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1949—1978:中国高考制度沉浮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9:31     阅读:

  1949—1978:中国高考制度沉浮录

  □舒 云

  谁说中国古代只有四大发明? 活到 1300 岁的科举考试当然应该是第五大发明了。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全国统一考

  试制度,19 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将科举考试传到英国、法国和美国,逐步形成现代考试制度。在当今中国, 恐怕再也没有比高考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事情了。从 1977 年到 2007 年, 重新恢复的高考在越来越响亮的骂声中走过了

  30 年, 连最初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的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也在反对高考。要想知道高考为什么总是寿数未尽,当然要看一看高考的来龙去脉。

  一、1952 年中国建立了统一考试制度

  1949 年,中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高校招生只能各自为政。报到率很低,最高 75%,少数高校才勉强达到 20%。

  1950 年,高校招生由各大行政区统一考试,鼓励同一地区的高校联合或相互委托招生。全国 73 所公、私立高校联合招生,大部分一次完成。而单独招生的高校则几次招生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1951 年,为保证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部分高校把联合招生扩大为大行政区统一招生。但各大

  行政区的生源不平衡,像西北地区缺一半,东北地区也没有招够,又到华东补招,引起华东被录取的学生波动。

  1952 年,总结了前几年高校招生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第一次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 取”的统一招生制度。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各省市、自治区办理,高考由此成形。

  1955 年下半年,大学在校生比 1947 年增加近两倍。新中国六年时间培养了 21.79 万名大学毕业生,比旧中国 50 年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还多 7000 人。1956 年高校招生任务比 1955 年增加 7 万多人,招生人数达到 17 万余人。可是当年的高中毕业生才 15.6 万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努力完成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除动员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和中专毕业生一部分报考大学外,还必须动员机关干部和小学教师, 以及有计划地抽调部分厂矿企业和卫生系统的专业干部报考。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 15 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所有的青年和成年, 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然后再以 15 年来从事提高的工作。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为了扩大生源,1958

  年招生权力下放,由各省、市、自治区出题,也可以联合出题。但因为考卷有难有易,高校录取新生的质量很不整齐, 教学上产生一定的困难。从 1959 年起,重新恢复全国统一招生。1960 年高中毕业生还是少于大学招生人数,7 月 1 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力争超额完成高等学校招生任务》。到

  1961 年,大学在校生增加一半。因为连续三年国家经济困难,1961 年调整当年的招生指标,提出毕业多少招收多少。到 1963 年,砍掉了三分之二的高等院校。

  从 1953 年起,教育部和公安部规定大学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 并对考生进行政治审查,

  1958 年有较大修订。明确规定对反革命、反党反社会主义、品质恶劣以及其他坏分子不予录取;对 于直系亲属因反革命罪被判刑、管制的学生、尤其 是对直系亲属被判处死刑的学生, 没有特殊或显著进步表现的不予录取;对地主、富农等剥削阶级 家庭出身的考生,要求划清界限,表现较好可录取。大学向工农敞开大门, 多录取工农及子女入学,改变知识分子的面貌, 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1961 年以后,政治常识、语文试题,要报中央宣传部审稿。1962 年中央再次审定大学政治审查标准, 既对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有反革命罪行的考生根据高校专业密级作必要限制, 又纠正以往对学生亲属、社会关系审查范围过宽的偏向,明确 规定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范围; 同时提出对考生进行政审时, 主要应根据本人的政治思想条件,贯彻有家庭和社会关系问题的,主要看本人 的精神。1964 年根据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补充了几点解释意见:从 1964 年起,对不愿意参加劳动的往届高中毕业生,从严控制录取。

  二、毛泽东对侄子说,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

  1958 年 8 月, 毛泽东对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批示: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接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9 月 8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现在要教育和劳动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大体上有这样几条:一条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 一条是党的领导;还有一条是群众路线。中心问题是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我在天津看了两个大学,有

  几个大工厂,那些学生们在那里做工。老读书,实在不是一种办法。书是什么东西呢?书就是一些观念形态,人家写的,让这些没有经验的娃娃来读,净搞意识形态,别的东西看不到。如果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学校有农场,人民公社办学校,勤工俭学,或者半工半读,学习和劳动就结合起来了。这是一大改革。

  1958 年前后,毛泽东明确表示对不接触实际, 关起门来读死书不满。60 年代后,他对教育的抨击更加尖锐、激烈。1964 年春节,毛泽东在谈话中说: 现在学校里书念得那么多,书念多了害死人,历史 上的状元很少有出息。中国历史上的孔子、李白、杜甫、柳宗元、王实甫、曹雪芹等人,连举人都没有 考取,反倒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中国历史上的君主, 明朝两个较能干的皇帝,明太祖是文盲,明成祖是 半文盲,到嘉靖成了知识分子, 就出了问题;梁武帝、李后主文化程度那么高,但却亡了国,可见书念 多了要害死人的。毛泽东反复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的意义,明朝的李时珍就是下乡跑来跑去;祖冲之 完全是自己学出来的;孔夫子也没有进过中学、大 学,他什么都干过。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亦然,如苏 联的高尔基只念过两年小学; 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卖报出身,发明了电;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他是个工 人,古今中外许多有名的学者、科学家都是在实践 中自修成功的。就是马列主义的书也不能念得太 多,读它几本就行,念多了就要走向反面,就会成为 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

  1964 年 7 月,毛泽东同侄子毛远新谈话,讲到接班人的五个条件,阶级斗争是你们的一门主课。以后毛泽东同林彪也谈过, 大学生参加阶级斗争, 最好是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四清、五反中学 习阶级斗争。毛泽东要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师 生到农村搞四清,从干部到学生都要去,一个不要 留。毛泽东让毛远新参加五个月的四清,而且还要 去工厂搞上半年五反, 说你对社会一点不了解嘛, 不搞四清,你不了解农民;不搞五反,你不了解工人, 这样对于社会谈不上有什么了解。对社会不了解, 阶级斗争也不知道,怎么能算毕业生呢?这样一个 政治教育完成了,我才算你毕了业。不然,军事工程 学院让你毕业,我还不承认你毕业。阶级斗争都不 知道,怎么算大学毕业?你毕业了,我还要给你安排 这一课。毛泽东说:整个教育制度就是那样,公开号 召去争取那个五分。你不要争那个分数,那会把你 限制死的,你姐姐就是吃了那个亏。就有那么一些 人把分数看透了,大胆主动地去学,把那一套看透 了,学习也主动了。据说北京大学有一个学生平时

  不记笔记,考试只得三分半、四分,可是毕业论文水平在全班最高。在学校是全优,在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人家就把那一套看透了。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哪有那么多课讲的?教员应该把讲稿印发给你们。怕什么, 应该让学员自己去研究讲稿。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上才让学生抄, 把学生束缚死了。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员就那么点本事,离开讲稿什么也不行。为什么不把讲稿发给你们?与你们一起研究问题?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员能回答 50%,其它的说不知道,和学生一起商量,这就是不错的了,不要装着样子去吓唬人。

  1964 年 8 月 29 日,毛泽东在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说:清华大学有工厂。它是一所理工科学 校,学生如果只有书本知识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学文科不好设工厂,不好设什么文学工厂、历史学工厂、经济学工厂,或者小说工厂。文科要 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 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 不大。如学法律的,如果不到社会中去了解犯罪情 况,法律是学不好的。不可能有什么法律工厂,要以 社会为工厂。

  1965 年 3 月,毛泽东在同外宾谈话中,说他打仗从来不看书,指挥作战时,书少看一点,看多了不好。他认为战场就是学校,军事学校可以办,但不要学得太长了,一读两三年,太长了,几个月就行。有些现代化武器的研制需要的时间长一些, 而训练士兵不需要很长时间,训练炮兵一个月就行;训练驾驶员、飞行员,几个月就够了,最多一年,主要是在战场上训练。6 月,毛泽东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华佗读的是几年制?明朝的李时珍读的是几年制? 医学教育用不着什么高中生、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书读得越多越蠢。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也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好, 而且农村也养得起。现在医院那套检查医疗的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

  1965 年 7 月 3 日,毛泽东看了《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的材料后给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写信: 学生负担太重, 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邀请学校师生代表,讨论几次,决定实行,如何请酌。这个指示后来被称做“七三指示”。8 月 13 日,教育部召开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长

  座谈会,研究如何贯彻。10 月 25 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 刘少奇在政治局扩大会议说:我们的国民教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全日制;一种是业余教育;一种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半工半读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半工半读试验的重点是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这样才能衔接起来,逐步定型,形成体系。

  1965 年 11 月 13 日至 19 日, 毛泽东到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视察时说:现在的教育制 度要改革,一个小孩子要学习 17 年,大学文科只要两年半至三年,要办抗大式的学校。现在学生连马 牛羊、鸡犬豕都不认识,怎么不出修正主义?学生 负担太重,我看要减轻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12 月

  21 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 七年,20 多年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么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 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给我 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爷爷说 的,读了十几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 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 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毛 泽东说: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 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 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家搞不 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 要搞就是帝王将相。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 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 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 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高中毕业后,就要 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 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 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 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里教吗?

  1966 年 3 月, 毛泽东在杭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讲话:现在大、中、小学大部分都是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地主、富农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垄断了。现在要搞学术批判,这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不然要出修正主义,将来的修正主义就是这些人。 文艺界、医务界下乡好,中专技校半工半读,统统到乡下去。尽读古文书不行,要接触实际。

  毛泽东说: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大学生中,高分低能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是旧的教学制度造成的。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制度和教学体制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学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毛泽东说: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书本里怎能出哲学?马克思主义三个构成部分,基础是社会学、阶级斗争。大学生今年冬天就要下去。所有学文科的、学历史的、学政治经济学的、学文学的、学法学的,统统下去;教授、助教、学生统统下去。去五个月,有始有终。

  三、延续多年的高考制度要废止

  关于考试, 毛泽东早在 1964 年 2 月 23 日春节谈话中就说过: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考试可以允许交头接耳,无非是自己不懂, 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

  1964 年 3 月 10 日,毛泽东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学生负担问题的意见》批示:现在学 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 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 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1965 年 10 月,南京师范学院附中抽阅 120 多名毕业生的高考试卷,33 名学生对高考提出 59 条意见。认为高考不好,把学生当敌人。为应付高考, 学生死记硬背,体质下降。人人心惊肉跳,猜测题目,考好欢喜若狂,考坏垂头丧气,这难道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需要的高考吗? 闪电式考试只能使我们闪电式忘掉,非改不可。上海市格致中学四名高三学生在寒假期间给党支部写了一封万言长信,对学校教改提出意见。认为考试只是纸上谈兵,学生脑筋越考越死,干脆把考试改成“考死”。应该打破旧框框,闯出一条新的教育道路来。

  1965 年底,毛泽东在谈话中说:延续多年的高考体制要废止。

  1965 年 12 月 25 日至 1966 年 1 月,高等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会议。交流试办半工半读高等教育的经验, 座谈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改革问题。会议确定: 按照中央批示

  “决心要大,步子要稳”的精神进行试验,并对全日制教育的改革。对三类高等学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业余高等教育,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要放手发展;半工半读高等教育,在积极试办的同时,要

  着重巩固提高,保证质量,既认真劳动,又认真读书; 全日制学校认真改革, 包括进行半工半读试点,调整专业,教学内容贯彻少而精,进行缩短学制。

  高等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向中央书记处汇报会议情况。周恩来说:发展半工半读教育要谨慎一点, 稳妥一点。文科改革,至少要经过两年的试点。高等学校的专业,分科不要分那么细。邓小平说:半工半读的方向是肯定的,步子要适当。总之一个原则, 不能降低教育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步子要稳点, 其它的改革,都先搞试点,工科更要谨慎些。教育工作这几年尽管有错误,但总的说是有成绩的,培养出来的人是起作用的,对教育工作要一分为二。

  1966 年 1 月 17 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委

  《关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健康问题的报告》、高等教育部党委 《关于减轻高等学校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问题的报告》和《关于增进高等学校学生健康, 实行劳逸结合的若干规定(草案)》,分析和检查了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提出减轻的措施,减少学生的活动总量,保证学生的休息和自由支配时间

  1966 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 把批评现行高考制度的三个材料作为参考, 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和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旧的框框。最近在团中 央召开的学校工作座谈会上, 部分省市和学校团委同志对当前学校考试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意 见,普遍反映近两年来,贯彻执行毛主席几次关于 教育工作的指示以后, 学校考试工作有了一些改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考试和分数仍然 紧紧地束缚着学生,妨碍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 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考试分数成为衡量 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对学生压力很大。有些地区 凭考试分数分配毕业生; 不少教师把考试当 “法宝”,用来卡学生。华中农学院哲学课开卷考试,题目很难,有的学生考了 8 小时还没答完。学生反映, 考试形式变了,实质没变。高考是决定命运的战斗, 一分之差决定“上天”(升大学),“入地”(下乡劳动)。华东师大一附中反映: 该校一学生创制电视收音两用机、超短波发射器、舰艇模型和红绿灯自动控 制装置,但因俄语、几何成绩不好,一直考不上大 学。山东两个高三学生在工程技术上有所创造,获 得全省比赛第一名,因准备升学,不得不放下研究, 复习功课。分数第一,高考办法不改变,中学的考试 评分办法也很难改变。

  1966 年 4 月 17 日,高等教育部学生司整理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对高考提出的问题:一、高考没有彻底贯彻毛主席的指示,把学生当敌人,公开袭

  击,定期袭击,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高考按总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课都好, 影响录取有一两门课程突出的学生。二、高考是指挥棒,影响中学教改,实际上是影响中学执行毛主席指示。高考出题超出中学课程范围,中学教师只好给学生找难题。学生和家长都埋怨,跟着高考转。中学考试方法正在改,比过去灵活多了,如开卷考试,但高考只考动脑能力,纸上谈兵,不是考学生的动手能力。三、高考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学生紧张,现在学生就开始复习功课,有的人带病考试,太残酷。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学生高考后总要掉几斤肉。家长紧张,学校教师紧张,中学教师考前帮助学生复习,考后教师不敢与学生见面,学生考不上,老师灰溜溜,有的学生和家长还责问老师。全国几十万人同时在三天考试,考场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气氛紧张,效果不好。四、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性大,相信高考一次的分数,三年的考分只作参考,不太合理。一次考试有偶然性,三年的成绩准确性更大。高考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水平,有的人分高,录取后跟不上班;有的人分虽低,但学得活,进大学后反而学得好。从三年的学习情况看,有少数人不应该考上的, 考上了;有的人应考上,没考上。五、高考办法不适应目前形势,目前中学、大学都在教改,按毛主席指示改;而高考不改,说不过去。今年不改,明年要改; 不主动改,要被动改。目前全国统一考试办法,不适应战备。六、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弄糊涂了,像查字典一样,自己也忘掉了,实际上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考生对高校不太了解,由于填志愿限制,影响录取。七、政审面偏宽,评语不准确。八、体格检查只看一次体检,有时不准。九、考试科目多,应该减少。争论比较多的几个问题,招生是不是分数挂帅?高考是不是阻碍了中学教改?种田要选种,大学招生也要选择。招生要不要考试?现行高考制度是不是产生修正主义的祸根?最后,高教部党委表示:招生工作要打破框框,不断革命,凡是今年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今年来不及改的,也要积极准备条件争取以后改。座谈会提出了改革招生制度的方案,把招生工作主要下放到各大区或省市自治区办理, 以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进一步做好高校招生工作。

  1966 年 5 月 7 日,高教部《关于改进 1966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认为高校招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最高指示,不断进行改革。一、按照毛主席关于使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

  针,高校应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根据刘少奇

  1965 年 11 月 15 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各地要向学生宣布:从 1966 年招收的新生起, 将来毕业以后, 国家不包他们只当脑力劳动者,可以分配当技术人员、干部,也可以分配当工人、农民。为保证高校质量,今年高中毕业生仍同以往一样,应该首先满足高校招生的需要,在高校招生前, 各单位不能自行招收高中毕业生。二、考虑到文科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多数是要搞上层建筑,对学生的政治条件必须严格要求,因此,文科招生办法的改革,步子可以更大一些。中学要负责地向招生委员会提供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要把德、智、体三好的学生推荐出来,供高校录取参考。录取名单应该尽可能地征求中学的意见。高校在审查学生的学业成绩时,既要看高考成绩,又要看平时的成绩; 既看总分,又看单科成绩。对于有关科目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即使总分较低,也要注意录取。高校招生考试, 要着重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不出死记硬背和繁琐、冷僻的题目。对于有创见的试卷,应该从优给分。 现在距 7 月 1 日考试时间已经很近了, 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中央即批转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门党委(组)、总政治部参照执行。

  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 中共中央 1966 年 6 月 1 日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 1966 年高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决定将招生工作下放到大区或省、市、自治区办理,继续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经过土改、抗美援朝、镇反三大运动锻炼、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工农青年入学,文科尽量多招收这类知识青年,对特别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小范围内试行保送入学, 文科取消按分数段录取等。在当前文化大革命下,招生工作必须不断改革。报告中提到的招生制度的意见,各地应该积极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如此看来,1966 年高等教育部还是在积极准备大学招生的。

  四、中学生的两封信

  这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经刮起来,五一六通知,北京大学的第一张大字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北京市委和北京大学党委 1966 年 5 月 7 日,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提到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

  了。5 月 15 日,“五七批示”下发县团级以上的单位,本来就不平静的教育界此时已经天昏地暗。

  1966 年 6 月 6 日, 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调研

  (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党中央、亲爱的毛主席:我们是北京女 一中的高中毕业生。我们满怀革命的激情,给您写 信,是想表示我们彻底闹革命、彻底砸烂一切旧教 育制度的决心。随着世界革命的发展,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大革命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我们 这一代青年的的确确是中国革命、世界革命继往 开来的极其关键的一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把 我们推向世界革命的舞台, 把北京推向世界革命的中心,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成为当代世界革命的伟大旗手,我国人民成为世界革命的主力军,我们 中国成为世界革命的红色根据地。 我们是中学生,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在这场文化大革命 中,砸烂旧的高考制度的责任,首先落到我们肩上。我们想说说对于现行升学制度的看法。我们认为, 现行的升学制度, 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 育制度。现行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 教育方针相违抗的。毛主席说,教育为无产阶级的 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 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并不是按毛主席的指示 办的。实际上是在扩大并延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这三大差别。其具体 罪状如下: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 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惟 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 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考试制度助 长了这种思想。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才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 之门, 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严重的阻碍 作用,特别是德育。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忽视青年的 思想革命化,其实质是某某一伙黑帮所说的“量材而教之”,“量材而用之”。因此,这种升学制度,是为资本主义复辟服务的,是造就资产阶级分子、修正 主义分子的工具。难怪帝国主义洋洋得意地把“和 平演变”寄托在中国的“技术官僚”、“意识形态专 家”们的身上呢! 敬爱的毛主席,您一再教导我们,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

  我们就要反对。敌人为旧制度拍手叫好,难道我们还能让它存在下去吗?不能,一天也不能! 就在今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要和工农兵一起将它彻底砸烂!我们的具体建议如下:一、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二、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工农兵中去,和工农兵相结合。我们想,十七八岁的青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应在三大革命运动的风浪中锻炼、成长。应首先取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给予的“思想毕业证书”。党从无产阶级的优秀儿女中挑选出更好的、真正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青年去升学。我们决不同意等到大学毕业以后再到工农兵中去, 因为那时一个人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再改造就困难了;而且有些人有了“知识”,就认为有了向党、向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三、假如今年一定要有一批人去升学,就请党在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挑选。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权利,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坚决奔向哪里,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 我们有革命的自觉性。旧的考试制度只能束缚我们的革命要求,砸烂它,我们会更自觉地为革命学习。我们认为,这样不但能给祖国的社会主义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挖掉了产生“技术官僚”、“意识形态专家”等修正主义的毒根,铲除了产生“名利思想”、“个人奋斗”、“白专道路”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界的大革命!

  当然,我们知道,彻底砸烂旧的升学制度,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更是需要人的思想觉悟的。但是, 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不允许它再继续存在下去了。如果现在在全国范围内的改变暂时不可能,那么我们要求北京市做试点。如果北京暂时不能在所有的学校实行,那我们坚决要求让我们高三(四) 班做试点。在这次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全班同学更进一步体会到:我们一定要做坚强、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决不能让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我们这代失传, 决不能让中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在我们这代中断! 我们也进一步体会到:这场文化大革命真是触动每一个人的灵魂的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们知道,我们要走的路是空前未有的路。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要求我们成为世界青年的革命先锋, 我们就应该做敢想、敢说、敢做、敢闯、敢革命的闯将。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新路,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的新路。我们一定要并且一定能走出这条无产阶级自己的路。当然,革命的路上总会遇到许多拦路虎,但是革命青年岂能怕难?一切思

  想关、家庭关、舆论关,我们都不放在眼里,坚决冲破,压倒一切歪风邪气! 我们就是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者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亲爱的党中央,亲爱的毛主席,请您放心吧! 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消灭一切拦路虎! 我们有一个最最最最强有力的武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有了它,我们就会天不怕,地不怕,一切牛鬼蛇神都不怕! 有了它,我们就一定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走到底,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亲爱的党啊,敬爱的毛主席,最艰苦的地方,要派毛主席身边的青年去! 请毛主席放心,我们整装待发,就等着您一声令下! 如果党中央、毛主席同意,请把我们的信,作为向全北京市高中毕业生和各校师生的倡议书。

  1966 年 6 月 11 日, 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学生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看了女一中同学给您的信,我们非常赞成她们的观点。经过讨论,我们又补充了几点意见。这些意见在全校广播后,得到了全体革命师生的热烈响应,并一致决定,将它作为向全市师生的倡议。我们给您抄送一份,我们热切盼望您给我们指示。

  敢叫日月换新天

  我们最热烈地欢呼女一中建议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倡议书。我们完全拥护这一伟大的革命创举。我们认为这个倡议提得及时,提得好,它长了革命青年的志气,灭了资产阶级“权威”老爷们的威风,给了资产阶级“学阀”们狠狠一棒。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现行高考制度的反动本质越来越暴露无遗了。它的流毒极广,影响甚大。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剥削阶级愚昧人民、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今天,它又成为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 进行修正主义复辟的重要手段。

  它,严重地违反了党的阶级路线。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分数挂帅;不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而是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

  它,突出业务、贬低政治,鼓励走“个人奋斗”、追逐个人名利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白专”道路,严重地阻碍了青年的革命化。

  它,是新的科举制度,束缚了革命青年的思想, 使他们不能按照毛主席指出的,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深入开展的今天,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 我们决不能容忍这种罪恶制度再毒害新中国的青年一天,我们要坚决打倒它。

  我们建议:一、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二、高中毕业生先到工农兵中去锻炼,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工农兵的批准,取得他们给予的“思想毕业证书”。三、大量从工农兵中吸收在阶级斗争中经过考验的坚强的革命者入学深造。四、加速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五、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在文化大革命中立场坚定、表现积极的同学升学。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破资本主义之旧,立社会主义之新。我们打碎的不仅仅是一种考试制度, 我们打碎的是几千年来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文化桎梏, 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精神贵族和高薪阶层的温床, 我们打碎的是产生现代修正主义的阶石。我们这一革命行动是给资产阶级的致命打击。困兽犹斗,资产阶级必然要作垂死的挣扎,负隅顽抗,死斗到底。他们骂我们这是“造反”,这是要“翻天”。资产阶级老爷们,你们说对了,我们就是要造资产阶级旧制度的反,就是要翻资本主义复辟之天。他们要骂就随他们骂去吧! 真理是骂出来的,胜利是斗出来的。没有今天的大破,就没有无产阶级光辉灿烂的明天。同学们,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的道路上将会遇到无数的急流险滩,狂飚雷电。同学们,同志们! 革命的前辈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党能舍己,热血换新天。今天难道我们还能为个人的前途忧虑?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的利益不能抛弃吗?我们的一切属于党,属于人民, 除了党的前途,人民的前途,我们没有任何另外的个人前途。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就是我们最高的理想,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我们就坚决去做,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就坚决反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同学们,同志们! 我们一致决定:高考不做彻底的改革,没有党中央,没有毛主席的命令,我们坚决不进考场。我们誓做社会主义的工农兵,决不当资产阶级的大学生!

  我们这一代,是革命的一代。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旗接过来、传下去的义务,决没有其他的任何权利。我们向党宣誓:我们永远跟着党走, 跟着毛主席走,走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道路,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重任! 革命的同志们,起来吧! 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在文化革命的斗争中冲锋陷阵,做无产阶级革命的闯将。同志们,中国的前途,世界的前途,属于我们,属于永远革命的青年! 现在北京四中全体革命师生向全市革命的同志倡议: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之所以在这里全文照抄历史上的这两封信,

  是想说明,1966 年废除高考,不仅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

  五、废除高考的决心终于定下来了

  1966 年 6 月 13 日,距离当年的高考只有半个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并将 1966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通知》说:鉴于目前大专院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 在大专院校和高中,把文化革命运动搞深搞透, 将对今后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解放以来虽然不断有所改进, 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 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 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这样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研究和制定新的招生办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上述情况, 决定 1966 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方面,使高等学校和高中有足够的时间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另一方面使实行新的招生办法有充分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为了不影响高级中学接收新生和新学年开学, 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凡本校的文化革命运动尚未结束的, 可以由学校妥善安排时间和住地, 继续把文化革命运动搞深搞透;在本校文化革命运动已结束,而高等学校尚未招生时, 可以由学校组织他们下乡下厂参加生产劳动。

  同一天,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

  《关于改革高级中学招生办法的请示报告》, 认为这是贯彻执行毛泽东思想, 进行教育革命的一项重大措施。初中和小学的招生,仍维持原有办法,但必须强调突出政治,按照德、智、体的要求,保证录取德才兼优的学生。毛主席一再指示考试制度必须改革,广大工农兵、学生和革命教师早已对这一考试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必须彻底改革。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废止现行的高级中学招生考试办法。二、高级中学招生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办法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制定,请示省、市、自治区党委批准。

  推迟高考半年的通知下达五天后, 废除高考的决心终于定下来了。

  1966 年 6 月 18 日,《人民日报》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彻底改革教育制度》: 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学生和教师,早已对旧的招生考试制度,表

  示无比愤慨, 迫切地要求把它彻底扔到垃圾堆里去。今天本报发表的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和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学生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两封信, 以及没有发表的大量群众来信, 提出了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的强烈要求。这两封信,反映了广大革命师生的心愿,代表了广大革命群众的呼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群众的要求,决定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从今年起实行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新的招生办法, 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把德、智、体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推荐出来,从中择优录取。高级中学的招生考试也采取这种办法进行。

  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再指出, 旧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包括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这种旧的招生考试制度, 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危害极大的。这个制度,不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是资产阶级政治挂帅,分数挂帅。实行这种制度,是严重地违反党的阶级路线的,会把大量优秀的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和革命烈士子女,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 为资产阶级造就他们的接班人, 大开方便之门。这个制度大大阻碍青年的思想革命化,鼓励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追逐个人名利地位的白专道路。 事实证明,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绊脚石。无产阶级通过学校来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资产阶级也要通过学校来培养他们实现资本主义复辟的接班人。

  现行招生制度的改革, 正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 彻底搞掉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将从这里着手,对整个旧的教育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

  六、1966 年的招生通知成了一纸空文

  1966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招生, 是关系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大问 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按照毛主席关于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从 1966 年招收的新生起,各地要向学生宣布,将来毕业以后,必须服从国家分配,可以分配当 技术人员、干部、教员,也可以分配当工人、农民。国家分配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定要彻底打破过去 大学毕业只能分配当脑力劳动者的资产阶级的框

  框。各地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这是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防止产生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措施之一。各地并要教育本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以后,不论升学或者就业,都是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是否继续升学,一定要服从祖国的挑选,国家分配做什么就做什么,被选上升学的就升学;需要分配到农村或工厂参加生产劳动的,就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需要分配参加其他工作的,就积极参加其它工作。今年高中毕业生除国防有关部门按特殊需要挑选以外,仍同以往一样,应该首先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需要,在高等学校招生以前,各单位不能自行招收高中毕业生。二、根据中央关于领导体制适当下放,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的精神,从今年起,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教育部负责编制各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和检查各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以及完成招生任务的情况。三、高等学校招生,应该首先保证全国重点学校(包括半工半读的重点学校)所需的新生的质量。各地在办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一定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观点,服从总的招生计划,反对只顾自己地区的需要,把“尖子”都留下来的本位主义思想。今年分省市分部门的招生计划,由国家计委和教育部联合下达。各高等学校招生分配计划和其他若干具体事项, 由教育部根据本通知精神,另行规定。四、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 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高等学校招生的推荐与选拔,应在各地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首先由中学根据统一规定的政治审查标准、健康检查标准和高中毕业生的平时成绩,经过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党团组织共同评议,把德、智、体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推荐出来,然后由县委或市(区)委组织的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进行审查, 最后集中到省、市、自治区。在省、市、自治区的党委领导下, 由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按照基层党委和中学的推荐意见, 并参考学生的志愿择优录取。各地在分配推荐名额时,应大于选拔名额(即招生计划数字),以便从中选拔。对于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经受过一定锻炼的、政治思想好、年龄在 25 岁周岁以下(个别特殊情况可以超过 25 周岁;理工科一般年龄应小一些)、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劳动两年以上的工人、贫下中农、劳动青年、以及退伍军人、在职干部(包括中小学教师)、四清工作队员,也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由所在单位的基层推荐到县或市的招生机构审查, 然后

  推荐到省、市、自治区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加以选 拔,保送入学。对于高中二年级个别在校学生,如果 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提前学完高中三年级的主 要课程的,也可按上述规定办法,由中学负责审定 推荐。五、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必须坚持政治第一 的原则,应该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对于工人、贫 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子女以及 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凡是合乎条件的,应该优先 选拔升入高等学校。至于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应 届高中毕业生,一定要经过严格审查,对于那些在 政治上确实表现好的, 也允许挑选适当数量的人升入高等学校,在处理政治、学业、健康三者的关 系上,必须重在政治表现,要在保证政治质量的前 提下,结合学业和健康条件,择优录取。高等学校在 审查学生的学业条件时, 理工农医类应该注意选拔数学、物理、化学、外国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文史 类应该注意选拔语文、政治常识成绩较好的学生。六、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发出通知,1966 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现在决定,本年度 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时间,从 1967 年 1 月 1 日开始,至 1 月底结束。七、高等学校招生办法的改变, 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性措施, 可能会遇到一些思想阻碍,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各省、市、自 治区党委和高等学校党委, 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充分做好思想工作,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 保证中央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精神顺利贯彻执行。为此,各省、市、自治 区要组织强有力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下 属各县、市也要组织强有力的招生委员会。各级党 委应当有得力的负责同志主持招生委员会的工 作, 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派得力的负责同志参加招生委员会的工作。今年招生工作结束后,各 省、市、自治区和高等学校,应认真总结经验,使其 逐步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招生制度。中央 1966 年

  6 月 1 日中发[66]283 号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 1966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停止执行。

  1966 年的高等院校招生工作决定在 1967 年

  1 月进行。但通知发出十几天,1966 年 8 月 8 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其中有一条关于教学改革的内容: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 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无奈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发展太快,1966 年招

  生的《通知》终于成了一纸空文。

  七、到 1977 年 434 所学校还剩 328 所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学校乱了套,大、中、小学都不再上课。

  1967 年 3 月 7 日, 毛泽东对天津延安中学全校大联合的报告批示:军队应分期分批对大学、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实行军训,并且参与关于开学、整顿组织、建立三结合领导机关和实行斗、批、改的工作。先做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1967 年 3 月 27 日,毛泽东提出大、中、小学校都要复课闹革命。

  196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通知。中央认为:整顿教育的时 机到了。各地应该仿照北京的办法,把大中城市的 大、中、小学校逐步管起来。8 月 26 日,毛泽东指示: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还是别 的单位,都应有工人、解放军开进去,打破知识分子 独霸的一统天下,占领那些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北京首先组织大量的工宣队和军宣队, 开进大学, 随后各省市也组织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大学。毛泽 东批示: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长期留下来,参加学 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在农 村, 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67 年 11 月 3 日,《人民日报》以《关于教育革命的几个方案》为题,加编者按发表《同济大学教育改革的初步设想》、《北京林学院取消考古室, 组织专业连队领导教学和教改》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改组对改革考试、升留级和招生的设想》。

  1968 年 7 月 12 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时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 但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1968 年 7 月 20 日,陈伯达、姚文元向毛泽东报告:根据您的提示,我们组织新华社、《文汇报》记者就上海机床厂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问题写了一个调查报告,加了一个编者按,引用了您的最新指示。

  1968 年 7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及编者按。上海机床厂根据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到 1968 年底,上海机床厂的经验几乎

  成了工厂、街道办大学的代名词。

  1968 年 7 月 28 日,毛泽东接见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人时说:我说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但没有讲文科都不办。但旧的制度,旧的办法不行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1968 年 8 月,毛泽东对姚文元的《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一文批示:工人阶级进入教育阵地,这 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古以来,学校这个地方, 就是为剥削阶级及其子女所垄断。解放以后,好了 一些,但基本上还是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垄断。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这 些原因大概是:或本人比较好,或教师比较好,或受 了家庭、亲戚、朋友的影响,而主要的是受社会的 影响)能同工农后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有一些人则 不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内,存在着资产阶级 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现象。

  1968 年 9 月 3 日,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继 8 月

  29 日上送调查报告《上海工人技术人员在斗争中成长》之后,又上送一个调查报告,说上海机械学院的前身,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创办时,第一届招收的

  2000 余名学生全是从工人、农民和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中选拔的。这批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学习目 的性明确,阶级觉悟高,学以致用,冲击了旧的教育 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近部分当年从这个 学校毕业的上海机床厂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这个学校附属工厂的工人和广大师生总结建校以来正反 两方面的经验以后, 对理工科大学的教育革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设想:一、理工科大学要走上海机 床厂的道路, 必须解决由哪个阶级掌握领导权的问题;二、理工科大学的学制以两至三年为宜;三、理工科大学还要担负起办好业余技术教育的任 务;四、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今后的教 师队伍, 应当采取有高度无产阶级政治觉悟的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工农学生和革命知识分子三结 合的形式。社会上一大批在实践有发明创造的工 人、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定期地深入学校讲课,学 生们也都有实践经验,可以走上讲台,互相交流。现 有的教师应该分期分批地到工农中去,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这篇调查报告发表在 1968 年 9 月 10 日出版的《红旗》杂志上。毛泽东为此写了编者按:这是上海市的又一个调查报告,现发表,供参考。全国各大、中、小工业城市所属各工厂的工程技术干部情况如何,各理工科高等、中等学校教育革命的情况如何, 希望各地革命委员组织一些人做些典型的调查,报告中央。本刊将择要予以发表。这里提出

  一个问题, 就是对过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学校毕业生早已从事工作及现正从事工作的人们, 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其中必有结合得好的并有所发明创造的, 应予以报道,以资鼓励。实在不行的,即所谓顽固不化的走资派及资产阶级技术权威, 民愤很大需要打倒的,只是极少数,就是对于这些人,也要给出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无产阶级的政策。上述各项政策,无论对于文科、理科新旧知识分子,都就是如此。

  1968 年 9 月 22 日,《人民日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有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的路线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停止招生,已经三年

  了。高校可以不招生,可高中、初中、小学的学生在一届一届毕业,他们升不了学,也没有工作分配。积压的老三届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68 年 12 月 22 日,毛泽东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到 1976 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

  1600 多万, 国家为安置知识青年的经费超过 100

  亿。

  1969 年 10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中央所属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全部下放地方管理,部分院校被撤销、合并或搬迁,专业设置也做了调整,教师下放五七干校。到 1971 年,434 所高校还剩 328 所。

  八、工农兵学员是文革的特殊产物

  1970 年 6 月 27 日,根据毛泽东“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党中央决定在部分高校恢复招生。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一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初步积累了有关招生、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建立“三结合”教师队伍等方面的经验,建立了部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具备了招生的条件,计划

  1970 年上半年开始招生,两校共招生 4100 名。具体意见:根据各专业要求分别为两至三年,另有一年的进修班。结合三大革命实践设置课程,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 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文、理、工各科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北京大学上半年 26 个专业招收 2000 名学生, 清华大学上半年

  37 个专业招收 2100 名学生。招生条件是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 20 岁左右,身体健康,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和青年干部,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限制。理工 科学员原则上专业对口。从农村招生,注意招收有 三年以上劳动锻炼, 受贫下中农欢迎并为群众所推荐的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招生办法:废 除修正主义的招生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 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生地区:北京、上海、天津、东北、广东、江西等地区和中央有关部 所属厂矿、解放军部队。学生待遇:来自工厂的学 生学习期间每月由学校发给 19.50 元的伙食费和津贴费, 其中十年以上工龄的老工人工资由原单位照发,但要扣除学校发的 19.50 元;来自农村的学生每月由学校发给 19.50 元的伙食费和津贴费。解放军学生由部队负责供给,供给关系由原部 队转到总后勤部,由学校统一领取;学生家庭生活 困难者,仍由原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予以解决。分配原则:学生学习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原地 区工作,也要有一部分根据国家需要统一分配。

  1970 年 8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表介绍江西省教育革命的文章,旧招生制度是“高分录取”,“不分阶级”,“一张考卷定终身,工人农民莫进门”。这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题、打分、说了算的招生考 试制度,必须彻底废除。所谓新的招生制度,基本点 是:一、停止了从高中直接升大学的传统做法;二、废除了升学考试制度。

  1970 年 9 月 21 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家都来关心高校招生》。文章说:过去,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高校的招生中,大搞“分数挂帅”,鼓吹“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工农兵一针见血地说,分数线分数线,工农兵的封锁线。这次高校招生, 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招生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放手发动群众,实行群众路线,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真正把工农兵和上山下乡以及回乡知识青年的优秀分子推选出来。

  1970 年 10 月 15 日,国务院电报各地:1970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凡过去是面向全国的大学、现在条件成熟必须到外省招生时,在中央规定统一招生办法之前, 可暂由省与省之间协商解决。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上述精神,部分高校开

  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当年共招生 41870 人。在高等院校招生的条件中,出身是首要标准。

  据 1971 年 5 月统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航空学院等七所大学招收 8966 名工农兵学员中,出身好的占 99.8%。因为没有入学考试, 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困难。文化课大量减少,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一些青年工人不愿上大学,政治上由领导阶级变成“再教育”对象, 经济上少了一半工资,还不能结婚。所以一些大工厂不热心,小厂又找不出多少符合条件的学员。高等院校建议:为保证招收符合条件的学员,最近两三年应该多从上山下乡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中招收新学员。

  因为没有入学考试, 大多数的工农兵学员是初中甚至还不到初中程度,走后门成风。1970 年招收第一批学员时就普遍存在,到 1971 年已经成为严重问题。1972 年 5 月 1 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 “走后门”现象的通知》:目前,高等学校 1972 年春季招生工作正在进行,遵照毛主席关于“从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自 1970 年招生试点以来,招生工作的主流是好的。当前值得认真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走后门”现象,有些地区和单位情况比较严重。有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采取私留名额,内定名单,指名选送,授意录取,甚至用请客送礼,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将自己、亲属和老上级的子女送进高等学校。有些招生主管部门和负责招生的干部,不按党的原则办事,讲私人交情,私送名额, 或强令招生人员违章接收不够条件的人入学。这是“走后门”不正之风,要对有关干部严肃处理,也要把学生退回去。

  1973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给福建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的复信中也曾对“走后门”表示不满。

  1974 年 1 月 18 日,《人民日报》刊登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钟志民的退学申请报告。之后,一些高校纷纷追查“走后门”的问题,声势不小。

  1974 年 2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又发了一个关于“走后门”问题的通知: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不少单位提出了领导干部“走后门”送子女参军、入学等问题。中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中央认为,对来自群众的批评,领导干部首先应当表示欢迎。但是,这个问题牵涉到几百万人,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需要具体分析,慎重对待。当前批林批孔刚刚展开,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因此,中央认为,这个

  问题应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政策,放在运动后期妥善解决。

  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特殊产物,从

  1970 年至 1977 年,历时 7 届。直到 1977 年高考恢复,“走后门”之风才被刹住。

  九、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1971 年 4 月 15 日至 7 月 31 日, 毛泽东批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着重讨论大学教育革命中的问题。与会者有各省、市、自治区、国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和 198 所高等院校

  (包括军队院校)的代表 631 人。8 月 13 日,中共中央批转姚文元修改、张春桥定稿、毛泽东圈阅的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两个估计”,全面否定了建国 17 年以来的教育,认为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 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79 年 3 月 19 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这个错误文件。

  1972 年,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 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

  7 月 15 日至 8 月 9 日, 国务院科教组在北京召开高等院校招生座谈会, 会议总结交流了 1970 年、1971 年招收工农兵学员的经验, 研究了 1972 年的招生工作,并对招生办法、政治审查、学员质量、加强领导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五年以上工龄的职工,由原单位照发工资,一年时间左右的学习班学员,非国家职工由学校发给生活费。1972 年, 全国部分高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 133553 人。

  1970 年恢复高校招生后,因为没有文化考试, 带来了新的问题。1972 年 5 月 8 日,国务院科教组转发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试办补习班的报告》。北京市 11 所高等学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 20%,初中文化程度的 60%,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 20%。在这种情况下,逼得一些高校在招生时进行了“文化调查”。

  1972 年 7 月 30 日,在国务院科教组召开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 吉林省介绍了辽源市的基本做法。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公社政审合格的基础上,按一比三的比例,选定 353 人参加文化考查和体检,最后选出 123 名工农兵学员。

  但毕竟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工农兵学员的文化

  程度。

  1972 年 9 月, 周恩来在会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时说:对学习社会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 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当然这总是少数,大多数人要参加劳动,不一定升学。至少在 70 年代和 80 年代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进大学,国家没有这个力量。劳动几年后有升学机会的当然还可以深造。

  1972 年 10 月 6 日,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北京大学教授周培源在《光明日报》发表《对综合大学理工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的文章,强调要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人民日报》发表中学教育要以课堂教学、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文章。本来文章是应《人民日报》之约写的,但张春桥、姚文元组织座谈会征求意见,以可能引起争论为由,不准《人民日报》发表。《光明日报》发表后,张春桥组织《文汇报》批判,说不管他后台多大多硬,就是要批。1973 年冬,清华大学发动“反右倾回潮”运动,把加强理论基础研究说成是“复旧”。

  1973 年 3 月 17 日, 国务院批准恢复因 1969 年战备疏散被停办的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等一批高等学校。4 月 3 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 1973 年招生工作的意见》, 提出除继续采取与前一年的招生办法外, 特别提出要重视文化考查, 了解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 考查内容和方法,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和专业的不同要求进行试验。5、6 月,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务院教科组又发出文件,体育学院运动系和北京外语学院可招收少量应届高中毕业生。

  十、张铁生三门功课考了 105 分

  1973 年 6 月高校招生工作开始, 根据周恩来指示,1973 年高校招生试行了文化考核。但这股考试风很快引起江青等人不满,6 月 15 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 1974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 指责 1973 年招生工作中不少地区曾不同程度地沿袭旧高考的办法, 在文化考查上突出反映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表现和影响。山东德州某县在为北京化工学院招生时进行了简 单的文化考核,被地区通报为“分数挂帅”。文化考查被攻击为“右倾翻案”,“否定教育革命成果”。

  辽宁兴城白塔公社的知识青年张铁生参加了考试。兴城地区是辽宁省大学招生文化考查的一

  个试点,开卷考试,没有偏题怪题,但张铁生的成绩很差,三门课总成绩 105 分。他自知上大学无望,在考卷背后写了一封信:

  本人自 1968 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 18 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 27 日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 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 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 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地方就在这里,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 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 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 代替了,这是我惟一强调的理由。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的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 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 尤其是思想感情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几十分嘛! (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下,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 参加了这次学习班。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7 月 19 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并加了编者按:张铁生 1968 年下乡, 共青团员, 现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

  “白卷”, 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考试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把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人、

  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选送大学,这是我国教育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旧的思想、旧的习惯势力的阻力。大学招生,在群众评议、群众推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文化考核是需要的。但是,文化考核的目的, 主要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检查记住多少中学课程? 录取的主要标准是根据他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实践中的一贯表现, 还是根据文化考试的分数? 是鼓励知识青年积极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努力钻研和完成本职工作, 还是鼓励他们脱离三大革命运动实践而闭门读书?今天,我们发表张铁生同志的信,目的就在于请大家讨论、研究这些问题,欢迎关心教育革命的同志发表自己的看法。

  8 月 10 日,《人民日报》转载,并加了编者按:张铁生的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之后,全国报刊纷纷转载。《文汇报》转载时还 开展了“选什么样的人上大学”的讨论。《红旗》杂 志、《教育革命通讯》以张铁生的信为话题,就高校 招生问题发表评论,把文化考查说成“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对教育革命的反动”,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抓住文化考查大做文章,刚刚着手 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居 然有人千方百计逼迫工农兵去适应旧的教育制 度,这实在是大有资产阶级反攻倒算之嫌。张春桥 说:这样搞法,把无产阶级寄予希望的青年卡在门 外,使修正主义有希望,无产阶级没有希望。张春桥 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掀起对文化考查的批判。张铁 生成了“反潮流”的英雄。1977 年 3 月,辽宁省公安局以反革命罪将张铁生逮捕。1980 年审判“两案” 时,张铁生被判有期徒刑 15 年。

  1973 年 9 月 25 日,《人民日报》报道:本年度招收 15.3 万工农兵大学生。还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则, 坚持抵制招生工作中以分数取人的错误倾向和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特别重视从知识青年中招生。选拔什么样的人上大学,是一个路线问题。张铁生的信和《人民日报·编者按》有力推动了今年的招生工作。

  1973 年 12 月 15 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 肯定了张铁生的信,说不要看不起“儿童团”,把八大学院的教授集中起来,出一批题目要他们考。辽宁省在张铁生主持下在对大学教授进行了一次考试,以此证明不仅仅是张铁生交白卷。12 月 30 日, 国务院科教组、北京市科教组上午召集会议,下午突然到清华出题,出完题已经是下午 5 点,马上集

  合 20 辆小车,同时到 17 所高校,以座谈会的名义召集教授,没有说考试。这是一场真正的突然袭击, 一点风声都没露。613 名教授、副教授,及格 53 名, 占 8.6%,不及格 560 名,其中 200 名教授、副教授交了白卷,有两个大学的教授集体交了白卷。有一个大学六位教授,只有一名教授得了 6 分,平均一人一分。还有的大学平均零点几分。北京市科教组召开座谈会,发简报,在《教育革命通讯》上发表《考教授有感》的署名文章,大造舆论。上海、天津等地也先后效仿北京考教授。

  十一、教育界的“新鲜事”不断

  1973 年 10 月 19 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医院也可以办大学》的调查报告,上海华山医院 1970 年 7 月创办医科大学试点班, 学生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有的还是赤脚医生,本年 8 月毕业。三分之一时间到农村和工厂巡回医疗, 被认为是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经验后,在 医学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

  1973 年 11 月 28 日,《光明日报》以《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为题,发表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朝阳农学院前身)的教育革命调查报告。1970 年由沈阳农学院的水利系迁往朝阳的部分, 同朝阳水利学校、农业学校和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创建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毕业,还办了 50 多期短训班,学生社来社去,办学方式“几上几下”,分期组织学员下乡,这是一项重要改革,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2 月 21 日至 28 日,国务院科教组、农林组和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 被称做教育革命的新事物。从 1974 年至 1976 年,各种媒体发稿 150 多篇,拍摄电影 9 部,到 1975 年底,朝阳农学院共接待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参观学习的单位 1700 多个人,8.4 万多人。

  1973 年 12 月 12 日,江青等人制造出“黄帅事件”。北京中关村一小五年级学生黄帅与老师发生矛盾后写信给报社。《北京日报》内部刊物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发表,姚文元下令《人民日报》转载。其中有一句要看到资产阶级右倾复辟势力的危险性,要向他们应战。全国教育界大破

  “师道尊严”。刚刚有所恢复的教学秩序又陷入混乱中。短短几个月中, 北京学校的玻璃被砸坏 20 多万平方米。

  1974 年 1 月 14 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19 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王文尧、放映员恩亚立、报道员邢卓决定以王亚卓的名义给黄帅写封信, 师道尊

  严不对,学道尊严也不对,批评黄帅矛头指错了。这引起江青的不满, 令人以黄帅的名义写了一封公开信。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先后批阅。王文尧、恩亚立被打成反革命,劳动改造,邢卓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被平反。1978 年 5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揭穿一个政治骗局〈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真相》, 揭露黄帅事件完全是“四人帮”编造出来的。

  在这一系列的压力面前, 刚刚冒头的文化考查被闷回去了。

  1974 年 6 月 15 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

  《关于 1974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说

  1973 年招生, 不少地区曾程度不同地沿袭旧高考的办法,搞突然袭击,闭卷考试,单纯考书本知识,凭分录取, 忽视推荐对象的政治表现和实践经验,忽视招生工作中群众路线的错误倾向。1974 年招生, 文化考查主要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决反对智育第一,反对用对付敌人的办法考学生。

  1975 年 4 月 23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推广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和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说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农业院校学生一般实行“社来社去”,林、医、师范院校部分试行“社来社去”,其他院校可进行“社来社去”试点。毛主席关于农业大学统统搬到农村去的指示, 不仅使辽宁农学院从沈阳搬到朝阳比较艰苦的山沟里, 农业大学也从北京搬到延安。

  1975 年 5 月 6 日至 6 月 23 日,教育部分三批召开 29 个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推广辽宁省试行的“社来社去”、“哪来哪去”的经验。

  1975 年 7 月 25 日,教育部转发《辽宁省教育局 1975 年高校招生工作总结》, 辽宁省去年各类高校试行“三来三去”原则的经验很好,是改革普通高校招生分配制度,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深入教育革命,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培养和工农划等号的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原则,彻底改革旧的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

  十二、周荣鑫的讲话受到教育界的拥护

  在文化大革命的 “教育革命”一边倒的情况下,总有勇敢者发出不同的声音。

  1975 年 5 月,教育部部长周荣鑫根据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指示精神,着手整顿教育工作。他多次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听取意见,针对江青、张春桥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周荣鑫说:现在一讲教

  育,好像一文不值了,成不成?不能一提知识分子就骂一通,这样符合不符合主席的方针?工农兵学员毕业了不能当技术员,不能当干部,只能回去当工人、农民,这样成不成?不培养干部办大学干什么? 根本不要文化, 只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行吗?老说过去是智育第一,根本不是。贫下中农为革命种田,工人为革命做工,学校为什么就不能提为革命读书呢?有知识的是私有,没有知识的就公有?那不要学校好了。我们教育革命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很严重,非出问题不可。周总理讲加强基础理论,他们为什么不贯彻?周荣鑫的讲话,受到教育界的热烈拥护。

  1975 年 7 月 11 日,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援外工作会议上谈到国内教育工作情况, 说农学院都学“朝阳”,我不那么赞成。7 月 24 日,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向新华社记者转述了这个意见。此后教育部和报刊曾一度停止宣传朝阳农学院。

  8 月 23 日至 30 日,教育部召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省市城市中小学教育座谈会,周荣鑫说: 毛主席从来没有讲过不要文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现在一谈起文化,就谈虎色变,怕得要死,赶紧出来说话,什么“回潮”啊,又是“1972 年的风”啊,毛主席指示过的也可以不管,这样不成。几百万的教师在培养学生, 还天天说他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我的有些话可能刺痛了那些好搞形而上学的人,他们有些不满。要打倒, 我也不怕,要做小平同志讲的不怕被打倒的人。9 月 15 日至 23 日, 教育部又在江苏无锡市召开湖南、湖北、山东、江苏四省城市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传达讨论周荣鑫的讲话,研究城市教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1975 年 9 月 26 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听取胡耀邦等人的汇报时说: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学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拉住了。后继要有人,中心是教育部门,究竟大学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钢铁学院办成了中等技术学校的水平,这还何必叫大学? 上海机床厂的七二一大学是一种形式,不能代替其他大学。学生一点外语知识也没有, 数理化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都不行,低峰行不行? 总是要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进科技大学。

  1975 年 10 月 20 日, 周荣鑫在铁道部人事局教育座谈会上讲话, 说教育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不能不学文化课,不能不学科学技术。大学提培养二级工,要大学干什么?在工厂在技工学校培

  养不是很好吗?现在的大学就都比中专水平高?也不见得。学文化要和兼学别样结合起来,不能说只要出了校门就是结合起来了。 各类学校是否都能社来社去呢?不能。国家这么大,什么都要一律化,行不通。就是农学院也有一个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问题。例如面向省市的学校与面向全国的学校就不应该一样。理、工、农科也不一样。什么都要一样是形而上学。不承认差别,是不顾现实,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要把社来社去推广到各地区各类院校行不通。这里有个读书做

  “官”的问题,有人说上大学是做官的梯子,要拆梯子,大学生毕业后只能当工人农民。如果当干部、当技术人员就是做官, 那么还要不要干部和技术人员呢?如果还要,那就有个补充来源的问题,那就不是拆梯子,而是搬梯子。

  1975 年 9 月 26 日至 11 月 8 日, 周荣鑫主持起草教育部向国务院的汇报提纲。他向起草小组 传达邓小平的指示:25 年发展远景,关键是我们教育部门要培养人。科学研究工作后继有人的问题, 中心是教育部门的问题。现在有个危机,不读书。教师要有个地位, 教育部门也有个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

  1975 年 11 月 8 日,张春桥对周荣鑫说:对于学文化,攻得最厉害。人家攻,你怎么反击?一个是培养有资产阶级觉悟的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一个是培养有觉悟的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你说要什么人?我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

  周荣鑫被迫做检查, 教育部向国务院的汇报工作停止。

  1975 年 11 月 30 日, 张春桥对阿尔巴尼亚教育代表团说: 现在争论的头一个问题是对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的教育怎样估计, 这 17 年是资产阶级专了我们的政, 而有人却说那个时候倒是马列主义的。相反文化大革命以来,学校反而不好了,教育质量降低了,在课堂上课少了,大学生不如以前中学生读书多。张春桥说:现在我们的教育部部长有问题。12 月 20 日,中共中央在《外交通报》上转发了张春桥的谈话。

  十三、夺了教育部的领导权

  1975 年 8 月至 10 月,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四人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报告 1968 年 7 月带领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 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迟群、副书记谢静宜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严重问题。11 月 26 日,中共中

  央转发《打招呼的讲话要点》的通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 中央最近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打招呼的会议。会上宣读了毛主席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会后分组进行了讨论。毛主席说: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 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

  1975 年 12 月 14 日,中共中央转发《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情况报告》,说刘冰等人给毛泽东的信是右倾翻案。刘冰等人很快被诬为否定教育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被批斗 220 多次。1978 年 11 月,清华大学党委公开纠正这一错案,认为刘冰等人写信完全符合党的组织原则。

  1975 年 12 月 4 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发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撰写《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 最近, 教育界有一种奇谈怪论,说什么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革命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教育革命的方向“总没有解决好”,因而“就是要扭”。这无非是说,教育革命搞过头了,搞糟了, 要把教育革命的方向“扭”回去。问题很明显,当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还是为修正主义教育翻案, 复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旧教育制度?我们必须抓住问题的实质,批判否定教育革命的错误思潮,分清路线上的大是大非,继续巩固和发展教育革命的成果, 加强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坚持教育要革命的方向,就必须“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毛主席的“七二一” 指示, 明明是首先针对理工科大学怎么办而讲的, 然而教育界的怪论却偏在这个问题上唱反调,强调理科“要挑中学生好的,要直接上大学”。请看,这不是明明要脱离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另搞一套吗? 学校究竟向谁开门,招收什么样的学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阶级性质。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但在以往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却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解放后,工农群众成了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主人。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广大工农兵竟被排斥在大学校门之外。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破了这种状况。遵照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大学开始改革招生制度,实现了亿万工农千百年来的愿望。劳动人民进了清华、北大和其他高等院校,培养出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从工农兵中间选拔大学生,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一项重大成果,是教育史上的革命。这个根本方向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要恢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中学生 “直接上大学”的招生制度,实际上就是否认了毛主席“七二一”指示对教育革命的普遍意义。照此下去,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 就会一步一步地被篡改、被摒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就会被攻击,被否定。这样做,就是要

  “扭”回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上去, 搞什么“拔尖子”的资产阶级教育,引诱学生去爬那个“小宝塔”,即通向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阶梯。与此同时,广大工农兵就要重新被赶出高等学校的大门。文化大革命前,清华、北大在修正主义路线统治下,工农子弟曾被诬蔑为“粗瓷茶碗雕不成细花”, 用“泻肚子”的办法将他们赶出校门。那种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的历史,决不容许重演。如果有人要从理科开刀,重演这样的历史,那么,我们有权质问:这样搞,不也是要用“泻肚子”的办法将工农兵赶出大学校门吗? 旧北大、清华号称什么“最高学府”、“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可是,摇来摇去,许多学生被摇得晕头转向,追求个人名利。学哲学的搞不了哲学、学文学的写不了小说、学工科的既不会开机器,也不会修机器、学理科的只能关在高楼深院里纸上谈兵。有的人怕苦怕死,不服从党和国家的分配,有的甚至堕落成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工农兵学员毕业实践的丰硕成果, 更是有力地驳斥了那种所谓“质量低的谬论。清华大学的两届毕业学员完成了 564 项专题研究、生产任务和重大技术革新,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或填补国家空白的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电子系 72 届学员担负的 12 个项目,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 9 项填补了国家空白。北大文科毕业学员结合战斗任务,编写了 55 本书,在报刊上发表 700 多篇文章。外语系的学员共翻译了 16 种文字、250 万字的材料。理科学员完成了 393 项科研课题,79 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项目,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人们知道,苏修叛徒集团的头目,大都是经过大学培养的所谓“红色专家”,正是他们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这个“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历史教训,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

  1976 年 2 月 24 日, 教育部临时领导小组成立。由张春桥策划批准,夺了教育部的领导权。这一年全国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21.7 万人。

  十四、邓小平一锤定音,

  恢复高中毕业生直接招考学生

  1975 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为改变教育战线长期的极度混乱,曾提出并领导了对教育科技领域的整顿工作, 但随着邓小平再一次被打倒,整顿被迫停止。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群众来信雪片般,很多老同志给尚未复出的邓小平写信, 建议尽快恢复高考制度。

  1977 年 1 月 15 日,中共中央调刘西尧任教育部部长。

  1977 年 5 月 24 日上午,还未正式复出的邓小平在与王震、邓力群谈话时说,他对汪东兴说“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他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 1976 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把毛泽东同志 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 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 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 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 这样做,不行嘛! 毛泽东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说错了。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邓小平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要对建国 17 年的教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 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 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 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 家相比, 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 20 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 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办教育要两 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 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 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 始做起,5 年小见成效,10 年中见成效,15 年 20 年大见成效。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 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 人也是劳动者。

  1977 年 6 月 29 日, 教育部在太原召开粉碎

  “四人帮” 后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讨论是否要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可是,“七二一”道路和“两个估计”都是毛主席批的,

  能否定吗?那时胆子还不那么大,所以教育部确定维持过去几年的招生规定, 同时落实周恩来总理

  1972 年的指示,建议招收 1%至 5%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7 月 29 日,邓小平听取副总理方毅、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的汇报后说: 最近准备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邓小平还提到要抓一批重点大学, 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

  清华、北大要恢复起来。有几个问题提出来考虑,第一,是否废除高中毕业生一定要劳动两年才能上大学的做法?第二,要坚持考试制度,重点学校一定要坚持不合格的要留级, 对此要有鲜明的态度。第三,要搞个汇报提纲,提出方针、政策、措施。教育与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要有具体措施,否则就是放空炮。8 月 1 日,邓小平在同方毅、刘西尧谈教育问题时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学校可以搞多种形式。总的目标是尽快地培养一批人出来。根本大计是要从教育着手,从小学抓起,否则赶超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重点大、中、小学校,数量不能太少,现在要立即着手指定。两条腿走路,但要有重点,重点学校的重点就是直接从高中招生。

  1977 年 8 月 4 日上午, 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 《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情况报告》,附上《关于 1977 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仍维持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关于文化考查,提出重视文化程度,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倡开卷考试,独立完成。同时又说,不要凭一次考试决定弃取。

  8 月 4 日下午,邓小平在北京饭店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 33 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当面听取他们对科技和教育的意见。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发言踊跃。会议一致要求澄清对教育战线“两个估计” 的是非,尽快树立全民族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风尚。清华大学负责人向邓小平反映:许多工农兵学员只有小学水平, 入学后补习 8 个月才能学大学课程,而三年就毕业了。邓小平当即指出:那就应该称清华小学、清华中学。

  从 8 月 4 日至 8 月 7 日, 邓小平每天都来,他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就提出大学可以直接从高中招生。8 月 6 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在发言中提出改进招生办法, 说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 它的作用好像工厂的原材料一样,

  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 其原因一是中小学的质量不高,二是现行的招生制度有问题。不是没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现行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病:一、埋没了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某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据了招生名额; 二、从阶级路线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群众流传 17 年上大学靠分,现在靠权。三、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越演越烈。如果招生制度不改革,请客、送礼、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就难以刹住; 四、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现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建议从今年就改进招生制度,再也不能忽视新生质量了。王大衍、汪犹、吴文骏等科学家表示赞同, 与会者一致建议国务院下决心恢复大学招生制度。

  邓小平一直很注意地听,他插了一句: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大家回答:还来得及,最多晚一点。邓小平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邓小平问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报告送出去了没有?回答上午刚送走,还来得及追回来。邓小平一锤定音:今年就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这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977 年 8 月 8 日,邓小平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外行管内行,总得要学才行。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通过这次座谈会,我了解了一些情况,也开始了解了当前应该首先解决的一些问题。 对全国教育战线 17 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17 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 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 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如果对 17 年不做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就今天的现状来看, 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要强调尊重教师。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 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十五、中央决定调用印《毛泽东选集》五卷的纸印制考卷

  1977 年 8 月 12 日,党的十一大开幕,虽揭批了“四人帮”,但仍高举“两个凡是”。8 月 13 日,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 在北京饭店又召开了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一年开两次招生会议,前所未有。而且这是建国后教育界最长的马拉松会议, 开了 44 天。正值旅游旺季, 会议被北京饭店

  “赶”到友谊宾馆继续召开。

  为什么开这么长时间的会呢? 此时教育界面临两座“大山”:一是“七二一”道路;一是“两个估计”。如果按“七二一”道路,千百万优秀人才还将被关在大学的门外。如果不否定“两个估计”,就不能改革招生制度。所以不推翻这两座“大山”,一切无从谈起。可是要否定“两个估计”,就要触犯“两个凡是”。看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不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1977 年 9 月 3 日,《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召集六位出席过 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专家座谈。陕西文鉴白、河北刘龙祥、浙江陈惠兹、吉林王野平、福建张惠中、石油化工部于文达是“两个估计”出笼的目击者,他们坚决拥护邓小平关于否定

  “两个估计”的讲话。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推翻“两个估计”,这次招生会议只能僵住。穆扬向教育部负责人要求向上反映,得到同意后他把《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记要》产生的经过写成内参,征求了另一位记者的意见,以报社《情况汇编特刊》的形式上报中央。这篇内参很快得到邓小平的肯定, 说很可以看看。

  1977 年 9 月 6 日, 邓小平就高等学校招生问题致信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邓小平指 出:高校招生工作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的 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 数学),所以至少 80%的大学生需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9 月 19 日,邓小平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阐述了立即恢复高考制度的原因、招生的政策和标准问题。邓小平说:“两个估计”时,周总理处境困难。1972 年,周总理和与李政道的谈话时说过,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勇敢的。为什 么要直接招生呢?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18 岁到 20 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从来没有讲过大学不要保证教育质量,不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不要出 人才。邓小平说当时不少人就对这个《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纪要》有意见,《人民日报》记者写的内参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虽是毛泽东同志画了圈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 17 年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限。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 将来要摔筋斗的。教育部要争取主动 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阻力。教

  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 对于招生的指导思想,邓小平说:主要抓两条,第一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邓小平亲自修改了新的高校招生工作意见,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1977 年 9 月 30 日,《红旗》杂志根据邓小平对教育工作的几次谈话整理的评论员文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送审,邓小平批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建议政治局讨论一次,进行修正,然后确定是否发表。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 《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会议决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并再次报送党中央。10 月 3 日,邓小平批示:此事较急,建议近几日内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 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前已送阅)一并讨 论。10 月 5 日,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的文件,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出席招生工作 会议的代表。

  1977 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强调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 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为快出人才,早出成果,尽快改变教育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严重不适应的状况, 在本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各地要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 努力提高招收新生的质量,切实把优秀青年选拔上来。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 20%至 30%,考生要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统一文化考试。要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录取原则是德、智、体

  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

  1977 年 10 月 21 日,《人民日报》社论透露恢复高考的消息。1977 年高校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从 11 月 28 日开始,到 12 月 25 日结束, 历时一个月。整个国家 12 年积压的毕业生有

  3000 万,12 年的毕业生在一年中同时考大学,这本身就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虽然只有一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但报名报“疯”了,全国 570 万人报名, 知识青年占一半以上,有的报名点报了 10 万人有余。连印制考卷的纸都不够了,中央决定调用印制

  《毛泽东选集》五卷的纸来印制考卷。

  1977 年高考结束,《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电讯《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胜利结束》:今年的高校招生考试,震动了全国,在我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引起强烈的反响。通过考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空前未有的为革命刻苦学习的热潮。

  1978 年 2 月,27.3 万名 77 级新生走进大学。

  十六、教育界的春天真的来了

  1978 年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研究生制度的第一年。1 月 23 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统一安排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并建立学位制度。4 月 22 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决定将 1977、1978 两年的研究生合并进行,统称 1978 级研究生,定于 5 月初试,6 月复试。据 27 个省、市、自治区不完全统计, 共有 6.35 万人报考,210 所高校和 162 所研究机构共录取研究生 10708 人。新华社报道:这个数字接近文化大革命前 17 年培养的研究生总和。

  1978 年 2 月 6 日,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报告》。业余性质,要求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能达到大学毕业的水平。

  1978 年 2 月 17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决定恢复和办好一批全国重点高校。

  1978 年 2 月 28 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自 1977 届新生起,在普通高校试行招收走读生,增加高校招收名额。高校在完成 1977 年招生计划外,可以根据本校条件增加招生名额(包括招收住读生和走读生)。增招的走读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待遇与住读生相同。增招的来源,从符合录取条件的考中择优录取。招生工作要求在 3 月结束,新生于 4 月入学。据此,高等院校挖掘潜力,扩招新生 6.2 万多人。

  1978 年 3 月 20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 各地对七二一大学进行调整、整顿,对批准保留的充实提高,对不具备条 件的七二一大学改办成业余大学或中等专业学校。

  1978 年 4 月 22 日至 5 月 16 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78 年 4 月 25 日,新华社报道: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在全国恢复和增设 55 所普通高等学校。

  1978 年 6 月 6 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关于1978 年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自本年起,高校主要招收 20 岁左右的青年,不再限定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考试分文、理两科进行,两科都考外语,但暂不计入总分,作为录取时参考。在公布参加体检的考生名单时,要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成绩,并由考生所在单位张榜公布录取的考生名单。1978 年 610 万考生, 录取 40.2 万人, 成为建国以来高校招生人数的第三个高峰。

  1978 年 7 月 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停办 8 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复校。确定该校仍为综合性社会科学大学, 由教育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当年人民大学共招收本科生、研究生 1700 名。

  1978 年 8 月 4 日, 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出通知:1978 年出国留学生(包括大学生、进修生、研究生)的名额增至 3000 名以上,主要学习理、工科(包括农、医)的有关专业。并决定从本年高考 生及高校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出国留学生; 从本年录取的研究生中选拔出国研究生;从高校教师、科 研机构的科技管理干部、企业的科技人员中选拔 出国进修生。至年底,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向 28 个国家派出 480 多名留学生。12 月 26 日,我国首批 52 名访问学者和科学家赴美国进修,这是新中国和美国第一次政府间的留学人员交流。

  1979 年 1 月 9 日,新华社报道:全国恢复和增设 169 所普通高校。

  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弗·吉布尼谈中国的现代化前景。邓小平说: 我们需要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来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可是我们的人才不够。我们实际上 有整整一代青年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

  恢复高考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起点。

  责任编辑 黄 强

《1949—1978:中国高考制度沉浮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1949—1978:中国高考制度沉浮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