左右,今天留守的儿童,明天就成为流动了。因此,本文统一使用“流动儿童”的概念,在具体论证上则更多采取“打工子弟”的视角,因为打工子弟所处的特殊环境更能凸显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矛盾。
  “两为主”政策背后的财政难题
  为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国务院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简称“两为主”政策)。“两为主”政策规定了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责任主体——流入地政府。由于人口流动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经济因素,因此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达市县实际上成为了主要的流动儿童教育责任主体。
  “两为主”政策貌似打破了户籍制度对城乡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阻隔——既然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就读公办中小学了,岂不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了吗?但现实结果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打工子弟教育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媒体接连报道的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事件直接反映了“两为主”政策在执行中的尴尬:现有公办中小学无力全部吸纳不断涌入的流动儿童,同时民办学校甚至是未取得合法执照的“打工子弟学校”远远不能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根据我们在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调研的结果,各地对于贯彻落实“两为主”政策要求不可谓不努力,但仍然无法突破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固化难题。
  课题组在江苏省调研发现,江苏省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做了一些非常积极的工作,包括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内流动儿童教育工作,并于2011年将补助经费增加到3000万。然而这些补助资金对于日益增长的流动儿童数量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随着非本地户籍生源的快速增长,江苏省许多发达地区的流动儿童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地学生数,这些地方为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所需要的经费压力越来越大。实行全面免费义务教育以后,地方财政承担了这些孩子全部的学习费用,而且还在逐年增长,所以许多地区现有办学规模已经无法保证当地适龄儿童和流动儿童同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一些大班额现象非常严重,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公办学校班额较大,有的学校班额达到60多人,生师比严重超标,所以只能安排流动儿童到指定相对较远的公办学校就读。甚至一些干部私下里向课题组诉苦,一些“灾情”严重地区因为经费不足,不得已便向流动儿童收取借读费,这是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但不收借读费财政确实无力提供额外的支持,这让许多地区进退维谷。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由于昆山市财政收入能力较强,所以昆山市尽量将大部分流动儿童吸纳到公办学校中,对于无力吸纳的,再分配到民办学校中。表1列出了非昆山籍儿童在公办、民办中小学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尽管昆山市是全国百强县首位,而且地方教育财政支出比例超过20%,但仍然无力将所有流动儿童都吸纳到公办学校,还有接近四成流动儿童被迫到民办学校就读。整个苏州市有241所民办学校,其中合法的只有74所,其余都是非法办学。苏州市的财政收入位列全国前列,尚且要依靠民办学校甚至非法学校来吸纳流动儿童,可以想见其它地方情况可能更差。
  目前昆山市9所民办学校都是合法办学,而且市政府正在努力也将它们转化为公立学校,但面临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钱从哪里出。昆山市本级财政已经承担了大部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包括事业费支出和基建投资支出。如果再转化剩余的民办学校,一定会面临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绩效工资大幅上涨的压力。由于江苏属于东部发达省,所以中央财政基本不向江苏进行转移;昆山又是江苏的经济发达市,所以省级财政基本也不向昆山转移,只是每年象征性地拨付一些奖励经费。因此,昆山市一方面将三分之一的税收上缴了上级财政,另一方面又承担了包括苏北、安徽、河南等省内外流入的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匹配。
  上海与昆山市的情况类似。现在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一共36万人,其中流动儿童占所有儿童的比例为40%,小学一二年级更是超过50%。按照上海市2万元/人/年的财政补贴标准,仅人头支出每年就有七十几个亿。如果要将所有儿童都纳入公办学校,那新建学校的费用、教师编制增长带来的教师绩效工资压力更是不可想象,因此上海市本级财政不具备将所有儿童纳入公办学校的条件,只能以民办学校乃至“打工子弟学校”作为补充。因此流入地政府除了上级的压力以外,主要靠觉悟,缺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制度性支撑。
  关键在于提高“瞄准效率”
  那么如何从财政角度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建立制度性安排呢?现有的研究表明有两种可以并行的路径:一是增量改革,即将以流入地财政为主的财政负担模式转变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的模式;二是存量改革,即提高现有教育财政的“瞄准效率”。
  增量改革毫无疑问是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在另一方面,中央负担的教育经费却在很多地方被浪费。前任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曾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和区县财政每年用于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超过10亿元。”这个数据遭到了很多方面的质疑,大多数打工子弟并没有感觉到享受了这么多的福利。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北京市2010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5836.99元、初中8247.66元的标准,按照“公摊”的算法,将生均公用支出经费乘以在北京市公立学校就读的打工子弟人数,得出北京市每年用于流动儿童教育经费超出10亿元并不奇怪。但问题在于即使没有一个打工子弟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北京的教育经费也很难省下十几亿来。原因在于北京目前并没有专门为打工子弟兴办学校,主要是以一些每班生额不足二三十人的公立学校为主招收打工子弟, 只要增加每个学生几百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即可。如果不是由打工子弟来使用,大多数这些生源不足的北京市公立学校依然需要运转维持,实际资源使用效率较为低下。

《建立全国统一学籍信息平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建立全国统一学籍信息平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