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经贸招商公文 > 内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简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6:02     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为了动员广大农民投入到抗战中,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冬学运动。冬学运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有效配合和推动了敌后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战和生产工作)的开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关键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贡献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农民文化程度低,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极高,既影响了农民生产与生活,又阻碍着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全民抗战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农民在前线冲锋陷阵,也需要农民在后方对前线抗战经费的支持。因此,边区党和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每年利用农民比较闲暇的冬季, 把广大的、分散的、毫无文化基础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识字学文化,并结合政治任务,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政治形势,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学运动。实践证明,这场以扫盲为起点,包括抗战教育、生产教育、干部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唤醒了农民民族危机意识,同时,也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支持和培养了大批的基层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的必要性
  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广大农民群众的踊跃支持和参与。然而,农民并不是必然的先进阶级,他们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以配合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斗争和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开展冬学运动,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是实现全民抗战的必然选择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没有广大农民的觉醒和大力支援,就无法取得抗战的胜利。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广大农民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力,绝大多数是文盲。加上由于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广大农民基本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具体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中、冀东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工商业较为发达,农村教育基础较好,但文盲半文盲仍占农村总人口的80%左右。晋东北、雁北、察南、平西、冀西等山区,土地贫瘠,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例就更大,学校也就更少,不少村庄甚至连一个识字的都没有”。[2]而“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3]总之,“边区一般民众的文化水准比较低,较落后和保守,还远落后于抗战的需要,这是不可否认的。”[4]因此,开展识字教育成为冬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开展冬学运动,动员农民为抗战和生产服务,是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必然要求
  “七七事变”爆发后, 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在根据地,建筑工事、交通运输、救护伤兵、侦察敌情、封锁消息、捉杀汉奸、供给粮食尤其是协助军队作战有待于农民大众的帮助;在已失陷的地方,扰乱敌人的后方、破坏敌人的交通、破坏敌人的工事又有待于农民大众的帮助;在后方,军队的给养、军队的运输尤其是军队的补充,以及一切慰劳、缝衣的工作等更有待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帮助。然而,农民素质的极端低下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全面抗战的顺利开展。
  首先,使对敌斗争受到了损害。例如,“为了防止汉奸、特务潜入根据地搞破坏活动,各地的民兵队、儿童团在路口和村头查‘路条’,由于他们大都不识字,只要看到纸条上有黑字和红印章就放行,一些汉奸、特务就乘机造假‘路条’蒙混过关。”[5]
  其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创办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但有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不会记账,不会算账,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前线的抗战经费。”[6]
  (三)开展冬学运动,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素质,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7]然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人才和干部,是无法顺利推动和实现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干部严重缺乏,现有干部素质较低。“许多农村干部不识字,书读不了,报看不了,上级发下来的文件不知是啥意思,使各项工作无法开展。例如抗日民主政府的减租减息法令已颁布了好几年,有些村庄的干部、群众还蒙在鼓里,使地主占了便宜,农民吃了亏。”[8]总之,根据地基层干部的素质严重影响了党和边区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敌后抗战形势下,没有广大群众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念和决心,坚持敌后抗战一直到最后胜利是没有保证的。因此,广泛深入的进行抗战的文化政治教育,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民族意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保证军用民生之急需,也就成为了冬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对群众进行以识字为主的文化教育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文化教育决议案》,明确地将“提高一般民众的文化水准,并增进他们的健康”[9]列为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提高农民文化水准,首先要扫除文盲,增设或扩充民众教育,推广识字运动,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和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中共晋察冀边区政府利用和改造了冬学这一传统学习组织形式,每年利用农民比较闲暇的冬季,把广大的分散的毫无文化基础的农民动员起来,学习文化,学习政治,进行抗战。
  1938年11月《抗敌报》发出了《开展冬学运动》的社论,为1938年冬开展的第一次冬学运动,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及时而有力的指导。“这一年冬季,晋察冀边区开展了第一次冬学运动,边区政府对冬学运动的意义、课程内容、学习期限等作了部署。当时的口号是‘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以民教民,能者为师’。课程内容包括识字、救亡歌曲、国难讲话、军事常识等。这一办法的公布,鼓舞了边区的广大群众,冬学运动便在边区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起来了。”[1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简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冬学教育简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