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内容

基于校本培训的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8 06:20:53     阅读:


   [摘要] 杭师附小以“校本课程”为研究主线,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煲汤式”教师培训。这些教师培训分为班主任培训、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所有的活动、培训都纳入了教师培训课程。同时,教师培训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操作课程、健康课程、体验课程四大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培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杭师附小这种“煲汤式”教师培训及制定的有力措施及配套管理方法,为我们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来了一些启示及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校本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素养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行动研究者”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这些不同的表述道出了同一理念: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应当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当前,“教师即研究者”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但是我们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如果要求教师像专家那样,用学院派的一整套操作来研究,我们一线的老师能行吗?答案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那么,究竟应当引导教师走一条什么样的的研究之路呢?眼下,许多地方的小学教育研究,一般指导的专家都是专业工作者,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他们在指导学校的研究工作时,很容易照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做法,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立项、开题、结题、撰写论文、评奖、发表论文等环节上,而恰恰忽略了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即坚持指导性、服务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是值得商榷的。
  再则,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因。当前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明确或不正确,小学教育科研与实际脱节,教师缺乏对科研一般程序及方法的了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如果不加以解决,小学教育科研必然会流于形式,将严重制约教育改革的进程。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在不停地实践、思考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模式,希望能真正的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笔者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任教期间,参与到他们的教师专业培训中,他们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模式,很值得借鉴。
  二、进入现场——杭师附小“煲汤式”校本培训的体验
  1.基本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促进每位师生人格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出人才,出课程、出经验”为办学的目标,尤其是在教师“出人才”,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更是本校“大手笔”的地方。杭师附小教师发展中心的近期规划,到2010年,学校骨干教师达30%,50%~60%的教师做到专业精深,教育有特点,学校各学科均有1~3具有市、区级教坛新秀或市区级有影响的教师1~3名,区特级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1人。培养出3名能独立开展“教师行为观察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儿童数学思维开发实验室”工作的专职研究员。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达2010年,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总教师数的10%。本科学历的达80%。
  在这样的总目标之下,杭师附小开展了“煲汤式”的教师培训,并逐步形成“煲汤式教师发展课程”指导纲要与内容系列。
  2.“煲汤式”教师培训的开展
  杭师附小的“煲汤式”教师培训分为:班主任培训、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有计划进行,包括了教研组的活动、以及师德培训。这些所有的活动、培训,都统一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这个范畴,教师培训课程又分为四个类别:理论课程、操作课程、健康课程、体验课程。
  理论课程的培训,一般分成三种形式讲座、座谈、讨论。由比较权威的专家及学校教师实践者主持,承担角色。并特别注重挖掘本校老师教学生活中比较成功、创意的经验,供大家学习。这点笔者深有感触,与本县许多学校轻视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忽视教师创造性教学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要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使教师感到教学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除了让教师接受高端的理论培训外,更要学学杭师附小这种基于本校实践者,以身“显法”的培训理念。
  杭师附小的操作课程一般是指课堂的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观摩、课例分析、磨课反思、同课异构等,形式多样。每星期的周三、周四、周五分别安排各个学科的组内教研,由教研组根据省、市教研室及本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主题,定时定期举行。让笔者赞叹的是,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每周各教研组都能定时定主题进行学习,教师这种自觉性,对专业发展的渴求性,让人敬佩。我想这缘于杭城整个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教育氛围,也更缘于杭师附小管理制度严格性。每次各组的教研活动,都有教师发展中心专人负责管理教师参训的考勤、记录、考核、总结等,促进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我想,每个学校如果能坚持这种“钉子式”的“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那不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本校教研的传统与特色。
  杭师附小的“人格发展研究所”为全国首家在小学部设立的研究所,他们以促进“师生人格健康发展”为主旨,所以特别注重健康课程的设置与培训。
  杭师附小的体验课程内容最为丰富,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有各科教学计划的制定、讨论,教学沙龙,学力调查反馈等。在体验课程中,杭师附小给每位老师创造学习平台,创造展示机会,每位老师从中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杭师附小的这种“菜单式”的体验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些启示。
  杭师附小的教师培训课程,虽然分四种类别,但不难发现整个学期他们都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主线,围绕“小学生亲密接触情感教育课程开发”、“儿童国际象棋课程开发”、“教师发展课程开发”三个校本课程开展校本培训。
  3.“煲汤式”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训制度
  为了切实落实“煲汤式”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杭师附小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科研组织和制度。随着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普及,一套保证教育科研能持久、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渐趋完善。
  该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有负责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一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一人,研究员2人。组建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三级管理系统,建立制度,统一管理,特别重视实验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发展中心按月对各位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每学期评比科研积极分子和优秀课题组长;制定“教职工论文发表、交流、获奖的奖励条例”,对教师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教科室配有专用电脑;校长直接抓科研。
  其次,杭师附小从形成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观念、促进教师掌握教育研究基本知识、培养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三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上措施得力,具体做法有:
  (1)校长每学期至少为教师做一次科研讲座。
  (2)每个教职工每月必须有二篇教学札记,500字左右的体会或评论,上传校网。
  (3)学校平均一个月请一位教育专家给全校教职工作一次专题讲座。
  (4)学校教科研档案齐全,并努力做到资料管理数据化。
  (5)对参加立项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按月考核并根据科研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科研补贴。
  再次,重视课题的管理。教育科研工作,以校儿童人格发展研究所为研究平台,落实到申报、立项、研究、研究总结和成果推广等每一过程。课题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以“课题管理办法”来统筹管理。

《基于校本培训的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校本培训的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