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推荐)关于家风的征文精选原创12篇】家风征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10:42:21     阅读:

. 关于家风的征文精选原创 12篇 篇一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
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 着太阳欢乐的光芒。——高尔基 尘世间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对幸福的感悟。一个人的幸福 感,不是来自丰衣足食,而是来自内心的丰盈,来自安暖的心境, 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我们总喜欢在别人的幸福中仰望,一回头, 却发现自己正在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幸福无处不在,一缕晨 风,一米阳光,一抹微笑,都是幸福的源泉,真情的动容,一直流 淌在心底,在某个薄凉的时刻,瞬间溢出,那些镌刻在生命平仄韵 律中的温暖与感动,便是生活留给我们的幸福痕迹 幸福是抽象的,我们看不到也无法触摸;
幸福是公平的,与金 钱不成正比,与地位毫无关系,更不受种族、地域和性别的限制。

其实,幸福很简单,它是相对于苦累工作之后,母亲的一桌热菜;

是辛勤耕耘后,领导的一句肯定;
是生活不顺心时,朋友的一句问 候一个拥抱。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幸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

幸福— —依托责任而存在。

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褪去一身学生的稚气,幸福的含 义也不再是傲人的成绩单和收到中意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而是多了 责任,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平凡的周末,买好 新鲜的蔬菜,照着网上找来的千人点赞的菜谱,以风卷厨房之势, . 手忙脚乱的做好三菜一汤,看着老爸老妈吃着自己的手艺,只有一 个感觉,那就是幸福;
其实幸福很简单,它可以是一杯热水,一句 出门前的提醒,也可以是生日当天出其不意的一束鲜花。在家庭的 定义中,幸福就是在家人需要你的时候,及时的站起来为他们遮风 挡雨。

作为职场新人,一切都要重头学起。做好经手的项目,尽快掌 握工作流程,这都是我们的责任。当顺利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小 小的成就感让我们觉得幸福。

一个人不单单属于自己的家庭、工作,更是一个社会人,要对 自己生存的社会有所担当。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 献,再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大环境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幸福— —因感恩而真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的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 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劳动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竭尽全力, 像我们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怀着一颗 感恩的心,感谢今日所得到的一切,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感谢 单位给了我们一席之地,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立足;
感谢身边给予我 们职场新人帮助的同事和朋友;
更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体味自身的快乐与悲伤。人的心就这么大,当 你装下知足的时候,就盛不下欲望和怨恨。

我们就在得与施之间感受着幸福的含义。

. 做一个温暖的人,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 洒脱的人,做一个微笑常挂嘴边的人,做一个把快乐放在心上的人。

所不能左右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若不能改变容貌,我们可以 展现微笑;
若不够聪明,我们可以学会努力。在寒冷中学会找寻阳 光的温暖;
在雨天学会为自己撑伞;
在繁华处学会找寻阴凉;
在喧 嚣中学会独守清欢。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享受平凡的生活,不奢望, 不过分期待,尽力就好。不要走得太快,偶尔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 景,学着生活,而非活着。

燃一盏心灯,照亮生活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借时光的手,暖一 树花开,即便会衰落,我们也曾灿烂过,即便会失去,我们也曾拥 有过,即便会凋零,我们也曾盛放过。善良着,柔和着,便温暖着;

经历着,感念着,便幸福着。心若年轻,岁月则不老,无论时光如 何流转,守住心中的那一集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们的小幸福,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和激情洋溢,它 们就存在于简单,平凡的生活之中。

篇二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到地 上以后,就化成水,结成冰,谁也离不开谁了。”梁咏琪的电影 《我的兄弟姐妹》里有这样一段旁白,只记得那时镜头里漫天飞雪, 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因为这个故事总能温暖到我。当时只觉 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们兄弟几个紧紧连在一起,当时只觉得那 是血缘吧……后来我才明白那将我和家人联系的一起的不仅仅是亲情。

. 都说小孩子是三岁以后才有的记忆,小时候那么多人抱过我,如果 他们没有在我三岁以后的人生中出场,那我可能不会记得。然而三 岁以后的事,我们又何尝会全部记得,但有那么几件小事,我却不 曾忘记过。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跟哥哥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我肯定会 哇哇大哭,只要妈妈听见我哭了,一过来肯定先是揍哥哥,“你比 妹妹大,不知道让着妹妹吗?妹妹还这么小,你还要跟她计较吗, 说,该不该打!”每次妈妈一走,姐姐就开始凶我:“你看你,因 为你,你哥哥挨了多少打,以后不许你随便哭啦,听见没”。现在 我依稀记得那时,每次哥哥有了新鲜的玩意,比如可以画出兔子和 熊猫的大尺子,凡是我见着了,肯定要借来玩的,不给就哭,然而 给了我又多数要被我搞丢,到还的时候找不回来我自然又是哭,所 以就发生了以上这一幕,想来哥哥也是因为我凭白挨了好多打,现 在想来不免内疚…… 奶奶想来应该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吧,因为每次吃饭他都只给哥 哥一个人煮一颗鸡蛋,我跟姐姐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至少在我读幼 儿园的期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贫血在 学校差点晕倒,奶奶竟然开始每天给我煮一颗鸡蛋,姐姐和哥哥都 不能吃,这让我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姥姥跟奶奶是完全不同的,他对每一个小孩都一样。姥姥家每 次买了好吃的或者做了比较新奇的吃食总会提着小菜篓为我和姐姐 带上一碗,每每快到饭点的时候,我们家大木门吱扭一声响,我们 . 仨就知道是外婆来啦,鸟雀一般地簇拥到门口。从我们家到姥姥家 有一条超近的小道,只要翻过一道缓缓的山崖,我们也常常走这条 小道去给姥姥姥爷送吃的,这道山崖对我们而言总是飘荡着饭香和 欢乐,充盈着长辈满满的疼爱。姥姥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妈妈也保持着给长辈们送吃食的习惯。那时的姥姥家,我们是用味 蕾记住的。

到了我上小学的年纪,在学校里偶然听起老师们聊起一件关于 妈妈的事情。姐姐读一年级的时候,弄丢了自己的语文课本,当时 镇上根本买不到教材,妈妈就熬了四个晚上,白天干活,晚上抄书, 给姐姐抄了一本语文课本。当姐姐把书带到学校,老师觉得字迹清 秀有工整,就好奇问书是谁抄的,后来得知是妈妈抄写的,老师也 忍不住赞叹一番。每年六月农忙的时候家里都会雇几位外地的农民 来帮忙,每年算工钱的时候后妈妈都是定在中等偏上的价位,每次 给帮工们买菜做饭妈妈都是挑新鲜的蔬菜,每顿必有肉,每天的菜 钱又是一大笔开销。去集市上买水果,妈妈总是挑几个好的就不挑 了,那时物资紧缺,妈妈总说要留几个好的给别人,不能自己全挑 完。妈妈就是这样,她总说,与人交往,吃亏是福。

外公书生气比较浓,闲时喜欢练练书法,看看杂志、古籍。我 们喜欢缠着他给我们讲故事。一次讲到“九牛二虎之力”,外公学 者我们惯常的做法在胸前比了一个好大的圆,形容力气有这么大这 么大。有讲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沉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用大 斧劈将华山劈成了两半,救出了自己的妈妈,听得我们一群小孩一 . 阵唏嘘。等我们读到了中学,就开始从老爷的书柜里翻书看了,姥 爷订阅了《读者》杂志,也保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红楼梦》 等一些典籍。那些年的暑假,有多少的小雨淅沥的夜晚,清风徐来 的午后,我都是和姐姐捧着《读者》度过的。

从我们离家读书的时候起,我会在每个生日接到姐姐的电话和 爸爸妈妈的电话,后来等我读了大学,每次一到姐姐的生日,爸爸 就会提前提醒我给姐姐电话,我才意识到原来姐姐的习惯是爸爸培 养起来的,即使最亲的人之间,生活也需要些仪式感,这是我从爸 爸那里学到的。

在我考研究生的那年,姐姐已经工作两年,当时因为学校多住 了 1 个月,就从姐姐那里拿了 500 元钱当生活费。后来爸爸知道后 大发雷霆,当着我的面把 500 元钱还给姐姐,厉声对我说道:“抚 养你是我和你妈的义务,不是你姐姐的义务,你任何时候都不能跟 你姐姐要钱。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爸妈对你有义务,这义务在你毕业 后也就结束了,等你工作了你就独立了,就再也不能从家里拿钱了, 记住没?”那是我才清楚的意识到,姐姐的不是我的,我们终究是 要各自长大,各自独立。

现在我已经工作,父母也已经年迈,但是从自己的身上清晰地 看到了一种传承。妈妈指引着我们以大让小,以大护小,哥哥从小 就是我的保护伞;
爸爸善意地提醒我们亲情也需要经营,感情会在 互相关怀中成长;
同时他们又向我们传达唯有勤劳能克服生活中的 困难,引领我们走出依赖,走向独立。在姥姥身上我发现了付出与 . 分享的快乐,唯有毫不计较的付出与分享才让感情更加充盈。姥爷 的书柜使我们浸润于书香的世界,我们在书中知大千世界,解心中 困惑,徜徉其中,识人生百味,练就身上独有的知性与豁达。

我想说,我家没有《家风》,可是也有家风,有这些润人于无 声,诲人于细微的点滴,正是这些,让我们这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 生活在一起,经历风雨,仍不觉人生艰难。

日子是平淡的,人是平凡的,但就是有些东西会在平凡的事和 人在经过的时间的积淀后慢慢生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我们 的血液里得到传承。父辈的智慧是对子女一生的馈赠,我们就在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长成了父辈的样子。家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的 土壤,赐予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篇三 一提起“家”,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家和万事兴、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家有一老如获至宝”这样的形容词汇。家是《静夜 思》中那举头望去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 《凉州词》里期盼的春风。家是那几间寒舍、是那一缕炊烟。都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 谐的基础。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 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

一、优良的家风家训,古今相传。

古语有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 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往今来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 . 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人物不胜枚举。北宋包拯严厉要求其后 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 家祖坟。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 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 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见良好的家 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行、成人成才,更让后人铭刻在心、 代代受益。

二、“廉洁齐家”首次被列入党内规章。

2015 年 10 月 18 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 干部的必修课。习总书记讲,“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 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 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 风。” 毛泽东主席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 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要求家属子女与老百姓一样, 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 ”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主席对此坚决不同意。

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 去锻炼。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并定下不谋私利、不搞 . 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
来者一 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 的总理代付伙食费;
看电影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 券;
不准请客送礼;
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
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 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
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 关系,不要炫耀自己。陈云同志为家人定下“三不准”:一是不准 家人搭乘他的车;
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
三是不准家人随 便进出他的办公室。

三、率先垂范,好干部当有好家风。

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亦是党风、作风。习近平总书记 在 2016 年 12 月 12 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谈到: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 害社会。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 的表率”。

焦裕禄有“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 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多年以后,焦裕禄留下来的家训早已成 为儿女们诚心秉持的人生信条,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谷 文昌的儿子谷豫东回忆父亲在东山工作时谈到,那时家里甚至没有 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 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时至今日,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 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杨善洲任县委书 记时并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人“农转非”,也没有为儿女端上“铁饭 . 碗”,女儿结婚时杨善洲要求从简办事,不让请客、不让收礼。杨 善洲的女儿杨惠兰在追忆父亲时谈到,“我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 家,我家的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但是爸爸用他自己的言行举 止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领导干部以身 作则、率先垂范,用家庭格言、家训等形式,教育子女走正道、讲 规矩、勤俭节约、孝敬老人,为子女们作出好的榜样。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和父亲,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曾经工 作和生活在石油战线上。我的爷爷当年参加过大庆油田、华北油田 建设大会战,小时候有一次我翻看爷爷的荣誉簿,上面挂满了各种 劳动奖章,“突击能手”、“铁人”、“标兵”等等,平时它们被 装在一个木匣子里压在大衣柜的最底下,爷爷很少拿出来。我曾问 爷爷为什么不把这些荣誉奖章挂出来,爷爷说道:“这些奖章记载 着过去,没什么好显摆的,有这些奖章我这么干,没有这些奖章我 也一样这么干。人得往前看、往前走,不能总守着功劳簿过一辈子” 。爷爷朴实简单的话语不仅体现在他如何看待荣誉和地位上,更体 现在他无私奉公,不为亲属谋私利的做人原则上。我的父亲曾跟我 讲:“我 17 岁就离开家到南方湖北的一个机械厂去当学徒工,一去 就是六年,你的爷爷当时在油建公司已经是副经理了,他跟我讲:
子女工作的事是私事,安排啥工作就干啥工作,不能给组织上添麻 烦。等我调回油建公司的时候,本想着组织上能安排到前线干个采 油、钻井之类的工作,或者是机修工作也行,结果是安排我当卡车 司机,我就是这样开了三十多年的车。”后来我大学毕业以后,父 . 亲又跟我说:“孩子,你工作的事我帮不了你,不过我相信你有能 力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如果你想回到油建公司,那你只能从一名 工人开始干起。”我的家庭中,父辈们没有什么显赫的家训家规, 有的只是党员传统和家庭规矩,这些让我耳濡目染,让我记忆深刻, 如今我也是一名父亲了,我知道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 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坚强 乐观的家庭美德是下一代成长成才的基础,我想我会把父辈们的教 诲好好的传递下去。

四、“正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亲。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品行端正, 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风正、行为端,走上工作岗位也往往会尽 职尽责。家风不正,难出好苗。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举家贪污受贿 者有之,皆因“家风败坏”成为阶下囚。

2015 年 10 月 17 日,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 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 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 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中央纪委在对苏荣严重违纪违法的通报中, 指出其“自身严重腐败,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 政,谋取巨额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当地政 治生态,性质极其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在儿子刘德成小时候便告诉他,“做人要 学会走捷径,要做人上人”。其子“从小就觉得钱是万能的,有了 . 钱就有了一切”。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家庭 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风家教。没有好的家风 家教,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 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

五、从一封“祝寿信”,看“习氏家风”的传承 2001 年 10 月 15 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 出席习家为父亲习仲勋举办的 88 岁寿宴,于是他抱愧给父亲写了一 封祝寿信。信中写道:他“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

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 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 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 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 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习仲勋在家里常说的一句话。习仲 勋经常教育孩子要“勤俭持家、清白做人”,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

习仲勋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 治国理政思想中。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 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习近平每到 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 . 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由此 可见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 于我们党员干部更要从“习氏家风”中懂得“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良好家风是一个家 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基石。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 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领导干部更是要把家风建设作为必修课,持之以恒抓下去,只有守 住和呵护好我们温暖的家庭,才能有人生的成功。

篇四 但凡说起家的味道,一千个人便会有千般滋味,然而归根结底 离不开父慈母爱、幸福温馨。即便偶有训斥,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 也都终将化为爱的源泉,这大抵便是良好家风所起到的精神支撑吧! 我家并非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没有成文并历经数代传承的家训, 但家风是有的,父母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我留下了至 深的影响,让我受益一生。无奈胸有千言却拙于笔端,仅能以几例 示之。

快乐的童年 .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这要感恩于父母给了我一个宽松 温馨的家庭环境。随着年龄越大,对童年的回忆便愈加真切,常常 在一个个安静的午后,独坐一隅任由思绪飘到我那快乐的童年时代。

我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对儿时的记忆大约只到五六岁的 年纪,即便如此,也仅寥寥数件而已,再之前的已经悉数忘掉了。

记忆犹新的是与幼儿园同学所做的类似于摔跤的游戏,用尽力气将 对方压倒在地上,泥巴挂满了衣服,尘土沾满了脸颊,这在城市孩 子眼中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那时的我们对脏是没有概念的, 有的只是抛却所有仅剩内心深处发出的爽朗笑声,现在回味总还是 闭眼、轻笑、摇头,倍感甜蜜。

很快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母给我的环境依然是宽松的。不似 现在父母爱子心切,教育从娃娃抓起,除了过早的学习拼音汉字, 还有各种技艺的培训,以超前的起跑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甚者 把儿女成人之路都已铺好,让孩子背负压力而失去了应有的童真。

我的小学时光是无忧无虑的,虽然天资愚钝成绩不佳,但无论分数 高低排名前后,父母都未曾责备,偶尔善意的奚落几句外,便尽是 安慰、鼓励的话,从没让我感觉到压力。当然,爱子之心亦切,但 无关乎成绩,而是嘘寒问暖只盼望着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快乐的 日子虽未曾耀眼于名列前茅的优越感,也不曾成为老师心中的佼佼 者,但仅就来回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的五年时光,至今让我难忘。

记得那条乡间小路多杂草,经过春夏洗礼尤显茁壮,每每到了深秋 . 季节,早晨便会挂满露珠,晶莹剔透的更是看不出一丝枯萎之意。

每天与小伙伴们追逐在这条早读的小路上,时常会被露珠弄湿了裤 脚和鞋子,那时我们穿的还都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五年的快乐时光便是在这样的追逐嬉闹中渡过的,现在回想起 来,这也许是我成绩虽差却从未厌倦学校生活的根本原因所在。尽 管我在课堂上并不知老师所云,但每天总还是乐此不彼地到学校里 去,以致后来能够在学习中自发奋进、顺利大学毕业也应都是得益 于此吧。时过境迁,那条小路现今已被石子柏油所覆盖,但追逐却 从未停歇。相信我的小伙伴们大概都和我一样,已踏上了那一块块 浮土去追逐属于自已的人生,并深深的扎根了吧,我坚信浮土也是 能够生根的。

浮土也能生根 浮土也能生根是有道理的,是父亲教会我的道理。这都缘自我 家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文革期间受家庭成份的影响,奶奶和爷爷 离婚后便带着父亲回娘家去住了,直到我出生及至两岁的时候,父 亲才历尽艰辛,给村里重新要了一块低洼的宅基地,用一车车浮土 垫起了院子,用一块块砖瓦盖起了新房,便有了我们的家。在我的 记忆中,我家这个用浮土垫起的院子里总是光秃秃的,无论种什么 都不能成活,直到有了那棵石榴树。

依稀记得是在我十三岁那年,经过同学同意从他家的自留地里 挖来的,种下的时候父亲还责备我乱要了别人的东西,但那个年代 我对石榴这种稀有水果的向往,是万万不会同意还回去的,父亲无 . 奈也便应允了。起初只有指头般粗细的枝干,甚至都经不起微风的 摇曳,而我却梦想着有一天能吃到香甜的石榴了。好景不长,不几 日石榴树的叶子便一片片的往下落,我开始变的担心起来。然而祸 不单行,一场风雨又把仅剩的几片树叶尽数扫落了,我也就彻底的 失望了。父亲看出我的沮丧,告诉我:落叶不见得就会死掉,你看 它的枝干并没有干瘪,而是水份充实。落叶只是为了减小阻力,抵 挡风雨;
为了躲避阳光,保存水份,以便适应了土壤后更好的生长。

果然不多久便长出了新叶,于是我的石榴梦又再次萌生并更加渴望 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教会我的不就是在逆境中忍耐生存的道理 吗! 如今已历经近二十个春秋,那棵石榴树已深深的扎根在了那片 浮土越发变的枝繁叶茂了,每年都能结出累累硕果。也许正是坚信 着浮土也能生根的意念,大学毕业在家乡短暂工作后,我便执意要 离开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踏上了西安这块心中属于自己的浮 土。

做个像海一样的人 离开家的时候,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帮我收拾行李,嘴里还不停 地念叨着这样那样的道理,大意是:“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心胸 宽广,做个像海一样的人”。年轻气盛的我想着就要怀揣梦想去闯 一闯,那股兴奋早已掩实了耳朵,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现在才知道, 这是足够我受用一生的做人哲理。

当我踏上西去的列车,梦想就变的愈加饱满。火车追着夜色跑, . 梦想也便在幻想中肆意的畅游,睡梦中我那稚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 容。一夜的颠簸,终于把我卸在了黎明前的月台上。火车继续向西, 而我的梦想却被现实击的粉碎。直到面对偌大的、陌生的城市,吃 饭、住宿都曾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接踵而至,让我难以招架的时候, 我才记起母亲告诉我:做个像海一样的人。以致在后来的工作生活 中每当被人戏谑而吃亏上当,每当遇到困难而束手无策,每当心中 愤怒而一触即发时,我总能记起母亲的教诲。是的,做个像海一样 心胸宽广的人,因为海不会像山,我朝着群山大声喊,山会把一样 的哀怨一样的忧愁加倍地还给我。而海,无论是什么样的哀怨,什 么样的忧愁,都会化作细细的浪花或雪白的泡沫,涌上来再退的无 影无踪;
海也不会像天,我愤怒地向天空扔一块石头,天空又会把 石头扔回来,砸疼我的头。而海,总会露出一个笑靥,把坚硬的愤 怒沉在心底,再也不会浮起来。海总是在那里静静地聆听,默默地 承受,无论是星月夜,还是艳阳天! 时光匆匆,已至而立。西安生活历经十载,父母教诲始终深记 心中。离家越久,家的味道便越发浓烈,品味中细悟,应该就是感 恩吧。感恩父母以海一样的胸怀包容我、养育我,教会我做人的道 理;
感恩西安这块浮土收留了我这个西漂的游子,让我驻足停留;

感恩陕航这片沃土滋养我成长历练,让我深深扎根于此。我将用我 的一生来回报你们。

篇五 在邯郸县、永年、肥乡三县交界有一个村庄——邯郸县姚寨乡 . 牛堡村。牛堡村东北一处宽阔的院落,曾经青砖灰瓦的老屋难抵近 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早已坍塌,新盖的三间红砖瓦房,静静地注 视着院前果树的花开花落。

谁能想到,这个普通的院落曾是邯郸抗日根据地一个地下交通 枢纽和革命堡垒户。在这里,县委会议经常秘密召开;
在这里,曾 经安排县抗日大队干部和战士的食宿;
在这里,负伤的干部和战士 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养伤;
在这里,宋任穷、高厚良、杨易辰、甘 思和、焦善民、刘志坚等八路军首长辗转留宿…… 2015 年 7 月,这间院落被邯郸县委党史研究室确定为“中共邯 郸县委、邯郸县抗日民主政府革命堡垒户和联络站旧址”。

而这间院落的主人**便是我的太爷爷,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 长。时至今日,我的爷爷及父亲仍以家风兴则政风兴,政风兴才能 国家强的思想,教育我和兄弟姐妹们,叮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一 心奉公,廉洁淳朴,而这一切的思想根基还要从我太爷爷说起…… 我的太爷爷**生于清光绪 21 年(1890 年),是家中唯一的男 丁,上有七个姐姐,祖上留下 360 多亩土地,在当地也算较为富裕 的家庭。当时太爷爷从一个普通乡绅走上抗日革命道路并不是先知 先觉,而是在他外甥——邯郸县第一任抗日县委书记李著前的动员 和教育下,接受了抗日革命道理,逐步走上了抗日道路。

“七七事变”那年冬天,日寇侵占邯郸,危亡时刻,太爷爷慷 慨解囊,拿出了埋在自家院中陶罐里的 100 块大洋,交给了抗日县 政府。从此,太爷爷带领全家成为了邯郸县党组织抗日力量,协助 . 开展敌后抗日。1938 年秋,邯郸县抗日县政府和县大队的大慈村驻 地被日寇偷袭破坏后,四处游击,处境十分困难,决定向敌占区统 治比较薄弱的邯郸县南部地带转移。县委书记李著前来到了牛堡村, 动员太爷爷,此后,这里也就成了他们开展抗日斗争的一个坚强堡 垒和强大后盾。

太爷爷在了解情况后,要求全家像对待自己的亲戚一样,为县 大队战士烧水做饭,提供食宿,传递情报和照顾掩护,全家人都成 为了隐秘的抗日战士。在此期间,太爷爷为巩固抗日后方力量昼夜 奔波,全力支持配合抗日县政府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在这个只有四 五百人口的小村里,共揪出枪毙了 7 名土匪、汉奸和敌探,稳固了 永南抗日根据地,太爷爷**成为永南区最可靠的堡垒户之一。不久, 邯郸抗日县政府顺利地打开了抗日局面,发展了以牛堡、韩寨、十 里店三个村为中心的拥有 70 多个村庄、近 10 万人口的抗日游击根 据地,为大后方抗日贡献了巨大力量。

在抗日战争困难时期,特别是 1942 年的灾荒之年,蝗虫遍地, 庄稼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抗日工作一度处于低潮。在抗日战士忍 饥挨饿、断粮断炊的困难时刻,太爷爷把预备度荒的数千斤玉米、 小米贡献给了县委县政府,使战士们度过灾荒全心抗日。他还将家 里的 300 斤蓖麻油捐给山东的八路军作为擦枪油,拿出数百斤棉花 给战士们做衣服,太爷爷与战士们一起缩衣减食,同甘共苦。

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日军已是强弩之末。7 月 1 日,邯郸抗日县委扩大会议在太爷爷家中秘密召开,参加会议 . 的有县委书记李著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游兴武等各区负责人。上 午 10 点多,太爷爷照例到村边自家地里边干活边瞭望,突然他看到 黑压压的人马冒了出来,便立刻意识到是日伪军来了。太爷爷扔下 工具,赶忙向正在家中开会的李著前等人报信,同时,日伪军杀气 腾腾的追击过来,慌乱之中,李著前等人拔枪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拼 杀,不幸的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形下,李著前壮烈牺牲,年仅 24 岁。

李著前牺牲后,太爷爷化悲痛为力量,先后将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 送往火线担架队和县大队担任通讯员,继续奋战在抗日后方,而大 儿子在永年南城抬伤员时,小拇指被流弹打断半截。他对此没有任 何怨言,从不后悔在抗日中所做的一切。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爷爷作为抗日革命堡垒户并没有居功向组 织提出过任何待遇和要求,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继续默默地奉献 自己的力量。1976 年,太爷爷病逝,享年 86 岁。

现如今,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是七院的一名纪检监察人员,从 小到大,家中都秉承太爷爷留下的传统,一心跟党走,清白做事, 干净做人。参加工作以来,爷爷和父亲总是叮嘱我,要严格要求自 己,对得起自己党员的身份,尤其在纪检监察岗位上更是打铁还需 自身硬。父亲常向我讲起太爷爷当年要求家人立誓做到不怕苦、不 怕伤、不怕死的情景,叮嘱我要将革命气节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延 续下去,坚定不渝跟党走。

谆谆教诲我会铭记于心,将廉洁家风传承下去,做一个合格的 纪检监察人员,为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篇六 红色的《致歉信》和爱心巧克力,放在我的面前,对于我这样 一个常在旅途的飞行客还是第一次。

一次平常的旅行,变得有点不平常。才六个月的孩子,第一次 出远门,10 多个小时飞行,即使在旅途中哭闹,也是正常的事。这 是一封不该致歉的致歉信。

我回头向那位带着年轻孩子的中国妈妈招了招手,像头等舱里 所有收到信和巧克力的旅客一样,给了她注目礼,包括许多外国客 人。

人在旅途,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生。这位年轻的中国妈妈,能带 上孩子登上头等舱的国际航班,一定是经济上的成功家庭,这并不 希罕,如今,太多中国土豪家庭对此习以为常。但面前这封预先准 备好的中英文《致歉信》,不仅让人敬畏了文明的高度,更感动于 如此多远行准备中,对陌生同机旅客的礼貌、关爱和友谊。

我看到一位外国乘客与我一样,把这封《致歉信》放进了公文 包,我相信,他一定也是在珍藏这次旅途特别的记忆,以及一位中 国母亲对孩子的态度。

用伟大来形容她,有点夸张。但我在祝福那位才六个月的婴儿, 拥有这样的母亲,应该是他人生最大的幸运。

有其母必有其子。

这一代中国人,以财富的积累,引起世界的 关注;
下一代中国人,应该用文明去征服世界。那个仍怀抱在母亲 怀里的婴儿,应该是未来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分子,那封由他母亲 . 代写的致歉信,既是他人生第一次远行世界的记录,也是他走向世 界第一次‘胎教’。

中国梦,不是一句习惯的口号,会说不会做。在这封象是平常 的致歉信中,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读过许先生这篇文章,我被《致歉信》简短的内容所打动,母 亲代写的致歉信不但是“文明”、“修养”、“教育”、“互爱” 的真实体现,更是一个成功家庭具备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给孩 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自此之后,每次乘机出差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在走过头等舱时多 看上几眼,仿佛期待着母亲怀抱婴儿的温馨画面再现。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母亲,母亲倡导的家风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风是民风社风 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 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长永 远是孩子的老师,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 自己的孩子。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 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提到家风,大家总会认为这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处世思想之 精髓,生活态度之总结,育儿教子之良方,如《颜氏家训》、《曾 国潘家书》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只占少数, 而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的家教文化,才让华夏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繁 衍不息。小时候我记得家人经常教育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守规 矩、知感恩。后来,随着我们逐年长大,在老辈的言传身教下,一 . 点点悟出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和为贵 孝为先 对于“和为贵、孝为先”的理解,还得从我的姥姥和妈妈说起。

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告诉我,爸妈结婚时爸爸在当兵, 爷爷去世早,家里有个多病的奶奶,两个伯伯家里孩子也多,妈妈 过门后就负责陪伴和照顾奶奶,空闲时妈妈就用陪嫁的缝纫机为街 坊四邻做衣裳补贴家用,逢年过节还为侄子、侄女做件新衣,那时 的农村家境普遍不富裕,一大家人和平相处生活,艰苦的日子慢慢 的也熬了过来。长大后我回老家上高中,这段往事,伯父、伯母总 给我提起,大伯说:“你妈那时候可以回家陪你姥姥,可她没那样 做,最艰苦的时候你姥姥还常常在经济上接济我们,你妈妈用行动 做到了尊老爱幼,赢得全家老少的尊敬”。姥姥虽识字不多,但懂 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常叮嘱我们:“做人要做老实、诚实、善良 的人,做事要多做好事,最终会有善报”。后来我问妈妈你那时照 顾奶奶不觉得苦吗?妈妈说我把她当亲娘,替你爸爸尽孝,有什么 苦。如今,家中的写字台上还摆放着奶奶的照片,那是爸爸当兵时 和老人在北京的合影。据说,奶奶是老家村里同辈当中第一个坐过 火车和到北京的唯一一人。每当我看到端坐的奶奶和戎装站立的父 亲的照片,我就对“和为贵、孝为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 为什么在姥姥有生之年,父母多次接她来北京居住的心愿。

现在,父亲亲自把“和为贵、孝为先”书写下来挂在家里,我 们明白老人家的心思,他是希望我们晚辈能牢记传承。如今,我们 . 兄弟三人均已成家立业,每当周末和节假日兄弟三家风雨无阻的回 家同伴父母,大人做饭聊天,小孩嬉闹玩耍,一家其乐融融。早些 年妈妈的遗憾是没有生养个女儿,可她却把三个儿媳妇当闺女,在 家中总护着媳妇,说罗着我们儿子的不是。这些年婆媳之间从来没 有出现过矛盾,妯娌之间也相处的好似姐妹;
每年父母生日、家有 重大喜庆,我们都会照一张全家福。每次看全家福,我总有诸多感 慨。照片上的人数不断增加,孩子一天天长高,老人一天天变老, 不变的是那张张全家福上的笑脸,定格的是那温馨的画面。

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谐,并非只关系到个体,还影响着社会 的安定团结。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做到和睦团结, 就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春节时节我们兄弟还会陪老人 与亲家之间进行串门聚餐等等。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 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 千古恨的往事。常言到: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 慈悲无边境,家和万事兴。

守规矩 知感恩 可能是父亲当过兵的原因,在我印象中,他要求我们最多的是 守规矩。我们兄弟从小,比如,吃饭要先洗手,分工搬凳子、拿碗 筷,来了客人,大人不准,我们就不能上桌吃饭。吃饭时不能挑肥 捡瘦、不能大声说笑、更不能浪费粮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时 间观念;
睡觉要早睡早起,自己铺床叠被;
跟大人走亲访友、串门, 人家无论给什么东西,父母不准许,只定不能要;
别人的物品,公 . 家的东西不能动等等。生活小事,为人处事都要求我们守规矩。记 得小的时候,弟弟被人欺负,我替他“报仇”,不幸的是俩人回家 都被父亲好好“修理”了一顿。此事,让我们明白不告家长和老师 私自处理的后果。后来,我们慢慢长大,懂得了“没有规矩不能成 方圆”的道理。

如今,身为儿子、丈夫、父亲、企业员工等多重角色的我,在 朴实家风的熏陶下,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言行处事践行家风,脚踏实 地做人做事,不断学习和传承着这些老规矩。当前,中央要求党员 领导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就是要求党 员领导干部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崇高道 德追求,养成纪律自觉,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党员领导 干部遵守国规,传承家规,就是要带头遵守规矩、维护规矩,做讲 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 为的合格党员。

小时后,父母常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别人给与我 们的帮助,给我们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滴水之 恩,当涌泉相报”;
“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 事,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心存美好,保持 谦卑,心中充满爱意,懂得处处帮助别人。

小学一年级时,我就随父母到河南五七干校,那时人们来自 五湖四海,家人就教育我们首先要懂礼貌,学会与人为善,团结友 邻,时刻不忘帮助他人。那时家中经济稍好些,每逢春节爸妈总会 . 给老家亲戚邮寄钱、粮票、布票等物品。如果看到周围老百姓家中 困难的也时常会接济。偶尔老家来人带点土特产,爸妈就会让我分 别送给帮助我们的邻居品尝。过去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说,感恩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标示一个人起码的品德,不懂感恩就会成为自 私自利的人,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千万不要和不孝敬、不尊重 父母的人打交道,事实证明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很难想 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他更不会真诚的对待朋友。

随着这些年工作调整,我事业上也取得一点进步,每当此时, 父亲就会不断提示我不要忘记曾经帮助支持过的同事、领导和朋友。

希望在我在拥有权力时,能够多为群众服务。叮嘱我不求谋大官, 只求谋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其实,我明白老父亲心意,他是怕我 不懂感恩,缺少规矩,不能廉洁自律。我通过中央通报的反面典型 案例学习,可以看出不懂感恩,人会变得狂妄自大,一味索取私欲 膨胀,时间长久人生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理想信念就会动摇,身 心健康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久而会无视组织纪律和不守规矩,更谈 不上廉洁自律,最终会丧失道德底线,走向犯罪深渊。其中,中纪 委查处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等案例, 值得领导干部对照借鉴、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所以说感恩是一种 处事态度,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 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和为贵、孝为先、守规矩、知 感恩,只是,中华民族良好家风浩瀚大海的一滴,博大精深的民族 . 文化形成了我们特色不同的家风,淳朴的家风直接影响着一代一代 人的成长,良好的家风有利我们于自身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我们 进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良好的家风 必将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更好的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 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 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长期以来 七院党委高度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先后获得首都、全国精神文明单位,推选出热爱航天,无私奉 献,勤俭节约,关爱青年的“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林家丰同志为 榜样,努力培养和发展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风气。此次, 七院纪委以家风为题,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廉洁家风教育,引导各级 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如果说家 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廉政家风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 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幸福的廉洁之光。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积极营造清正 廉洁的家庭环境,筑起一道反腐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温馨和睦 的港湾,成为远离腐败的净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篇七 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祖上既没有显赫家世,也不是知识分 . 子家庭,更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之所以说是大家庭,是因为我 家兄弟姐妹 6 人,各自成家后,我们家三代同堂聚齐时是 20 口人, 从人数上讲是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让我聊 聊我们家的家风,我想先来谈谈我的老父亲。

老父亲今年七十七岁了,是有 5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耳已不 聪、眼已不明、背已不直,但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可追忆陈年 往事,亦可畅谈当今大事。

老父亲出生在东北辽宁的一个小村庄,在家行二,因家里兄弟 姐妹众多,生活困难,为照顾其他兄弟姐妹,故只读了三年小学便 做起了专职放牛娃。18 岁时候,父亲便外出谋生,睡过火车站、大 马路,20 岁时父亲来到了边疆城市的一个煤矿,安顿下来,成家立 业。从采煤工做起到井下电钳工,在井下一干就是 17 年,他很珍惜 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父亲仅凭着三年的小学文化自学了有关 电学和电器设备的知识,成了一名电器设备管理员最后到设备科科 长,可谓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奋斗型的。在井下工作期间,父亲出 了工伤,他失去了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但父亲没有因此怨天尤人, 而是乐观对待,笑对生活,虽然缺少三个手指,但是不影响工作, 不影响生活。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从没因私事而耽误过工作。

我还记得我工作前夕,父亲对我说:“凡事以工作为重,要热爱自 己的工作,和同事处好关系。”我谨遵父亲教诲,踏实努力工作。

父亲有记日记的习惯,长大后我从他的日记中了解到了我们兄 弟姐妹出生时候的日期、时辰和当时人情往来;
我从他的日记中看 . 到了 60 年代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这其中就有包括每个月的花销。

长大后发现父亲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人。

小时候总觉得老父亲太抠门了,只要能够用的,能够在修理后 继续使用的东西,老爸绝不换新的,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加上 姥姥,我们家一共是九口人,父母二人挣工资养活一家九口人,为 此父亲练就了一双巧手,眼镜框断了父亲动手给焊一下接着用,父 亲自己会做铁匠活,家里的水桶、洗衣盆、水舀子都是父亲亲手制 作,修鞋、修自行车,父亲更是不在话下。当时觉得父亲真抠门, 为啥不换新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仅靠父母二人的工资养活这么一大 家子人实属不易。但是,我们上学的学费,我们要买的学习资料, 父母从未犹豫过,父亲甚至是主动给我们定了《作文通讯》、《数 学报》等有关学习的报刊。在兼顾自己小家的生活时候,父亲还给 远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定期邮回去生活费,并且资助了自己的兄弟姐 妹读完书成家立业,因此父亲在老家还是很有威望的。老父亲常说:
“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在父母的鼓励下, 我们兄弟姐妹都顺利完成学业。

父亲有一个小菜园,工作闲暇之余种点菜,解决一家人夏天的 吃菜和冬天的冬储菜问题,父亲每天把菜园的收获记录下来,每天 多少斤黄瓜、多少斤豆角,一直到菜园罢园了,父亲统计出这一夏 天的收入,我们常常嘲笑父亲,干嘛这么斤斤计较,父亲说我想想 看看这夏天的收获,明年夏天是否要有调整。

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拿出一沓收据,对我说:“这是你四年 . 大学,我给你邮的生活费和从家带走的生活费,四年大学一共用了 这么多钱。”父亲有零有整的统计费用,我当时很生气,这是父母 要让我偿还吗?我当时说:“我工作了,我加倍还给您。”为此, 我好几天不理父亲。后来母亲说,父亲把我们姐妹几个上大学的时 候的费用都统计出来了,从大姐 80 年上学起,到 98 年我大学毕业 止,父亲是想看看 80 年代和 90 年代大学生活的变化,从而能看出 家庭教育的投入的变化。父母从未想过让儿女回报,他们节俭了一 辈子,最终剩下的全部是给儿女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几 个大学生,那是需要精打细算。

从我记事起,我记得每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总是说先给 姥姥拿去,以至于哥哥姐姐们工作后也都是想着给姥姥给父母买点 东西。姥姥从父母结婚那天起就是我们家庭一员,我们兄妹六人就 是被姥姥一手带大的,所以父亲感激姥姥,好吃的、好喝的都让我 们先孝敬姥姥。父母对待老人的态度,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我现在是这样教育女儿,女儿也学会了好吃的先给长辈,也会在奶 奶外出时搀扶奶奶上台阶走冰面路。

记忆中的父亲永远那么热爱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自 己学了厨师的手艺,尽管在学习过程中被油烫伤,他还是坚持学下 来了。过年时候父亲让我们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想吃的菜,他会列成 节日菜谱,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心意。他会给我做拔丝丸子、红烧肉、 糖醋鱼,这些在饭店才能吃到大餐,我们在家也能吃到。父亲还带 领我们编春联,开家庭小春晚,我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 表演,在父亲那里我们学会了唱红歌,学会了背《为人民服务》。

到现在,我们长大成人聚会时,我们家也是歌声不断,时而大家齐 唱东方红,时而个人献唱拿手歌曲,老父亲更是保留曲目《东北二 人转》。

在我记忆中父亲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很多衣服穿了好多年, 缝缝补补,或者捡哥哥的衣服。我们都工作后,会经常给父亲买衣 服,或者父亲回老家时候,堂弟、堂妹也会给父亲买衣服和鞋子。

父亲总是说:“不要再给我买衣服了,我的衣服太多,我有衬衫 20 件,裤子 18 条……”,父亲对自己的衣服如数家珍般清楚,他经常 自己整理衣柜,分门别类,母亲去世 18 年来,尽管他一人生活,他 也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常说,别太抠门了,把旧的 衣服扔掉或者送到农村老家去给老家叔叔穿。父亲总是把自己新的 衣服送给老家的叔叔,自己还是穿旧的,他说旧衣服穿着舒服。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必须看新闻联播,并且还喜欢记录 国家大事,比如他会把各省省长和省委书记记录上,他会关心 APEC 峰会有哪些成果,关心一带一路来了哪些国家,因为我在京工作的 原因,他总是会打电话和我探讨这些问题,有时候问的我哑口无言, 他总说:“你们年轻人,尤其是党员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还记得 08 年“ 5.12”地震时候,恰逢当天爱人在成都出差,我心里很是惦 记,老父亲 13 号一大清早打来电话询问情况,他说他看了一晚上电 视直播,大清早起来去党员之家捐款去了,他想表达一个老党员的 心意。每次在大灾大难面前,父亲总是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为一 . 个共产党员的心意,虽然钱不多,但是真是从心底表达了心意。

晚年的父亲,对自己的吝啬丝毫没减,但是当孙子孙女来探望 时候,他会把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
有时候老友来家拜访,他会 拿出珍藏的好酒、美食招待,要是老友评价某样东西好吃,他会在 老友离别时候给其带上一份拿回家。

父亲常常和我们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我特 别感谢共产党,我退休了,在家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个月还能 拿到退休金,还能免费体检,我真的挺满足。没有共产党,我一个 放牛娃,不可能有今天。”我相信这是一个老党员发自肺腑之言。

文化不高的父母,从未给我们制订过家规,也没正式提过要传 承何种家风,但是我们从父母的言行中理解了我家的家风:敬老爱 幼、勤俭持家、乐观向上、认真工作、热爱生活、感恩图报!这就 是我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家风,也是我需要传承的家风,亦是鞭策我 进步的动力。最好的家风不是形成文字进行约定,而是在父母的言 传身教中慢慢浸润,慢慢传播。

篇八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到 地上以后,就化成水,结成冰,谁也离不开谁了。”梁咏琪的电影 《我的兄弟姐妹》里有这样一段旁白,只记得那时镜头里漫天飞雪, 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因为这个故事总能温暖到我。当时只觉 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们兄弟几个紧紧连在一起,当时只觉得那 是血缘吧……后来我才明白那将我和家人联系的一起的不仅仅是亲情。

. 都说小孩子是三岁以后才有的记忆,小时候那么多人抱过我,然而 如果他们没有在我三岁以后的人生中出场,那就抱歉了,我不会记 得你了。其实三岁以后的事,我们又何尝会全部记得,但有那么几 件小事,我却不曾忘记过。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跟哥哥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我肯定会 哇哇大哭,只要妈妈听见我哭了,一过来肯定先是揍哥哥,“你比 妹妹大,不知道让着妹妹吗?妹妹还这么小,你还要跟她计较吗, 说,该不该打!”每次妈妈一走,姐姐就开始凶我:“你看你,因 为你,你哥哥挨了多少打,以后不许你随便哭啦,听见没”。现在 我依稀记得那时,每次哥哥有了新鲜的玩意,比如可以画出兔子和 熊猫的大尺子,凡是我见着了,肯定要借来玩的,不给就哭,然而 给了我又多数要被我搞丢,到还的时候找不回来我自然又是哭,所 以就发生了以上这一幕,想来哥哥也是因为我凭白挨了好多打,现 在想来不免内疚…… 奶奶想来应该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吧,因为每次吃饭他都只给哥 哥一个人煮一颗鸡蛋,我跟姐姐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至少在我读幼 儿园的期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贫血在 学校差点晕倒,奶奶竟然开始每天给我煮一颗鸡蛋,姐姐和哥哥都 不能吃,这让我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姥姥跟奶奶是完全不同的,他对每一个小孩都一样。姥姥家每 次买了好吃的或者做了比

《【(推荐)关于家风的征文精选原创12篇】家风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推荐)关于家风的征文精选原创12篇】家风征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