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总结报告 >  读书活动总结 > 内容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4 06:16:56     阅读:


  新课程理念不仅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拿来,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着相同的地方,仍闪耀着智慧的灵光,继续指引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前进的方向。
  一、对话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作为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更是思想火花迸发的渠道。“对话”中的角色,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也是平等“对话”的引领者。
  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至今仍不乏鲜活的对话观。《论语》一书,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录,也是当今“对话观”教育理念的源头。这里不必搬出孔子有多少的对话理论,仅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看,就闪耀着“对话”的光辉,是孔子对话观教育思想的生动写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来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热情谦和,亲切大方,一开始就营造出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接着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来激发学生自由地大胆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子路性格坦诚,有一些鲁莽、轻率,于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不假思索地表达了他的抱负。
  冉有的性格则比较谦虚谨慎,他是在孔子点名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求!尔何如?”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观。如果孔子不适时鼓励学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参与对话交流,恐怕只有子路独揽发言权了,也不会有下文更多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了。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话观中的普遍性原则,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话,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对话中来。
  依据分析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具备平等对话的先进教育思想: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是平等的。孔子没有把自己的“志”强加给学生,更没有轻视或贬低学生的志向。孔子一开始并未直言提问,而是用谦和语气,解除弟子们在老师面前的顾虑,引出学生平时的牢骚话,敦促和启发学生尽情畅谈自己的志向,故此,这段“言志”对话流传至今。孔子没有板起老师的面孔,更没有严肃有加,唯师独尊,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与他的学生一起谈论将来的志向。这里既没有就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怎样立志等预设,也没有教师权威的一家之言,而是心心相印,娓娓道来,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火花,抖落出来点点滴滴都是韵味。在课堂上孔子始终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与学生席地而谈,平等交流。同时他也没有规定固定模式,更没有打击不同志趣的学生,而是平等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将来的向往或追求,并进行适当引导。语文课堂本身与数学等学科课堂不同,不求唯一答案。平等对话,让思想自由驰骋,如此,智慧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产生。
  二、实践观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语文来自生活,因此应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达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
  孔子发现了实践学习的妙处,他除了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喜欢带着学生去游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眼所见生活现实,还能使儒家思想得以推广并发展壮大。如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周游,落在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便留子路住宿,忙着杀鸡做饭给他食用,还介绍自己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孔子重视实践,提倡学以致用,这一点其实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孔子还认为应“学而时习之”。“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认为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书、数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孔子的这种“实践观”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来自社会生活,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脱离活生生的生活实际。所以,笔者认为,语文综合实践课尤为重要,绝非走走形式,应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
  三、个性观
  新课程理念强调个性化教育,即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重视个体间的差异和特长,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作为“东方圣人”,孔子深刻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他几乎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这可以说就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含义。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是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彰显了教育个性化特色。颜回、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但子贡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因此,孔子对待子贡和颜回的教育也不同。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当孔子认识到子贡的学识也精进了一层后,与之对话的深度也由此深入了一层。可见,孔子了解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何尝不是新课程个性化教育的典范和渊源呢?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创新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的创新,也呼唤教师的创新。孔子的教师观就体现出了要求教师创新。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对学生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举一隅之“故”,却不能反三隅之“新”,则不是好教师;教师不能“循循然善诱”,不能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则不是好老师。孔子教师观的内核其实就是一个启发、诱导、促进。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善于引导学生,设置情境或角色换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有创新火花迸发。“愤”,朱熹说是“心求通而未得”;“悱”,是“门欲言而未能”,这就是教育的契机和火侯。孔子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十分注意把握火侯,采取不同的启发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能够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善于启发、懂得创新的老师,可以说,是学生之大幸,也一定会为学生所喜爱。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人类教育思想最高的几座山峰之一,但它不是险峻而高,而是平坦而高,任何人只要愿意,都能攀上这座平坦而高耸的大山,成为优秀的教师。
  (责编 张翼翔)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