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内容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09:27     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育哲学是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哲学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是被教育哲学推动和引领的重大变革。从教育本质观、价值观、课程教学观、师生观等的重大变革层面,全面系统梳理我国当代教育哲学的变革,对于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认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相互促进的深刻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变革根源、过程、方式和趋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教育;教育哲学;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06—0074—06
  收稿日期:2009-05-22
  作者简介:郝文武,男,陕西清涧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当代中国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哲学的重大变革,而且也是被教育哲学推动和引领的重大变革。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育哲学是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是对教育的整体和根本认识,是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关系的集中反映。教育哲学的变革过程既是国内外不同教育思想相互交流、碰撞、融和的过程,由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相互影响的过程。从教育本质观、价值观、课程教学观、师生观等的重大变革层面,全面系统梳理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对于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认识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一般哲学与教育哲学相互影响的深刻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变革的根源、过程、方式和趋势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本质哲学的变革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重大变革首先反映在教育本质观或者教育本质哲学的变革层面,教育本质哲学的变革在根本上影响着教育价值哲学、课程教学哲学、教师和学生关系哲学等的变革。
  教育本质哲学的变革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的讨论。这场讨论的深刻社会根源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教育职能重点从主要为政治服务转移到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讨论最终形成两种不同观点的结果是由教育本质的客观性决定的。在现代社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深入人心是这场讨论的最重要意义。
  这场关于教育本质思想变革的讨论也促进了教育归属问题是否是教育本质问题、教育本质是否具有层次性等学术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教育本质既有与世界上一切事物区别意义的自本质,也有与一些事物具有根本联系和与另一些事物具有根本区别的属本质,还有区别不同类型教育的类本质。关于教育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的讨论是关于教育属本质的讨论。教育既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属性,但又不纯粹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不能简单归属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教育就是教育,这是经过讨论形成的对教育属本质的普遍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关于教育商品性、产业性和市场性的讨论。基本形成三种观点:即教育具有商品性,应该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教育具有商品性,但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教育不具有商品性,也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这场讨论首先是教育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属性讨论的延续,作为生产力的教育自然具有商品性,应该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当然不是商品,不应该也不可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但这种思路的说服力很有限,因为教育无论是什么,都有合理分配资源和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此,不少人又从公共产品和服务角度解释教育与商品、产业和市场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是准商品,商品性只是教育的一种属性,教育还有政治性、文化性等多种属性,因此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和层面教育的商品性与其他属性的程度,在它们之间权衡和博弈,以保证教育属性、功能的全面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也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不仅是公共产品,而且具有“临近影响”,即它是对社会产生的良好和不良影响都无法准确计算和进行报偿或者补偿的公共产品,不存在商品性,更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教育改革不仅要改革现象,而且关键是变革本质。教育本质变革的前提是教育有本质且可变化,但又不是把教育变成非教育。至于教育本质的不变与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永恒性与时代性之间究竟有何关系,本世纪以来,关于教育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建构论的讨论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论和深入研究。本质主义强调本质的绝对普遍性,忽视其相对普遍性,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变化了的东西是其现象而不是本质。反本质主义强调本质的相对普遍性,忽视其绝对普遍性,认为本质不断变化,不可确定,因此也就没有本质与非本质之别。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把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教育本质分为现象的本质和本质的本质两个层次,认为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教育本质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的产物,既是抽象和理念的,也是设想和行动的,是抽象和设想、理念和行动的统一。指导学习和教学成人是教育的本体,培养人、造就人和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种本质,并非教育最普遍的本质或本体。
  
  二、教育价值哲学的变革
  
  从教育反作用论到教育为本作用的认识变革是对教育作用认识的根本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教育反作用论的理论依据是,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教育的作用是根本作用或者正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是反作用。反作用肯定不是根本作用或者第一作用、首要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思想认识和主导理论,把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看成是根本作用。教育为本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知识为本和科技为本。世界只有存在人才有意义,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都是人自己的创造;人既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是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核心,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既是以人为核心组成的,也是为了人而发展的。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功能都必须通过育人本体功能实现。人之所成为社会之本是因为人能传承、创新和应用知识,教育是通过传承、创新、应用知识和发展人的能力和德性形成人的活动,因此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是教育为本的根本依据。
  人是人自己形成的结果,既是自己的目的,也是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的变革.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