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妇联公文 > 内容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3 06:10:28     阅读:


  [摘 要]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要把握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四个维度,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提升学生的法律认知素养;教育学生以法律规范言行,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引导学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治的眼光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弘扬法治精神,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教育;法治国家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加以界定;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可见,中小学法治教育已经摆在了中小学教育的突出位置。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把握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四个维度,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弘扬法治精神,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一、知法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基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法治教育的基础是知晓法律。开展知法教育,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拓展法律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学生的法律认知素养。
  1.普及法律常识
  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的起始点在于向学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性内容。在每周一或重大活动时,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对于为什么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过程中要如何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都作了详细规定。人们走路、乘车、驾车等,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法规与人们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学生应知的法律范畴。在学校法治教育中,要把握法律法规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生活经历的关联度,把法律法规融入生活细节,有计划地分步推进法治教育。
  2.提升法律认知素养
  在常用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分析法律法规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以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提升学生的法律认知素养。
  (1)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国家离不开法,法也离不开国家。法律具有鲜明的国别性,不同的国家对相同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规定。只有把自己定位于国家公民的基础上,从国家观念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才能明确法律的意图。因此,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要以《宪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
  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上层建筑,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允许做或可以怎样做,表现为利益的保护、意志和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权利;禁止做或必须做,表现为利益的付出、意志和行为的限制,即为义务。中小学法治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关职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社会地位,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意识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种平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二是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三是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中小学法治教育要通过“特殊群体(如高官、富人)”违法与普通民众违法一样受到追究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进一步认同我国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明白在我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权和特殊的公民,提高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4)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
  从一方面看,法律就是一定的规则,它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大多指责对方“不守规矩”,折射出一些公民只考虑个人便利而罔顾法律规定,规则意识缺失的情况。中小学法治教育要通过组织“今天我是一名小交警”“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规则,培养规则意识,从而形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习惯。从另一方面看,法律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签订的契约,法律既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也保障个人的自由与安全。法律既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更需要人们内心的坚守。中小学法治教育要通过落实依法治校,进行契约化管理[1],提升学生的契约精神素养。
  二、守法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核心
  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突出认同法律并以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守法行为。只有人人遵守法律,社会才会和谐平安。
  1.以法律规范言行
  我国法律体现的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形态的规则。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要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言行。由于有些违法的后果是潜在的、隐性的,生活中甚至也有家人存在违法行为(如酒后驾车等)而没有受到处罚,给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开展法治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违法者即使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也会受到社会和良心的谴责,而且有些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2.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要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2]。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法规滞后于事件的出现和时代的发展。那么,怎么去认识和处理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事?法律的核心渊源——道德,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空隙。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要把法律的道德价值判断置于生活案例中,使学生理解事件所包含的道德价值,进而遵守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言行。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