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内容

走近语文教育家田本娜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09:32     阅读:


  田本娜先生自述:我的家庭可算是书香门第,我从小热爱读书。幼年丧父的我,在母亲的教养下,养成了刻苦、勤奋、诚实、宽容的品格。通过自学,我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1952年毕业。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虽在大学工作,但热爱基础教育,热爱儿童教育,热爱母语教育。我认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没有母语教育,就没有小学教育;没有小学教育,就难有大学教育。我一生以研究母语教育为安身立命之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是孩子们和小学语文教师们,使我的生活充实而又快乐!
  
  
  初春时节,一个温暖宁静的午后,我们走进了天津师范大学教工宿舍。这是一座上世纪90年代特点的稍显破旧的小楼,楼前是一条幽静狭窄的小巷,一道厚实的院墙把街道的喧嚣和拥挤阻隔在外,保留了一片安恬静谧的天地。在此驻足的片刻,你能感受到淡淡的怀旧氛围,触摸到缓缓流逝的岁月。带着对过往岁月的感怀,我们叩开了田先生家的大门。清脆的铃声响过,一对鹤发童颜的老夫妇把我们迎了进去,他们就是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田本娜、著名诗人闵人夫妇。田先生目光清澈,笑容亲切,闵先生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可知二位老人养生有道,居家和乐。田先生亲手为我们沏茶,摆好座位,在认真地征询摄影记者的意见后,她选择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在袅袅的茶香中,开始了我们的清谈。这是一次长者与青年之间的平等对话,田先生的真诚自然、平易温和、幽默达观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幼学启蒙慧根深植
  
  田先生自小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天然的亲近感,对读书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和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田先生的父亲不幸早逝,母亲对她这个家中的长女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希望她做到三点:“炕上一把剪子(会缝衣服),灶上一把铲子(会做饭),书桌上要握好笔杆子。”正是在母亲朴素的教育原则影响下,田先生形成了勤奋、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执著、坚韧的个性。
  田先生的父亲、母亲均出自诗书世家,在日后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便不自觉地渗透给子女“清白做人,清静读书”的人生信条。上世纪30年代初,刚刚四五岁的田先生开始接受母语启蒙教育,父亲、母亲用一面是汉字、一面是图画的“字号”教她识字。早慧的她学得兴致盎然,丝毫不觉枯燥,到7岁入小学时,她已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从一个个“骨格清奇”、“方正阔大”的汉字中,她于懵懂间感受着母语的精深、博大和美好。她从小最爱看课外书。书从哪里来?一是她读小学时,学校有一个图书馆,馆内藏有《万有文库》从书,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学生们可以在馆内自由取阅。但更多的图书源自家中。她的祖父常说,“家有闲田多栽竹,家有闲钱多买书”。田先生家虽不算“大富之家”,却有几大书橱的藏书作为全家人的精神财富。对酷爱读书的她来说,家中藏有的这片书海是最可宝贵和最值得珍惜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从小养成了广泛读书的习惯,尤其爱读文学作品。那段读书生涯,真可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放学后,刚到家,她就拿上一本书贪婪地读起来,童话、神话、诗歌、散文、小说;古典、现代;国内、国外……她什么都读。三年级时,她开始读绣像本《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人书”;到五六年级时,开始读全本的《镜花缘》、《西游记》等,读杂志《太白》、《中学生》,还有父亲的“私藏”名刊《新青年》、《创造》等。田先生从小心思绵密、情感细腻,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一边读,一边落泪;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她沉思遐想,不忍释卷;读丁玲、庐隐等女作家的作品,她常常从“羡其文”转而为“羡其人”,盼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女作家。常常,夜晚在如豆的小油灯下,读着、读着,她就恍惚睡着了,梦中还在回味读书的快乐。有时她和弟弟们同读一本书,读完了便讨论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沉浸在书中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时光”。
  传统的母语启蒙教育注重朗读和背诵,田先生所受的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她的母亲在做针线活时,总是一边做活,一边教她读古诗,母亲念一句,她就接一句,就此背下了许多首诗歌。有时,她和母亲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不出错,大多时候,她都赛过母亲,母亲高兴地鼓励她,这样,她读诗、背诗的兴趣就更大了。
  田先生小学毕业后,家境没落。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她的家乡(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没有中学,家中也没有钱供她上学。于是,有两年多的时间,母亲在家中教她读古诗文,还指导她读了《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古籍。这样,她的幼学启蒙生涯总算没有间断。
  1946年,天津市成立了“中学进修班”,招收失学、失业青年。当时家中有人反对她就读,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田先生的母亲还是坚持让她入学。在进修班学习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克服了很多困难,母亲常常鼓励她要坚韧顽强,要“情笃志坚”。后来,田先生深情地回忆:“像我这个普通的乡镇姑娘,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完全是母亲给我铺平了道路。”
  显见,田先生后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她幼时的母语启蒙和家教渊源是绝然不可分割的。
  
   恩师教诲铭心砺志
  
  田先生在讲述她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结缘的过程中,特别提到了对她一生的治学和为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位恩师:她的小学老师,当时的葛沽镇官立小学(现天津市津南区第二小学)的刘伯声先生;引导她走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之路的,当时的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后来担任天津师范大学校长的李继之先生;她从事研究期间的导师、当时的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教育系的郝荫圃先生。
  田先生说:“我的一生,深深体会到小学学习的重要性,我的成长,就是在小学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田先生小学初始阶段的读书生涯十分顺遂,学校自然宽松的教育环境让她乐在其中。不幸的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她就读的小学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她失学了。直到1939年秋,学校复课,她有幸在刘伯声先生的班上读到小学毕业。当时,班上没有几个女生能坚持完成学业,是母亲和刘先生的支持让她不致辍学。在刘先生的班上,她学得认真而快乐,除了音乐一科,她每一科都拿第一。看她这般优秀,班上有学生“不服”,认为她是作弊得来的好成绩。母亲一向教导她“为人必须诚实、勤奋”,她也一直身体力行,倔强如她,自尊如她,怎能忍受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于是,下一次考试中,她“大剌剌”地把书桌掉个过儿,将书厢敞口儿处朝着讲桌的方向,意思是:你们看吧,我哪里藏了什么“作弊”的东西?那一次,她又考了第一。刘伯声先生之前就很赞赏这个小姑娘,这次,看她出此“惊人之举”,更是对她“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孩子实在不简单!后来,刘先生对她倾注了更加殷切的希望和更为悉心的教导。田先生回忆,那时的语文作业,除了写一篇“大字”、三行“小字”或三行行书以外,就是背书;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则细致入微,眉批、总批、面批,可谓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她就把当天学的课文熟背下来了。放学后,她便练习写字,看课外书。由于读的书多,她在作文上从未感到困难,每次写的作文都会得到刘先生的表扬,还常常作为范文展示。1946年,在有人反对她入中学时,刘先生鼓励她要“达观”,不可放弃自己。正是先生口中的“达观”二字,让她长久感念这位恩师的“知遇”之情,直至今日。田先生后来回忆说:“我深深体会到,小学和家庭使我掌握了三件宝——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初步的读写能力;诚实、勤奋的品格。这三件宝,奠定了我后来读书和做人的基础。”可见,小学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走近语文教育家田本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走近语文教育家田本娜.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