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内容

从“智优生”到“和谐的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4 06:20:03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爱因斯坦则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然而在当前社会“功利意识”浓厚、“人文意识”淡薄的氛围中,容易涌现的是理科智优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何引导他们意识到“成长比成才更重要”、能向着成长为真正的和谐的人而努力,是我们常常会面对的问题。我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以加强人文素养为抓手,以班集体为园地,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智优生有以下特点。一是学习能力方面不均衡发展。大部分在理科学习中能力较强,在数理化学科竞赛中取得较优秀成绩,同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中基本素养相对较薄弱,也缺乏兴趣。二是情感心理层面。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欲望、表现欲望,自我感觉良好;但责任心相对较弱,团队意识不强,同时情感体验比较薄弱,关爱意识较淡薄。三是他们的发展优势是学有所长,学有余力;同时总体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因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精神生活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精神世界、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急切地需要丰富完善。在以后对学生的培养工作中,既要立足于这一群体的优势,又要为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可能。
  一、设立情感主线,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协调知识探索与情感丰富的关系,增强关爱情怀
  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多方发展的必要条件。重在学会协调“自身和他人”,将目光由“自我”投向“他人”。“他人”是由“家中亲人”到“校中友人”再到“社会真情人物”,做到主题班会系列化。
  在“关爱家中亲人”层面有:中秋节“两处的相思”细细体会平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军训、学农时的“两封家书的交流”产生亲情的共鸣;母亲节和父亲节时“一份礼物传爱意”。爱自己的家人、亲人是关爱他人的基础。在“关心校园中的友人”层面有:教师节“感念师恩”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互动;“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校园里普通教师和校工,讲述他们的付出与艰辛;“盛夏的果实”“恰同学少年”等班会引导他们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点,体会成长之中友情的可贵。校园友人是他们成长中的力量,让学生懂得珍惜、感恩。而“关注社会真情人物”的活动有:“解读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解读上海的真情人物”,进一步扩大视野,感受崇高道德与真情人生的洗礼。
  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等一系列命题”。引导学生体验健康的情感生活、教会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学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也为智优生的心灵世界补上一课,是指向将来他们不仅能成为学科专家,而且首先是完整的“人”。
  二、抓住学生干部一个点,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协调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理科智优生常常视学生干部工作为学习的干扰项,把为同学和集体服务看得较淡漠。而学生干部身上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抓学生干部,使之领风气之先,也成为一个集体发展的风向标。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干部的内涵及形象。特别从科学家中选出具有高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典型人物,理科智优生易于接受。明确学生干部不是教师的傀儡,也不等同于“学习标兵”,更不是“政治投机分子”。担任学生干部是获得一个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得到一种更广泛意义上“学习”锻炼,体验一个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其次树立优秀学生干部的形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高一第一学期,我讲述了王选院士的成长经历。第二学期,由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讲述他担任班长、在交大担任学院团支部书记的经历对自己成功入选欧莱雅全球招募的管理培训生的影响。高二时,请来了班级中优秀学生干部的家长,谈孩子的成长故事和变化,讲述家庭对孩子健康全面发展的期盼。同时每年结合市区优秀学生的评选,做好班级中优秀学生干部的宣传。重在讲述他们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事迹,让同学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付出。第三,尊重学生干部的自主权。无论是家长会、社会实践还是例行的班团组织生活、每周班级小结,都为学生干部留出一份空间,让他们行使一份自主权、拥有一份话语权、体会一份责任感。每学期一次的“讲讲我的心里话”,既是班级干部的“述职”,更是一次坦诚的交流。班级干部的讲述中常常会提到最开心的事件、最无助的时刻、最迷茫的心情,会感谢那些曾经支持过、配合过的同学们,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真实、真挚、真诚。渐渐地,学生干部的形象鲜明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浓厚了。
  班级中,有两位同学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生干部;四位同学进入校团学联,分别担任团学联副主席、学习部长、社团部长;三位同学创建了时政社、模联社、车迷社,并担任学生社团的社长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班由一个自以为是、各自为政的组合,成长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热情洋溢而又人才荟萃的集体。
  三、形成文化氛围一个圈,整合学科资源,多方营造,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学艺术素养
  理科智优生的教育我觉得应是通识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今大学教育回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作为中学教育更应如此。
  华师大教授胡晓明说人文的要义之一,即是人生的花样。“文”即花纹、样式。《文心雕龙》:人文“实天地之心”“自然之道”,主张人“肖貌天地”,即向天地万物学习其万类繁多之美、自由创造之机。在学科教育中,特别是协同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等课程,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推动学生素养的全面均衡发展,使学生群体的生命呈现生机之美。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通过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依据学科特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语文学科开展从中国经典诗文中选出班训,在班级中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设立“佳作共赏析”的园地,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开展课前演讲。演讲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增设了“答辩”环节,学生乐于开展思辨,在思辨中接受信息。政治学科中鼓励学生参与策划组织校时政大赛,推荐学生通过校电视台做“时政讲座”,帮组学生成立社团。同时数学等学科教师也参与其中。数学教师以身示范,能写博客,用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在班会课上,多位教师都表达了期待这些学科的智优生能发展更加全面的心声。
  两年之中,班级由单一理科竞赛获奖转变成多学科的百花齐放。在语文、英语、历史及社会活动中都获得了成绩。在市级中英文演讲比赛中多人获一、二等奖;学生的多篇文章分别在《交际与口才》《当代学生》《中文自修》上发表;在市级芬达杯创意先锋大奖赛、古诗文大赛中多人获奖;两位学生参与“海峡两岸”中学生辩论比赛。
  其实,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和谐之人”,可能是要尽其一生的努力。而绝非毕其功于一时、于一役。同时,对理科智优生群体的关注实质是涉及班集体的重新定性。华师大教授郭景扬提出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学生在其中得到的发展应该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而非某一方面单一的发展。而对理科智优生群体更要研究其个性的特征,把握其真正的发展需要,为其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提供可能。

《从“智优生”到“和谐的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智优生”到“和谐的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