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内容

新加坡“教学工厂”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契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2 06:08:54     阅读:


  摘 要:新加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环境元素引入学校,在一个全真、互动、良性发展的工学结合平台上,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给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有益启发。据此,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参考新加坡教学模式,寻找契合点,并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学工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国策,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工学结合”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式、顶岗实习式、实训室模拟公司式等多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教师职教能提升的有效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工厂”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典范,为新加坡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新加坡的多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迈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综合教学模式,它将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企业人员、管理流程与要求等企业环境元素引入学校,通过整合校企资源与运作方式,融合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利益共同点,有效地序化了企业生产、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从而在一个完全真实的、有效互动、良性发展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平台上,有机地实现了学生岗位体验、技能养成与素质培养的良好效果。
  “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
  “教学工厂”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上,体现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高度参与性;二是在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课堂环境的高度仿真性和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三是在学生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性。这三方面是“教学工厂”模式中的特色。
  “教学工厂”模式的特点,一是直接针对企业培养急需人才。该模式切实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依托行业、企业办学,不仅让学生扎实的学到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素质,毕业即具有工作经历,毕业即可以上岗,上岗就能顶岗,深受企业和学生欢迎。
  二是可从根本上改善高职院校“关门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专业招生情况需以社会行业需求状况为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以企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托,课程体系及大纲优化需与企业共同制定,技能结构与训练需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师资队伍建设需与企业技师相结合,实训基地开发需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相融合,从而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
  三是受益主体多元化。
  “教学工厂”模式办学的受益者,不仅包括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本人,社会和政府也同时受益,可谓是“一举多得”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协调作用发挥不够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协调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如职业教育管理中没有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更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未能为之搭建“平台”和提供良好服务。
  
  (二)“工”与“学”之间的相互脱节
  一是“学”与“工”的脱节,具体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还没有针对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基本环节、操作内容、具体步骤等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校内学习内容与校外实际工作的脱节;二是“工”与“学”的脱节,高职院校一般采取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尽管一些院校建立“实训室模拟公司”的全真仿真方式运作,也仅是一些感兴趣的同学部分参与,无法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另外,表现为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关联度不大,有的甚至毫无关联,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只是所学专业中某一项技能的简单重复,缺乏对学生的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指导,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更有甚者讲“学与工”两个阶段分开来做,只在某一个时段安排学生实习,事实上“工”与“学”的结合不仅可以在某一时间段进行的“阶段式结合”,还可以进行全程式的结合。
  
  (三)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资金支持不足,影响了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发展,资金已成为制约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瓶颈。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合作难以持久。企业并没有承担建设职业教育的职能,国家也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企业缺乏主动性。由于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机制,一些大的企业由于员工的需求量大,还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中小企业则很少有合作的热情。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校方面比较主动,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就业率。但是有些企业认为合作会影响到正常生产,有些企业只是为了得到廉价劳动力,为此产生了一些问题。
  
  (四)研究成果欠缺
  校企合作等“工学结合”模式在合作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管理模式方面有待于做新的探讨。高职院校都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一些实训设置多源于个人的闭门造车,随意性很大。综合实训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在还没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前提下就已粉墨登场,其实效就可想而知。
  另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课题数量较少,多数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没有出现重大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特别缺少企业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横向课题的合作,具体到某些专业和课程中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
  
  (五)缺乏高素质指导教师
  要想“工学结合”模式的效果良好,需要有适合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向校方和企业反馈相关

《新加坡“教学工厂”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契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加坡“教学工厂”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契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