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0 06:07:35     阅读: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针对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学生的汉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为需要掌握汉语的运用和表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帕莫尔曾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仅学习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适度的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一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学习、掌握汉语,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时候所需要用到的文化。是汉语学习中必须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因素之一。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的定义比较广泛,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在特定区域的意识形态。而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是指学习、理解汉语,用汉语打交道时候需要用到的文化,是在语言学习中,除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因素以外的必须掌握的因素。
  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换言之,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是语言中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语言有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也在培养着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真正的掌握一门外语,就要了解其文化。所以,在对外汉语中引进文化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准确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内容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适当类别的文化引入也很关键。在文化的引入上大致分为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和中国民俗三部分。
  中国历史有着悠久文明,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引入历史的知识。首先,历史是塑造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适当的引入历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其中的历史故事、寓言不胜枚举,例如,"四面楚歌"、"貌若潘安"、"滥竽充数"等等词语,可以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讲解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这样在讲授历史的同时,也进行了对语言的训练。而中国地理相对比较有意思,学生在对中国进行更多了解的时候,就要去了解中国的地理,气候,以及个个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的探索中,加深了对地理的了解,也增进了语言的运用。中国的民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学生在探索中国文化的同时体验不同的风情,可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做到对汉语更好的习得。
  二、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语言和文化的融合,目的在于利用文化吸引学生对语言的探求和掌握。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也反应着文化。从"南辕北辙"等成语反应了中国的文化的人文地理等,也有"热死了"、"现在才10点"等语言习惯所反应的文化。那么,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学习语言的不同时期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跨文化交际中,都要经过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和适应期,语言的学习是有瓶颈的,在挫折期的时候容易停滞不前,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巧妙融合,度过瓶颈期。在蜜月期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应当以少部分文化引进大量的语言知识,使得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积累很多实用的语言基础知识,以便为以后语言的学习和水平的提高。然而在挫折期,经过枯草乏味的语言学习,产生了对学习的停滞,此时应注重结合学生所属国家的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不同重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通过文化的引入,不同文化的比较,一方面利用文化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例如,了解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因和目的,有些留学生喜欢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介绍中国菜,中国传统美食,进而引入如何在餐馆点菜等实际语言运用问题上面来;另一方面需要用文化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比较难的语言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度过挫折期。而在调整期和适应期,注重引导学生自身对语言和文化的喜好选择来调节、学习,在掌握语言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2、学习语言的不同水平阶段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学习语言都要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的阶段语言和文化融合也是不同的。在初级阶段,学生词汇量较少,对很多文化因素的理解不太明白,此时应多注意语言的积累。中级阶段可以利用初级阶段的词汇来用汉语学习汉语,为了更好的达到运用汉语交际的目的,应该酌情增加中华文化的学习,宏观上可以利用风景名胜或者经典故事来作为语言学习的教材,细节方面应注重处理语言习惯的问题。比如,汉语"我们学到第16课了。"有的非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完第16课,还没有学习第17课。而汉语则认为,是正在学习第16课的内容,这就是汉语和文化融合的时候我们容易忽视但也非常重要的细节问题。对于高级水平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的运用汉语,此时更需要文化作为支撑,不可以像初学者那样,生搬硬套某个句型来应用交流,而是顺从汉语的语言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比如,"热死了"、"累死了"等词语,都用了一个程度词"死",但热和累的程度并没有达到"死"的程度,所以这是从汉语的思维模式出发,运用夸张的语气表达对事物的描述,从而进行交际。类似这样还有在表示听或者看一样事物的时候常常说"我都看过八百遍了。"
  可见,语言和文化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都有不同的侧重和融合,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更好的理解文化,更好的运用语言。
  三、汉语中的文化意蕴
  1、汉语语音中的文化意蕴
  由于汉语语音的民族特性,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发音方法时,会有诸多不适应,对汉语语音、声调的学习尤感吃力。如果教师强行灌输会使一些学生厌学或干脆放弃这方面的学习。只有使留学生真正认识到汉语语音的文化价值、文化意义,才能使其知难而进。儿化音是一个典型,"小孩儿"表达了对年龄小的孩子的喜爱,"我们班儿"则流露出了对自己班级的喜欢和自我拥有的感情。诗句、熟语等固定短语都遵循了抑扬顿挫和朗朗上口的特性,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外,汉语是少数拥有声调的语言,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h€#秓"这个读音,三声的时候表示美好的事物,四声的时候则是有浩瀚或者消耗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