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内容

从《聊斋志异》看清代儿童家庭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8 06:13:34     阅读:


  摘  要:《聊斋志异》是成书于清初时期的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不少故事涉及了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从中窥得清初儿童的生活状况。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有关儿童素材的分析,以清初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儿童的家庭教育及私塾教育。
  关键词:《聊斋志异》  清初  儿童  教育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大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故事可反映明清之际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聊斋志异》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中,儿童占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些记载为后人了解研究清初儿童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传统中国家庭一向都极为重视教育,并且讲求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从幼年就开始进行。《聊斋志异》中有相当多的故事涉及儿童的教育,充分反映了当时人对儿童教育的期许之高,但是关于儿童受教育的具體内容却没有太多的直接描写。儿童所经历的教育包括在家庭中接受长辈的教导以及在外从学听从老师之教导。
  一、家庭教育
  明清两代对儿童的教育将朱子的小学封为圭臬,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要尽早开始,因为“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因此,一般士族家庭在孩子到达适学年龄之前,受过较好教育的家庭成员就会先行对其进行入学前的准备教育。
  发展到清初,儿童启蒙就学时,六岁甚至四五岁的稚龄都不少见,《聊斋志异》中很少明确说到当时儿童具体的入学年龄,只有卷三《小二》中提到“(小二)绝慧美,赵珍爱之。年六岁,使与兄长春并从师读,凡五年而熟五经焉”。其他一些例子也可从侧面反映出来,如:卷六《江城》篇“临江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卷七《邵九娘》“(柴俊)八岁有神童之目,十五岁以进士授翰林”。卷七《青娥》篇“(霍恒)聪慧绝人。十一岁,以神童入泮”。卷八《褚生》“则(陈生之)儿十三岁,入泮矣”。卷十一《竹青》“汉产十二岁,入郡庠”等,如此神童频出,除了所提及的儿童本身天资聪慧之外,这种超前的家庭教育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孩子正式入塾之前,先在家里教学一些简单易懂的东西,如识字、属对或口授《尔雅》、四书等儒家经典等。《聊斋志异》中就有此类实例:卷四《姊妹易嫁》篇中“张一见(幼年之毛生),辄喜,即留之家,教之读”;卷六《颜氏》“时村中颜氏有孤女,名士裔也。父在时,尝教之读,一过辄记不忘。十数岁,学父吟咏。”
  家庭教育之事,清初不管是男孩女孩,在幼儿时期主要是由父亲负责,家庭中的其他亲友如母亲、兄长、祖父、叔伯等进行适当辅导。在卷三《翩翩》篇中顾生之子就是由其母亲教学,“女在洞中,辄取叶写书,教儿读,儿过目即了。”卷一《成仙》篇周生之子由周生之弟教导,“周子渐长,不能延师,因自教读。”卷九《于去恶》:“(小晋)四岁离母,辄就兄眠;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兄于枕上教毛诗,诵声呢喃,夜尽四十余行。”
  自科举取士成为政府任用人才的方式以后,读书入仕成为个人及家族能够向上流动的重要契机,因此儿童的学业便成为家庭、家族关注的一大要事。而正是这种清初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殷殷期望,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如此兴盛。
  二、私塾教育
  《聊斋异志》中的故事人物多是清初社会最普通阶层的民众,且除少数神童在儿童时期就已入“郡庠”、“邑庠”等官学机构学习,多数幼儿是在私塾接受教育。
  私塾主要有坐馆和家塾。第一是坐馆。这一形式的私塾在《聊斋志异》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如卷一《叶生》篇中丁再昌“又厚遗其(叶生)子,为延师教读”,卷二《珠儿》篇李化“延师教儿读,儿甚慧,十八岁入邑庠”,卷六《马介甫》篇“(马介甫)又延师教读。(喜儿)十五岁入邑庠”,卷七《金和尚》“金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这种教学方式多是一些富裕的家庭或是官宦人家单独聘请老师在自己家设馆,专门教授自家孩子或是亲友子弟。第二种是家塾。家塾通常是由一些受到过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因未能中举、无业无官在自己家里或是借用公共地方设立,并招收附近儿童进行授课。如卷六《细侯》中“昌化满生,设帐余杭”,卷八《褚生》顺天陈孝廉“尝从塾师读于僧寺,徒侣綦繁”,还有阜城门之吕先生“落魄不能归,因授童蒙”。
  此外,《聊斋志异》中有不少“就塾”的儿童,如卷二《张诚》“使(张诚)从塾师读”,卷三《宫梦弼》“每(柳)和自塾归”,卷六《菱角》“(胡大成)从塾师读”,卷八《崔猛》“(崔猛)性刚毅,幼在塾中”等等。故事中私塾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私塾在民间广泛存在,一般家庭都会将幼童送予学校开始学业。
  还可从其他一些端倪了解儿童的私塾教育,如卷一《娇娜》篇“(老叟,即皇甫之父)已而进锦衣一袭,貂帽、袜、履各一事。视生盥栉已,乃呼酒荐馔。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和《叶生》篇丁再昌曾以叶生为师,得知叶生去世后,“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为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老叟对身为皇甫之师的孔生如此敬重、礼遇,丁对亡师家庭的尽心照顾是尊师重教的代表,而对师者的敬重亦从侧面反映当时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蒲松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从《聊斋志异》看清代儿童家庭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聊斋志异》看清代儿童家庭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