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中职公民意识教育中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10:58     阅读:


  摘 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大多局限在德育课堂的文本灌输,使学生对公民意识形成一定的理论性感知。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是导致学生囿于对公民意识的“知”,而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公民意识的“行”中,亦造成客观上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脱轨。因此,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现代中职公民意识教育中隐藏在理论授课之外的公民意识教育途径。这种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学行程中践行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公民基本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基础公民素质。
  关键词:中职;公民意识教育;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非语言性语境
  作者简介:张锦华,男,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职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3-0078-03
  一、中等职业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自我”大于“公我”的认知缺陷
  《现代汉语词典》对“公民”的定义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根据这个定义,公民应当具备两个基本特性,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1]而对我国的多数民众来讲,对这两点的理解與行为,还处于相对低级粗浅的阶段。总体来看,中职学生对这两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处于一种“权利认知”大于“义务认知”的状态中。学生的维权意识较之以前有了比较显著的增长,尽管也存在诸多的认知盲区,但这种对自身作为社会之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的渴求,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而与“自我”意识的萌发相并存的是“公我”意识的相对淡薄。[2]这也是我国当前公民意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中职学生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准社会人,对公民的社会性属性理解不深。
  (二)现实对理性的逆反效应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通常归属于“德育”的范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手段单一,主要依赖有限的德育课程的理论讲解,灌输基本的公民意识概念,实践课程很少或缺失;(2)教学内容单调,当前德育教材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方面涉及不广,缺乏说服力和生动性;(3)教学目的的实际指向不明确,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贯彻与实施。以上三点实际导致的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权威性的丧失,缺乏认知来源,缺乏行动依据。
  (三)中职教育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应担当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公民意识的逐步形成的过程。[3]转化的速度,考验着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进程,学生初中毕业后,多数是进入高中(三年)、大学(多为四年),然后走向社会。而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数经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后就要直接面向社会。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要化三年时间完成普通教育化七年时间完成的社会化教育。为社会培育合格公民,这是职业教育肩负的不可逃避的使命。
  二、创设非语言性语境对中职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非语言性语境的定义
  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4]
  (二)非语言性语境对中职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非语言性语境对现代中职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是现代中职公民意识教育方式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传统教育方式的完善与创新;(2)对非语言性语境的探讨,超出了传统的文本式理论性授课,更带有实践性特征,完成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准社会化实践,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3)非语言性语境对教学行程(不能等同于教学过程,这里指剥离了传统教学要素之后的所有非语言性教学策略)的研究,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与更为灵动的思路,实现了传统课堂的再超越,因而具有更大范围内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三、中职公民意识教育中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
  在管理与教学中营造出公民社会的语境,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特征,但也具备很大程度上的可实施性。在我国当前公民社会尚不健全的大背景下,这种局限于学校与课堂的超微型社会化模拟,因其所置身的语境的特定性,是完全可行的。[5]事实上,学生对公民社会的感知并非一无所知。诸多现代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都能够折射出部分较为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影子。在中职学生没有踏足社会之前,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获得对公民社会的初步感知,对其今后走向社会成为自由的公民意识个体,具备深远的意义。下面从学校的宏观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的微观调控两方面,具体阐述非语言性语境下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塑造。
  (一)学校管理中的非语言性语境及公民意识的塑造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公民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中职教育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学校与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落实如下四个方面。
  1.培养中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一方面,学校和班级要积极构建能够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班级乃至参与学校事务的平台,提供较为顺畅的对话通道。另一方面,要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反馈通道,让正确的参与意识得到合理的实践途径,从而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对公民参与意识的正向强化作用。
  2.培养中职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公民的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从中职教育的管理权限中,剥离出部分权限交给学生,让学生适当拥有对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的言论权、监督权、决策权,需要更为大胆的尝试。事实上,学生作为被直接管理的对象,对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程度,有着最为客观真实的体验。学生参与监督管理,能够更为针对性的有效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

《中职公民意识教育中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职公民意识教育中非语言性语境的创设.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