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有关特殊教育的文章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文章五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5 08:27:59     阅读: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文章五篇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文章五篇 【篇一】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

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

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
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0.45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

(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

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 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

(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

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

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

(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

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
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

(五)开展家校合作的康复模式。

家校合作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殊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对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支持不足。家庭在特殊学生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但是特殊学生康复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而且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配合学校康复工作的开展。家庭成员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意识、康复的支持态度以及参与康复的程度都是影响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学校应形成以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中心,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寻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校及机构的合作,借鉴一些康复活动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的学校的经验发展自己。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要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对社会弱势群体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也推出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并加强了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扩招与培养。由于特殊群体往往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存在身体或智力的缺陷,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心、耐心等职业素养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中,师德教育是首要目标,是每个即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特殊教育学校聘用教师的首要标准。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就业力 教育,即教化、培育,是教育者以现有经验或学识,推己及人,为求知者解释社会现象、解答疑问的过程。它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与核心,故师德成为衡量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而特殊教育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应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关注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即师德,从而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一、师德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我国素来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常将师德比做“育人基石”。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从业者都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师德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部分,是教育从业者普遍遵循的道德观念与品质。特殊群体是指智力、身体运动能力或感知能力受到损害,往往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智力障碍或超常等问题,由于特殊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群体,这对于教师的责任心与师德是严峻的考验。一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为了政绩采取造假行为,巧立各种名目向学生乱收费或争取政府奖励。可见,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师德是其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聘用教师的首要标准。

二、师德教育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影响 就业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是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都必须从事的有偿或具有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在就业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略的概念,即“就业力”,它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后获取一定技能或知识,因而获得某项工作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就业并不等同于就业力。迈过了就业这道关卡,并不代表该生已经具备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就业后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症,以及就业技能严重不足导致的不胜任岗位需求等现象,都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评定。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就业力不仅仅代表教师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责任心,能够胜任“教书育人”的繁重工作,并将这项工作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的不负责任,是一种职业道德缺乏的体现。而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更为常见。在这样一个对教师责任心和师德要求较高的院校中,教师被赋予了更加高尚的职业地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技巧、适应能力、竞争技巧和情感智商。耐心、毅力、恒心和温心,都是教学工作中必备的职业素养。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些正是就业力的集中表现。而这归根结底是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师德教育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指明了方向。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时刻注重个人言行与道德教育,是对个人职业生涯规范的目标之一。很多师范生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个人教学技能,尤其对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基础课格外重视,而忽略了德育的自我教育。面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如果不能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那么就算拥有再全面的教学技能,其教学工作也是不成功的。

因此作为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基地,高校增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也就是增强了师范生的就业力。师德教育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多师范生认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从事特殊群体教育工作是一件并不光鲜的工作,甚至从内心形成一种排斥心理。对行业缺乏正确的认知,使其在就业中明显存在不自信或就业目标不明确的心理,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就业力不足的因素。师德教育在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使师范生客观地了解了特殊教育这个行业,体会到唯有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充满责任感,发自内心地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水平,提升就业力。

三、师德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力的路径 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人才输出口径较窄,较普通的师范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升就业力已成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同等学力和教学技能的前提下,师德成为决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成为提高就业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师德教育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特殊教育是一个对从业人员师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在面对特殊群体学生时,考验教师的不仅是耐心、智慧,更是责任心。特殊群体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与普通学生不同,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耐心与恒心。教师一旦教育不当,会扼杀特殊群体学生自食其力、回报社会的机会。作为未来奋战在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会面临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困难,能否具备一颗随时准备迎难而上的决心,良好的再学习能力和对教育的责任心,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初衷。

其次,师德教育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风。受应试教育影响,师范教育也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忽略了很多优秀教育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特殊教育专业中仍然存在,甚至很多师范生并没有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打算,只是将大学学习作为步入社会的跳板,因而更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师德教育和自我培养。有技无德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了毕业生整体就业力下降。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使师范生认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育情况,组织师范生在校期间深入特殊教育院校任教或参加志愿者教育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之心和熟悉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再次,提升师德教育的渗透力。特殊教育专业所涉及的科目众多,包括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专业课,以保障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掌握多种教育技能,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高质量的教育。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未来教师,仅仅具备教学技能还远远多不够,还应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师德教育。如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引导师范生从特殊群体的心理与心理缺陷入手,通过深入交流、实地服务等教学环节,甚至引导师范生体验特殊群体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艰辛,以使师范生切实认识到师德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切实从教育对象的需求入手,不断升华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师范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避免师范生对特殊教育行业形成空泛的、形式主义的认识,从教学实务和教学有效性方面提高认识,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未来教师,提升师范生的就业力。

第四,重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会导致每个人对职业角色认知的不同。很多师范生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是一个并不理想的职业,甚至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使其在就业时不选择特殊教育行业。这些师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也是就业力不足的表现。

可见,提高这些师范生就业力的前提是加强师德教育,而师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引导师范生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客观认知,对特殊教育行业的正确认知,以及对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而要做到这几点,则需要将师德教育融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引导,深入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特殊群体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师范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师德教育,通过培养师德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力。

四、结语 师德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尤其面对特殊群体实施教育工作,师德是保障教师具备责任心、耐心和动力的源泉,是教师完成教育活动的牵引力,也是教师关心、关注弱势群体的表现。特殊教育学校将师德作为招聘教师的首要标准,是为了保障特殊群体儿童的基本权益。而师范院校在用人单位需求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也将师德作为特殊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旨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师德教育对衡量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晨.师德教育的新思路———促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J].亚太教育,2015(10):192-193. [2]李权超,于泱.特殊群体健康知识及健康素养调查[J].现代医院,2009,9(10):150-151. [3]霍仙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1):242-243. [4]宫贺,孟计,田红雨.培养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好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J].青年文学家,2014(8):214. 【篇三】 摘要:特殊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导致特殊教师教师专业化不高、教师待遇低、师资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特殊教育的良性发展。文章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即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
原因;
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口很大。教育部发布《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加38.5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84.4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565.5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8.8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7.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5.8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3.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万人。[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是较少的。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7所。黑龙江省只有一所高校绥化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全国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有四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之后,我国特殊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2009年之后全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残疾人比例呈上升趋势,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仍然是不足,缺口很大。“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有1706所特殊学校,在读学生64.9万人,残疾儿童66%是随班就读。大陆地区需要11万专职教师,但目前只有3.97万人”。[2]这些年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很有限的,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和各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需要兴建一大批特殊学校的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计划也会逐步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会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师,输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中,让这些特殊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以黑龙江省为例,就有一所师范类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了满足许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强力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也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黑龙江省的几所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也都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以上足以看出,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不是特别重视的。

二、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其中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特殊教育发展程度的关键。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很少有高材生会主动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学习,报考时一般为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去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招生状况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及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倡导特殊教育全民支持的背景上,建议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依此吸引更多的高材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特殊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加大职前和职后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特殊教育培训,这样会有助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现状概括为:首先,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且更偏重于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担当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主要是各地区的专科类院校,这样就造成高学历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紧缺,这些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又都进入到有关特殊教育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就导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从事了有关和特殊专业有关的行政工作;
其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较少,难以完全承担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任,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的期望和社会需求,师范类院校可以设置特殊教育理论课或特殊教育实践课为选修课,先通过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的途径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特殊教育领域。

(三)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身心压力、付出着越来越繁重的劳动。特殊教育的教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奖励。因此,国家一定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否则很多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放弃从事本行业,这样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要制定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殊教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尽可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和交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住房、公费医疗等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对特殊教育,教育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特殊教育,同时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学费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因该足够重视特殊教育,尽量帮助这些残疾的儿童,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国教育统计网,2015-09-16. [2]王雁,王志强,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篇四】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男孩和寄宿学校美术老师的故事,主人公伊桑学习成绩差,每次考试考零分,他因学习成绩差而多次受到罚站、罚跪的惩罚,校长责令其退学,同样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亲除了打耳光、谩骂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在新的寄宿学校与父母的分离让他更加闷闷不乐,所幸伊桑遇到了美术老师尼克,他走进伊桑的生活,与他的父母沟通,弄清了伊桑学习差的原因。伊桑存在严重的阅读障碍,同时发现伊桑身上的闪光点,他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术老师告诉伊桑: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小时候同样有阅读障碍,以此培养伊桑的自信心,利用伊桑对色彩和绘画的优势,以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伊桑各门功课成绩均得到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并在全校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伊桑脸上又露出灿烂的笑容。

伊桑存在读写障碍,是一位有着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者对他产生了非常不同的教育影响。每个学校总有个“伊桑”,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存在障碍,是让他转学到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继续“随班混读”,如何让“伊桑”这类有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必须推行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7年1月11日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让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级现场活动中产生良性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进步。重点强调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开展一种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强调多元价值,建立一种教育能普及所有的学生,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孩子不管是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都能快乐学习,不因为学生成绩差、自身残疾而遭受排斥,不像前期的伊桑一样受到惩罚,不得以转学。让特殊需要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如何推动融合教育 1.创造融合教育的环境条件。

融合教育更倾向于“儿童中心论”,即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及特点,设法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即学校适应学生。

首先要消除认知偏见,强调多元价值,创造开放多元的学校环境,为融合教育创造条件,如配备师资、资源教室、无障碍环境等。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平等、充分地参与所有学校活动,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从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例如当一个视力障碍学童进入普通班级,在教室环境、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改变,首先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教室环境,他们的书桌靠近黑板,教室的光线适当,清除容易磕碰的障碍物;
普通教师和资源室教师协同合作,为视障学生准备盲文教材、课文录音、作业录音和测试录音,为弱视儿童提供放大的印刷物或者辅助器械,在课堂中多使用实物或可触摸的模型便于他们理解。在教学中多使用口头语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完成测验,可以采用口头或录音测验。同时为视力障碍儿童增设日常生活技能、动作训练、方位训练等技能教学。

其次加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级教育中将特教、普教并轨督导,通过普教深化改革接受特教理念,高等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科研与一线发展需要相结合。让普校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送教上门、资源教师等从根本上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2.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个别化。

将融合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中,老师和学生尊重特殊学生,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比较正常、比较愉快,跟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地提高或者逐步提高。

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安置、课程开发管理、教育评估、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体现个别化和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力发展到最大值。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简称IEP)又译为“个别化教育方案”,是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订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一份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2]。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时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必须经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后方能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学生目前的成果表现、课堂测试、作业表现、父母老师和相关服务的个别测试评估结果;
学年学习目标可以分为多个短期目标,包括社会、行为等,目标必须是课测量;
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包括需要的辅助器材教具和服务,学校及有关专业任务为他们训练及发展对普通教育所做的修改和变动;
普通学生的活动,如不参加可以在计划中加以解释;
区域性的测试,如不适宜参加测试加以解释或何种测试可以代替;
日期和时间,必须陈述训练开始到结束日期,训练的频率和地点。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为他们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实行个别化教育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目前“走班制”或“一生一表”的教育模式即融合教育的不同尝试形式。

影片中尼克老师针对伊桑的阅读障碍,利用伊桑优势能力,通过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活动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弥补和发展伊桑阅读方面的弱势,让小男孩伊桑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同时发掘他在美术方面的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童真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伊桑的脸上。

3.坚持“医教结合”和“康教结合”。

对安置在普通学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和需求进行综合的、全程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开设康复课程和服务项目,同时可以接受特殊医疗团队服务。通过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个别化支持,无论学生个人能力如何,都让他融入学校,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最大化提升。

4.加强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

据报道某个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家长联名致信学校,为避免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要求学校拒收一名自闭症学生。这是家校合作不成功的典型例子,深刻说明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教育中接受教育、推广融合教育,需要所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鼎力支持。加强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社会的尊重和接纳才能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优势,一方面为更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给每一名学生带来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更深层次的变化树立了学校融合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多元参与,吸引包括教育界、社会名流、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学校融合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助力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和谐、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融合教育是一种关怀、接纳,它适用于所有儿童,如学业困难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让普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让融合教育观念对全校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教育,而且让教职员工的观念和教育态度发生变化,普通教师从融合教育中受益。推行融合教育,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消融,当普通教育真正告别应试教育,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时候;
当特殊教育真正告别“特殊”,与身边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
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教育就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自闭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每个特殊的孩子都像特别的星星,让我们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教育、康复,让每颗小星都能融合在学校、家庭、社会广袤的天空中,让其放出璀璨的光芒。

【篇五】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和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都对我国今后的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些要求都有待于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目前我县的特殊教育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有待于提高。一方面有些家长对政策了解不多;
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
还有的重症儿童因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艰难。目前,因全国各地都在普及特殊教育,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特教老师难招。

三是经费渠道单一。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特殊教育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而社会捐助微乎其微。

四是特殊家庭困难重重。残疾儿童的家庭多是经济很困难,也影响了残疾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

针对上述情况,我建议:
一、加大特殊教育政策的宣传。依托乡(镇)、村为主要平台,一是做好残疾儿童摸底登记工作,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都能及时有效得到有关服务和教育。二是做好宣传,把国家对残疾人的有关法规政策、优惠措施宣传到位。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项资金,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安排残疾儿童。教育部门应根据适龄残疾儿童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通过随班就读、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来接受教育。

三、加强特教教师建设。特教教师目前很难招,因此今后每年在招聘特教教师时要特事特办,设置的条件要相对灵活些,也可以像其他地区学习,到有特教专业毕业生的高校现场招聘。同时做好特教教师生活上的保障,把他们作为引进特殊人才对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下心来工作。

四、呼吁社会各类公益团体参与特殊教育。特教学生经济困难的家庭的救助,能否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建立救助体系,减轻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有关特殊教育的文章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文章五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有关特殊教育的文章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文章五篇]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