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组织人事公文 > 内容

振兴苏州评弹的路还有多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7 06:21:16     阅读:


  在中国曲艺文化的版图上,苏州评弹占据了重要位置。它具有四百余年历史,与吴语地区的文化水乳交融,广泛地流传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浸润着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并直接滋养和丰富了南方诸多曲种。当人们在热议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时,有关苏州评弹艺术能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地传延下去,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骤增,大众文化也日趋丰富和多样,那些与地域文化血脉相连的曲艺类项目大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被边缘化”。相对而言,苏州评弹的境况也许还算好。以苏州市为例,自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苏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不仅加大了对评弹艺术扶持资金的投入,将社区(乡镇)书场建设作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重建或新建了设施先进的公益性书场,借以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还通过大型活动的承办,促进江浙沪地区评弹团体的交流。与此同时,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市文联也制定落实了鼓励书场建设和评弹艺术创作及人才培养等措施。苏州为营造评弹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多方尝试,并收到了良好成效,这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品种的兴衰,都受其自身艺术规律和发展取向的影响,并不仅仅决定于外在环境的营造。评弹能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融入当代社会并拥有属于自己的铁杆受众群,是其命运走向何方的决定性因素。从长计议,我们须对评弹秉持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其现状与兴盛时期之间的明显差距。惟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因势利导地加以解决,才能真正迎来苏州评弹的“第二春”。
  谈到振兴苏州评弹这个话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它的历史。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明清时期,苏州作为长江下游社会经济繁荣和文苑艺林的渊薮之地,章回小说和戏曲等俗文学的兴盛,对民间说唱艺术的萌芽和流行产生了直接影响。市民阶层的扩大,则使极具表演性的民间艺术有了广阔的市场。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下,用本土方言说唱的苏州评弹应运而生,并成为江南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曲艺样式。数百年来,苏州评弹名家辈出、书目繁多。评弹的兴盛,首先表现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经几代艺人传承下来的传统长篇评话书目有50余部,长篇弹词70余部,风格迥异的流派唱腔20余种。评弹之盛也体现在质量上。各响档名家不断从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鲜明的“拿手书”、“看家戏”。它们不仅是演员个人艺术天赋和才华的结晶,也是评弹艺术个性的体现。在行内行外的激烈竞争中,评弹艺术家们不惧磨难,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且擅于自编自演,将说、噱、弹、唱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百听不厌的程度,形成了大量题材丰富多样的长篇书目。在创作和改编中篇书目的同时,他们还从优秀的长篇书目中节选精彩章节,编演成中篇书目,如中篇弹词《老地保》、《大生堂》即分别选自长篇《描金凤》、《白蛇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他们的演绎,有些长篇书目中的“弄堂书”(“关子书”之间的过渡段)也成为了经典的短篇书,如“张双档”(张鉴庭、张鉴国)《秦香莲》中的《迷功名》一折,把老儒生陈平迷恋功名的心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评弹界,一部书往往是与一位名家联系在一起的。响档名家对评弹艺术的发展、传布与成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评弹的艺术精华和众多的表现手法多凝聚于长篇书目之中,评弹演员只有在说长篇的过程中才能较为全面地掌握评弹的各种表演技巧。如今的中青年评弹演员虽通过传统长篇书目的学习,在说、表、弹、唱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至今还没能产生大师级的人物,未能形成一个真正被圈内圈外公认的新风格、新流派。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编自演能力,一些新书目也具备一定的艺术质量,但真正能称得上保留书目的,仍是凤毛麟角。毋庸讳言,他们与老一辈响档名家相比,落差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其一,老艺人在数十年的书坛生涯中,练就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及对世俗百态的洞察能力。他们在说表时,可以看似随意地放一个“噱头”,来一段“穿插”,虽信手粘来,却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而当今的中青年演员,虽然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但其艺术功底、社会阅历以及对生活的领悟与老一代评弹艺术家们相差甚远。这一落差也就难以避免地反映在对书目意蕴的表演把握上。观众很难从年轻演员的表演中品味到前辈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细致而又生动的描摹,即使是一曲开篇也缺少乃师的韵味。可见,对一代代老艺人积累下来、常演不衰的传统书目精髓的领会和演绎,决非一日之功。其二,评弹老艺术家们之所以能赢得盛誉,是因为这些代表性书目倾注了他们毕生的心血,经受了几十年 “跑码头”演出的打磨而成。张鉴庭从上世纪20年代末起六次赴沪,均未能走红,十年后他第七次进上海演出,才得以名声大振。当今的中青年演员若要在艺术上达到一定高度,赢得观众的首肯,就必须学习和发扬这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可以说,如今的评弹演员在长篇书目的继承和发展上究竟取得了多少实绩和成果;推出了多少被公认的具有保留价值的新书目;是否创造了新的流派唱腔(至少对已有的流派唱腔有所创新和发展),应当是衡量当今评弹艺术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如果传统的经典书目因为演员艺术水准的下降而无法吸引观众,流失的将不只是书目,而且是固定的观众群,那也就更奢谈评弹受众面的扩大了。评弹如果失去了观众,就像树木失去了土壤,评弹振兴则无从谈起,甚至会衰退消亡。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针对评弹所面临的潜在危机,苏州的评弹团体和评弹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充分发挥团、校合一管理体制的优势,形成教育人才资源双向交流、合作的格局;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的作用,并积极组织诸如“‘光前裕后’苏州市评弹团青年演员弹词流派演唱会”等比赛交流活动,进而推动中青年演员技艺水平的提高。这一切,都值得赞许。然而,要做到真正振兴苏州评弹艺术,还需在对其本体的继承发展以及外在的传播影响上下工夫。

《振兴苏州评弹的路还有多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振兴苏州评弹的路还有多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