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意义和操作实施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5:50     阅读:


  摘要: 21世纪是革新时代。学校教育只有阐明创造型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功用,推进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才能可持续地培养出大量而有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应变时代的挑战。研究提出四个建议: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校教学品质,革新考核制度,最后孕育出学术自由。
  关键词: 未来教育 革新 人才
  
  前言
  
  21世纪正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一个国际交往工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学校教育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中国应变时代挑战的一项紧急任务。
  
  一、时代意义:民族进步在呼唤创造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创新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人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近三十年来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获得知识的总和。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展现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是以智力资源为重要依托,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换周期、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将不断缩短。因此,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曾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学校教育是科技兴国的主战场,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专利。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至今,占人类人口总数四分一的中国却没能培养出一个“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显然已相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不仅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4]21世纪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也是不断变革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饱读诗书”式的知识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及“从一而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化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探讨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2]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价值、能力和方法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创新思维是人的更高级的和更复杂的思维,具有发散、求导和严密等特点。它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并产生出有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和思想功能。创新能力是指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活动及推广、普及创新成果的能力。创造型人才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人才,也是充分发展的人才。
  要创造型人才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较大贡献,学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人才的培养。
  1.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型人才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创新欲望,敢于超越今天、敢于超越自己,敢冒风险、敢拼敢闯,具有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坚持创新既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也是学生个体发展方式的导向,克服甘于守成的思想障碍,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意识。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知难向上,刻苦求进的导向,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阻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再次,强化创新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处理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国家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导向,走出单一发展的思想误区,培养学生有效的创新意识。
  当然,还要强化创新协同观教育,坚持“技术创新来自集体合作”的导向,超越各自为阵的思想局限,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
  2. 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人类的开发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通过思维活动的超越性,把外界观念化,由此积累知识。二是通过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把观念外界化,即物化,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思维的超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思维自身也要受到许许多多的制约,不可能无边无际。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正是为了打破已经认识到的思维制约,增强其超越性,进而使头脑充满新的创意。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形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应该增设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典型环境,尽力扩大“形象库”的容量和形象性、典型性、选择性的范围,并用暗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灵感,启发学生珍视自己灵感的价值并及时把握灵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3. 培养创新能力。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未必就能创新,未必就具有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种素养不像知识那样稍纵即逝,而是已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驶能力上。
  4. 培养创新人格。
  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培养创新人格是通过创业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外化为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创业者从事创造活动需要自信、勇气、意志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更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开好素质教育课程,抓好第二课堂建设,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环境熏陶、文化活动锻炼及人文精神感染,升华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化。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意义和操作实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时代意义和操作实施.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