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誓词 > 内容

西域凉州:杏坛如此美好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9 06:15:06     阅读:


  提及甘肃凉州,不经意间就会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联想到广漠无际的西域景象。
  深秋时节,记者驱车从甘肃兰州驶往武威市的凉州区。一路上,大西北荒凉辽阔的景象尽收眼底。车窗外,连绵不断的祁连山脉陪伴我们一路前行。远处,巍峨的马牙雪山群终年积雪,直刺云霄,奇特壮美。中途,我们明显感到了头部胀痛,凉州区教育局杨发寿副局长指着车窗外说:“这是海拔3600多米的乌鞘岭,初到这里的人一般都会有高原反应。”不仅如此,全程260公里行驶中,因为修路,有80多公里是在剧烈的颠簸中艰难前行。3个小时后,我们进入武威市境内。眼前呈现出一番金秋景象,高速公路两旁的白杨树似一排排战士般伟岸挺拔,秋霜浸染后,金黄色的树叶在风中摇曳,蔚为壮观。
  在凉州区教育局,我们见到了罗生强局长。落座寒暄后,罗局长便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起了凉州教育。
  凉州区早在1995年就实现了“两基”目标,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之师生规模庞大,学校布局分散,“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从过去注重数量、速度和规模向重视质量、效益和内涵发展转变?这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罗生强局长说道。近年来,凉州区教育局围绕“均衡、质量和特色”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学校布局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工作和特色学校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为凉州教育人的一种精神所感动。这里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物质条件与东部相比,无优势可言,但他们没有消极等待,没有无所作为,而是着重在投入相对较少的教育内涵上大做文章。可以说,凉州教育虽然在硬件建设上滞后一步,但在内涵建设方面却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略显苍凉的西部,因为有这样一群眷恋着西部教育的人,而变得分外美丽。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凉州区独特的杏坛风景吧。
  
  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让凉州区的农村娃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调整前,“微型学校”里的老师们带着“微型班级”,上完语文课,上数学课,再上英语课,一天要上七八节课,成天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调整后,教师从包班制授课方式中抽身出来,一天只需要上两三节课,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钻研,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布局结构调整,为凉州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几年前,教育局局长罗生强到位于戈壁滩中的沿沟小学调研,所见所闻既让他感动,又觉得如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学校有7个班级,只有6名教师,实行包班制教学。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是“全能型”教师,语数外、音体美,都要教。虽然他们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但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要散架了。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还要自己动手做,每人一个月,轮流当“厨师”。此情此景,让罗生强忍不住掉了眼泪,“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教师的教学可能并不令人满意,但他们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长年累月呆得住,实在不忍心再奢求他们什么。”
  有一次,罗生强到大山深处的张义镇一所学校调研。校长向他诉苦:“我们这里,教师不够,学生没学的;操场没有,学生没玩的;食堂没有,学生没吃的;宿舍没有,学生没住的;厕所没有,学生没排的。”这位校长的话,调侃的口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让罗生强内心不由得生出一种苦涩的味道。
  凉州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不少学校只有七八位教师,六七十个学生。而且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罗生强调研时,走进教室看课程表,上面虽然写着“信息技术课”和“英语课”,却往往由于缺乏师资,开不了课。
  这一幕幕情景,是凉州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之前,师生艰苦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凉州区是武威市政府所在地,辖38个乡镇,其中一部分还在山区。长期以来,这些农村中小学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成为“普九”之后巩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障碍,也是制约凉州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瓶颈。
  近年来,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凉州区先后实施了三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调整力度逐次加大,措施和策略是“三集中”、“五结合”。三集中是: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规模较大的集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集中。五结合是:布局调整和学校危房改造相结合,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
  尽管人们都知道学校规模偏小的问题,可在布局调整工作开展之初,家长不理解,村干部不支持,调整工作阻力重重。也难怪,这些散落的村小,都是上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时村民捐集资办起来的。校舍虽然简陋,却是村干部带领村民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他们为学校建设作出了贡献,并以此为荣。现在要撤并学校,他们内心极不情愿。村干部认为:“在我手里撤并了,无法面对老百姓。”村民们说:“当初号召我们建校,现在又要撤并,无法接受。”另外,调整后,自己的孩子毕竟要到别的村子就读,交通、安全、饮食花费等问题,都是家长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怎么能让老百姓从心底里接受学校撤并这件事呢?凉州区各乡镇学区站长们真是动了一番脑筋,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撤并初期,高坝镇学区站长李平没少受村民的责难。但他把委屈深藏起来,带领学区内校长和教师,不厌其烦地做宣传动员工作。他们以一种巧妙的做法,让家长们乐于接受和支持撤并工作。
  高坝镇马儿中学撤并前有200多名学生,3个村子的学生在这里就读。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都很薄弱。在动员过程中,学区把3个村的村干部以及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织起来,到条件好的高坝中学参观校园和硬件设施,还参观了高坝中学的学生读书活动、艺术表演、书法绘画展示。这样一对比,村干部和家长心里自然有杆秤,他们高兴地说:“马儿中学应该撤并到高坝中学,娃娃在这里读书更好!”高坝镇新民小学比较偏远,规模较小,教师年龄偏大,学校的艺术教育和英语课基本空白。李平组织学区内部分艺术教师,以支教的方式到新民小学上了一周的音乐、美术课。一周后,出人意料的效果产生了,那些村里有威信的村民率先把自己的孩子转到了新建的学校。在“领头羊”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新建学校。家长的顾虑消除了,撤并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新民小学的家长起初抱怨“新建小学离家远”,现在见到李平就充满感激地说:“站长,现在娃娃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高了,娃娃素质高了。”这么一来,一些最初抱着怀疑、观望态度的村干部,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高坝镇楼庄小学按照凉州区布局调整规划,要到2011年才撤并,看到撤并后新建学校的崭新面貌,村民们委托村干部到学区找李平“说情”:“站长,我们那里能不能早点撤并?”
  高坝镇学区内小学,原来一个班平均不到10个学生,现在班级规模平均32个学生。几十人的“微型学校”、个位数的“微型班”大大减少。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发挥出规模效应,资源配置更为均衡。
  洪祥镇学区站长董耀国介绍,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把原来资质比较差的校长和中层淘汰掉,“留下的都是好的”,学校领导班子得以优化,学校管理也更为科学规范。
  调整后的学校面貌、师生面貌,也让发放镇学区站长张国雄乐在心头:“原来班级学生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劲头都不足;现在,班级人数增多了,学习氛围浓厚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在课堂中都可以落实。”发放镇六畦小学撤并后,经与镇政府协调,还利用旧校舍办起了一所民办幼儿园。

《西域凉州:杏坛如此美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西域凉州:杏坛如此美好.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