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变迁与再造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7 06:22:15     阅读:


  鄂伦春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稀少的民族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鄂伦春族民间歌曲——“赞达仁”。“‘赞达仁’鄂伦春语中含有山歌、小调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它可泛指歌舞以外的一切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词“赞达仁”,另一类是无词“赞达仁”。这两种形式是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习惯和萨满信仰中发展而来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鄂伦春人的生活当中,成为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今,鄂伦春族文化的变化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原生态的乡土音乐文化是怎样适应社会的?鄂伦春族民间歌曲的延续力和外界的冲击力使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问题和思考本文将通过鄂伦春族音乐文化来诠释这一音乐事项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剖析其文化的变迁与再造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一、乡土生活中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延续
  民俗学家认为“传承性是指民俗在约定俗成之后,即人相袭,代相传,今俗袭古,古俗沿今,具有承袭性和相对稳定性。它往往反映着对历史上某种经济形式及其残余的依存性。”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赞达仁”为例,赞达仁最初是劳动人民在生活闲暇、狩猎归来、上山采集、生产劳动中自娱自乐时唱的歌,是与鄂伦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习俗和信仰习俗中发展而来的,它已经融入鄂伦春人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鄂伦春族“赞达仁”其价值取向对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起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价值取向起到了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如今鄂伦春族“赞达仁”音乐文化传承呈现出以下特点:
  “历史的经验千百次的证明了: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特性兼并包容,是有利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的;闭关自守、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追求本民族文化的所谓的纯洁性的任何幻想,都只能是一抱残守缺、甘于落后的表现。”鄂伦春人传统的家庭式教育使得儿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及其亲属用多元手段——生产生活、舞台演出、学校教育、传承人讲习班——教子女唱“赞达仁”,然后再从子女接受知识的反馈情况再决定下面要教的内容。这种多元形式的教育,不仅使子女从许多歌词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感和对本民族民歌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打下了作为鄂伦春人必须学自己音乐文化的烙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和技艺基础。这种起着先导作用的家族传承模式保证了“赞达仁”的延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鄂伦春人在传授传统鄂伦春族“赞达仁”的时候也会吸收和利用现代的科技、教育所带来的文明。鄂伦春各个聚居区涌现出一些音乐世家,这是传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最好的体现。关氏家族就是生活在大兴安岭白银纳地区的典型代表。
  2006年,关金芳等人在呼玛县政府的扶持下成立“白银纳乡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团”,艺术团成立8年以来一直本着弘扬鄂伦春族民族艺术文化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讲解并传授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艺术形式。虽然人员流动性很大,资金困难,服装道具基本都是自己动手制作,但是为了宣传鄂伦春文化艺术团的成员们都在积极努力付出。多元一体格局的有机整合方式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都会直接影响赞达仁的传承,在地方政府多方面支持下,拓宽文化持有者与多元一体格局结合的形式,例如:文化部门举办中国各民族民歌比赛、讲座等结合形式,使得鄂伦春族音乐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延续。
  鄂伦春族“赞达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制度文化环境的变迁、精神文化环境的变迁呈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新局面,新时期正以特有的方式传承着。歌者可以说是鄂伦春文化的传播者,民族聚居区经常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民间歌者都会在这些场合唱本民族的歌曲,如2008年12月在漠河举办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展演活动;2009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举办的第十八届“古伦木沓”节;2012年8月6日黑龙江省首届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等。在这些活动中,歌者在传播鄂伦春族音乐文化上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随着网络和电视公众媒体的出现,人们进入了“Internet”时代,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鄂伦春人传播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载体。以下是网络上关于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的视频,由于网络内容资源丰富,只举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雷佳演唱《出色的歌手》、鄂伦春自治旗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美丽的鄂伦春》、中国民族歌舞——鄂伦春族、白娟演唱《祝福》、白娟演唱《祝福》。另外,各地方电视台也会做一些关于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宣传片,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音乐以及对外宣传片等。每年的哈尔滨国际贸易洽谈会都会有黑河地区鄂伦春民间艺人表演传统音乐和民歌,起到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二、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鄂伦春族在进入复杂社会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使得“赞达仁”这种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近些年来,鄂伦春族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地方经济,其中也包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建,在一些老艺人的带领下,建立了鄂伦春族风情园、民间艺术团,每年还在各地举办古伦木沓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展示鄂伦春族“赞达仁”的平台。新时期鄂伦春族“赞达仁”的概念发生了变迁:首先,“赞达仁”是在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还在继续,但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其次,形成了具有“鄂伦春族风”的调式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旋律高亢、节奏鲜明,内蒙古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与鄂伦春人生活的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再次,近年来创作的符合鄂伦春族整体风格的“赞达仁”曲调基本离不开传统固定调,但加入了新的元素,主要表现在新的作曲技法的使用和歌词的与时俱进;最后,演唱上还保留着用母语演唱,出现了汉语与鄂伦春语对照演唱,由单一的独唱形式发展到多人演唱,多声部演唱,演唱地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自娱自乐形式转移到了各种大型活动、民族节日和演出中。如今的鄂伦春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是多元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迁与再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变迁与再造.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