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探讨抽动症患儿的心理健康与文化教育的宏观管理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6 06:14:40     阅读:


  摘 要:小儿抽动症的发生与发展近些年有上升趋势,常发生于幼儿和学龄期并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健康,严重干扰了小孩初级文化教育进程。基于本症病因不明,诱发因素繁多,给学校、教师、家长带来莫大困惑,因此强调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关注,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小儿抽动症并非不治之症,关键要具备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消除诱因,有针对性地合理采用心理行为疗法,医生、教师、家长相互配合,宽松、和谐的家庭和教学环境,优势互补,患儿早日康复会成为可能。教育工作者应对一个特定人群用一种特殊的爱去温暖患儿的心,解除压力,树立自信,方能使其学业进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能够在关爱、谅解、包容中健康成长,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抽动症;教育;医疗;心理行为
  一、概况及临床表现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通常在3~15岁间发病,男、女性比为3-4 ∶ 1,Snider LA等报道(2002)[1]TS发病率0.05%~3.00%;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医学统计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研究表明[2]:约15%的儿童在发育的不同阶段会出现TS症状。TS通常是指一种以精神因素所致的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首发为频繁的眨眼、挤眉、皱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头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较多患儿同时伴有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强迫,严重者可有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生理—心理—社会疾病,患儿的行为障碍常遭人误解或嫌弃,对人敌意,性格孤僻,学习困难而导致社会功能及个性障碍,最后不得不退学或闭门自守。治疗的大方向是调整精神因素紊乱,树立自信,多数患儿一般无需服药,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行为疗法,消除诱因,解除压力有望数月后缓解,但易反复;少数严重者需用医学干预。
  二、讨论
  1.明确诊断及临床意义
  TS是少年儿童并非罕见的疾病,在门诊就诊率较高,首诊多在眼耳鼻咽喉科,从预防、治疗和文化教育角度来纵观,也是医学与教育界要共同关注的边缘科学,遗憾的是目前医学界临床报道较少,教育学界就更是罕见,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的状态;这与老师和家长缺乏相关医学指导,对TS认知度及关注度层次上的差异以及TS发作方式不同,时间长短和程度各异具有相关性,易被忽视。TS患儿通常没有明显智力缺陷,智商也不低于正常儿童,TS的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体格发育而得以显著改善。在通常的治疗情况下一般无需服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其忽略,毕竟TS会对一位正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学知识、长见识的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多数TS患儿首发症状是始于眨眼、皱鼻、抬眉等位置暴露的头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虽然是位于显而易见之处但又不具特指性;临床上,上呼吸道感染、鼻炎、鼻腔異物、鼻咽腺样体肥大、眼结膜炎、倒睫、眼内异物、屈光不正等都可出现类似表现,究属何因所致?这对指导下一步治疗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或家长在发现孩子有类似症状时应高度重视,及时求助医学专家进一步检查得以确认。
  2.诱发因素及对策
  TS的发病诱因繁多,常见的因素为焦虑、紧张,心理压力大,环境改变(如新入园、新入学等),上呼吸道感染等。老师及家长勿怀侥幸心理,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可能患病的蛛丝马迹,对于年幼儿童,抽动时间不长者寻找出诱因并不困难,对于诱发因素应做出有针对性方案;作者主张:对新入园、入校的小孩要耐心做心理疏导,消除其离开爸爸妈妈的恐惧心理,尽量让他们多和小朋友们沟通,让小孩子感受到这里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蔼可亲,小朋友们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亲密无间,教师的心理疏导既是责无旁贷又是至关重要的。紧张与焦虑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某些可提高心理应激性和情绪波动的暴力,恐惧的电视节目,电游、动漫,耳闻目睹的恐怖事物所致,要尽量避免接触,寻找诱因并将之消除是患儿心理行为治疗的重要环节。老师应积极配合家长做出详细心理因素分析,学习压力太大,家庭冲突,对小孩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措施带来的心理压力都应合理解决。作者认为: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对孩子的偏执行为首先应判断其属性是病理状态所为或是正常状态下故意,不同属性的行为处理方式应有不同,一味地责罚、打骂通常是得不偿失的,只会加重病情,愈演愈烈。
  在医师的指导下,教师和父母应对TS有充分的了解,清楚认识其对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学业的严重影响,熟知TS发生、发展及转归,主要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应对办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心理干预,缩短疗程,可望将疗效提升到最大化。当患儿出现TS症状时,相关惩罚性词句和行为应避免(如罚站,令其打扫卫生等),更不能责骂和嘲笑,应保持“漠视疗法”;[3]视而不见,不要提醒,就当一切都没发生,这样小孩的心理压力可会小一些,久而久之可起到减轻或缓解症状之功;在某种意义上,“漠视疗法”也是一种妥协,利弊关系明显,所以要把这种妥协置于行为可控,当有可能发生攻击性行为、安全事故等大的原则问题时是不能姑息迁就的。在处理患儿问题或其他事件时,作者建议:老师们或家长们之间有不同主张可能发生争执时,应回避患儿或先由主教者处理,事后再共同协调,有助于放松患儿紧张心理;当患儿出现TS症状时应立即转移患儿大脑的兴奋点,换个话题,换个环境等来转移患儿的关注点,这些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
  走过漫长的独生子女年代,迎来了国家开放二胎新政,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已成为大趋势。二胎家庭内部成员的心理调控也需要再平衡,对于在年龄相差不大(2~3岁)的大宝与二宝之间尤为重要,的确,在多数二胎家庭中父母似乎总是更偏向二宝,语言与行为的偏向和始于受宠终于失落的误解可导致大宝的极度心理失衡,类似问题几乎每个二孩家长都可遇见,为什么有的大宝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老师反映很顺从,聪明又乖巧,成绩也不错,而回到家里就出现了抵触行为,甚至撒野或有意无意打二宝?也许在自问:为什么二宝可以在家里开心玩耍我却要去幼儿园或学校接受教育和约束?是不是爸妈只爱二宝不爱我了?等,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有时候因故迟于去学校或幼儿园接小孩时,他们都会疑虑重重,莫名其妙的想法早已超出家长的预知,心里失衡可导致小孩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这些失衡状态可加重TS的症状而不利于早日康复,这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为什么在校与在家里小孩的行为有显著性差异,问题出在哪里?了解这些,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从各自的职能角色上给孩子心理疏导、泄压。在二胎家庭中,父母的爱就是大宝与二宝之间的天平,切勿顾此失彼,爱的平衡与患儿的心理解压呈正相关,而保持平衡的要点就是适当“偏心”大宝,这种“偏心”并不意味着凡事都依从大宝,而是让孩子能感受到关爱没有因二宝而减少或转移,这样做可缓解大宝的心理失衡,考虑到患儿的心理治疗需求,适当“偏心”于大宝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探讨抽动症患儿的心理健康与文化教育的宏观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探讨抽动症患儿的心理健康与文化教育的宏观管理.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