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体会 > 内容

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7 06:14:33     阅读:


  呼吸道传染病很容易在校园内发生和传播。一旦爆发传染病疫情,不仅直接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并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为有效控制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遏制爆发疫情,更好地做好学生防病工作,现就我市的实际情况谈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
  
  1基本情况
  
  1.1学校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共有学校127所,其中幼儿园36所,小学45所,中学37所,职业类7所,特教1所,电大1所,共计16万余学生,其中本地学生13万左右,外地学生3万余;另有12所外来人口学校(共17个校区),约1.6万学生。
  1.2学校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
  近年来我市学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炎、风疹、水痘为主,疫情多分布在冬春季和秋季,以3~4月份最多,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市各镇基本呈零星出现,人口较多的大镇发病较多;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类学校均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其中小学较多,且以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为主。
  
  2易发原因
  
  2.1呼吸道传染病本身的特点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见于冬春季和秋季,儿童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袭对象,特别是在校学生、群体生活者。由于有的呼吸道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长,病例在发病早期仅有低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仍坚持上课,未及时隔离治疗,或者有的患病学生未治愈就恢复上学,作为传染源意义较大;学校教室内拥挤,学生课余的接触交流频繁,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比较容易实现。
  2.2流动人口不断增长
  2004—2006年我市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分别为428 308、460 344、573 535人,计免掌握的7岁以下流动儿童分别为7 657、13 721、23 866人,增长幅度更大;流动人口由于流动性大、卫生意识差、文化程度相对低、免疫接种率低等特点,加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接触频次也增加,发病机会也会相应增加。从2004年开始我市各地陆续组建外来流动人口学校,至2006年年底我市大部分乡镇都有1所或1所以上,由于这些学校配置条件低、生源复杂、免疫接种率低,这些学校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可能性更大。
  2.3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不到位
  从总体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健全的传染病管理网络,部分学校无传染病防治小组,无具体的传染病防治预案;二是校医配备不全,个别学校无保健老师或校医,由无医学知识的任课老师兼职,部分学校学生数2 000人以上仅配备1名校医;三是对学生免疫接种证查验工作把关不严,未很好开展在校学生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学生的免疫接种情况掌握不够;四是执行制度不力,平时不能很好地开展晨检、缺勤监测、报告、管理,传染病报告、隔离、复课制度未很好执行;五是不能真正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发生个别传染病时未引起重视,不能落实相关措施,未从源头上把好关,直至传染病疫情蔓延时再报告、处理,错过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
  2.4人群的免疫屏障不牢固
  我市自2000年将麻腮风纳入计免管理,实行自费自愿接种,1998年以后出生的本地儿童(目前小学3年级以下学生)接种率相对较高,可达90%以上。水痘疫苗则是自愿接种,接种率相对较低。这两种疫苗到2006年底累计接种数分别为45 560人次、17 389人次,按20岁以下人群为发病主要人群,以2006年20岁以下常住人口为199 026人计,到目前为止免疫接种覆盖率分别为54.83%、8.74%,远远低于85%的人群免疫屏障水平。但目前发病较多的中学生、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流动人口较多的学校)、三年级以上小学生中大多没有麻腮风、水痘疫苗的免疫接种史,在这些免疫空白人群中发生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2.5易感人群的累积
  全面开展计划免疫以来,各地着重做好“五苗七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但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自费疫苗的免疫接种要求不是很高,使得这些疫苗免疫实施的目标人群较少,加上近10年来风疹、流腮等未发生大范围流行,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机会少,从而导致人群中易感者大量积累。当易感人群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会引起发病或流行。
  
  3建议
  
  3.1提高疫苗接种率,发挥人群免疫屏障作用
  持续长时间的低免疫接种率既不能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又造成了易感人群的积累,给我市今后的传染病防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施免疫规划,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是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免疫规划的内涵和外延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另一方面要扩大预防接种的受益人群。因此对儿童计划免疫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控制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2007年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控制。按照温总理的指示,可将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也纳入计划免疫,当然这需要一个衔接过渡的过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扩大疫苗接种的范围。
  3.2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把关作用
  3.2.1完善校医的配备工作《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小学设卫生室,按学校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老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应重视中、小学校的校医配备工作,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在今后的1~2年中完善校医配备,健全学校卫生工作网络,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准。
  3.2.2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制度学校应建立校内传染病防治网络,健全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基本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晨检报告制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态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阻断一切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止校内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3.2.3落实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教育部门要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学校招生准入条件和工作考核目标,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查验工作,对查验中发现的免疫空白或漏种的学生,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督促补种。这样既可以提高计划免疫的接种率,又能发现漏种的疫苗并及时补种,还可以有效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可由当地疾控机构统一制定“学生免疫接种证明”,学校可凭学校所在地预防接种部门统一出具的免疫接种证明进行查验、存档,需补种的疫苗由疾控部门在出具证明时标注,学校进行督促、落实。
  3.2.4加强对(可疑)传染病人的管理及时发现病人,控制传染源,是控制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应对学生实行日晨检制度,对学生中发现的可疑情况要及时报告,传染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密切注意动态;对学生因病缺课情况要及时追踪缺课原因,了解诊断结果。对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严格掌握复课标准。
  3.3提高督查效果,发挥法律保障作用
  开展经常性的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是夯实学校卫生工作任务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卫生监督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针对传染病季节性发病特点,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内容必须涵盖组织机构、制度建立、消毒药品购置及消毒情况、预防传染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晨检和学校环境卫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疫苗接种情况等日常措施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发生疫情后对学校落实措施的监督检查及跟踪,保证措施到位,有效控制可预防的传染病在学校内蔓延。对造成学校传染病疫情扩散的要进行通报或依法追究责任。
  3.4提高主动监测和指导服务水平,发挥预警作用
  对学校因病缺课监测设定预警值,对达到或超过预警值的情况开展主动监测。该监测系统必须由教育部门、卫生部门共同合作,设立市、镇、学校三级网络,学校负责缺课情况的上报,镇级负责辖区内的监测,市级负责对全市各镇的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业务指导,对达到或超过预警值的监测情况及时开展实地调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3.5提高健康教育功效,发挥主动防病作用
  一方面各学校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开足课时,配齐健康教育教材。结合不同季节传染病流行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市健康教育所拟订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指导全市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并进行质量和效果评估。采取电视、报刊、广播、专栏、墙报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和提高健康行为指导,切实增强广大人民(包括流动人员)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责任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6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提高整体防病能力
  对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疫情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标准的,要及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规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准确、真实反映发病情况,为上级防病机构提供确切的依据,准确指导整体防病工作。
  (收稿日期:2007-06-05)

《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学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控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