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誓词 > 内容

关于中德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比较与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5:40     阅读: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高技能人才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数控加工高技能人才赴德国培训班”,本次培训地点是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及柏林周边地区的企业。培训内容围绕德国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训室建设、教学内容、企校合作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考察。对笔者学校的中德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随着学习考察的深入,笔者发现中德在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是我国职業教育可资借鉴、学习甚至是复制的元素。造成这种元素差异的原因,有国情的,也有理念、文化的。如何立足国情和笔者学校的实际,将这些可以借鉴、吸收的德国职业教育菁华转化为我们的理念,甚至是操作行为,是笔者回国后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是基于本次学习考察所得信息,通过比较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水平及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形成的一点思考,以期对笔者学校中德合作办学及新一轮课改有所启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的,即所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进行了较好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了职业学校与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生,身份首先是企业的“员工”,然后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过程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环境中交替进行。每周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完成生产任务,享受企业的薪资待遇;一半时间在指定的职业学校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期满后参加相应的行业协会(如IHK或HWK)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首先明确了学生的职业目标,促发了学生“我要学”的内动力;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的目标性;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替进行,使学生具备了“如何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在校期间学生单纯地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后再面向企业,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目标不明确,内动力不足,学生无法了解所学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岗位之间的适配性。且单一的专业技能学习也无法较好地与企业所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匹配。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要复制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十分困难,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企业不会成为办学主体,而作为职业院校的附属,协助学校办学,企业缺乏内生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方面我国无所作为,因为从培养目标上说,离开企业就无法培养适配性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也不是企业希望看到的,所以只要学校以创造性的思维寻求企业合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师资队伍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双元制”得以保证的基础。考察中发现,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和教学水平,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德国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每位教师要具备独立承担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要求理论课教师也能够教授专业实训,专业课教师也要能够讲授理论课。
  以成为德国职业学校一名专业教师的过程为例,需要经过报名、选拔、培训、考核、见习等五个步骤。其中报名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条,一是具有与职业相关的学历,二是至少具有3年本专业企业工作经验,三是年龄不超过43周岁。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资格等级及企业专业工作经验。在报名、选拔后还要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培训课程和专业培训课程(见下表),理论培训课程在教师培训学院进行,而专业培训课程需要到职业学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上课、听课并进行研讨。培训结束后需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考核合格后还需要为期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满后再次考核合格才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成为专业教师后,学校每五年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业绩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评定绩效等级。

  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来自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对学历、职业资格等级作了部分要求,但对企业本专业工作年限未做要求。在教师资格考核中仅要求考核教育学基本理论,在教师培训中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内容安排上系统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现行的教育模式导致大部分专业教师能够讲授的理论课程或专业实训过于单一,对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学校从企业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建设大纲,一是引进的企业人才未必适合做教师,二是即便当时合适但如果无法跟进企业生产发展,其经验也无法借鉴。
  对照中德两国职教师资的资质要求,不难发现德国职教之所以卓有成效的根本所在是,没有高质量的师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完全可以分步借鉴德国的做法。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时困难或一时难以见效,那这第一步就迈不出去,即便10年、20年乃至30年后,整体职教师资队伍依然如故。

三、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建设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直接体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与培养水平。在考察期间,对德国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实训室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发现德国机械加工实训室与笔者学校的机械加工实训室建设存在较大差异,现从实训室建设及实训课题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中德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比较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中德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比较与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