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内容

张謇教育思想述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0:52     阅读:


  摘要: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关键词:张謇;教育思想;教育救国;师范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30-05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张雪蓉,教育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张謇幼年聪慧好学,1885年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甲午战争后,强烈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信念促使他积极投身于实业和教育创办,至1926年逝世止,从事教育活动凡30余年。在这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张謇在江苏,特别是南通地方办理的各项教育事业,从小学、中学,到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再到高等学校,范围之广、门类之多,几乎涉及教育的各个层次,社会的各个部门,深刻影响了江苏教育的规模和体系,成为清末民初中国地方办学最杰出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论
  张謇对教育的功能、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1894年甲午战败,“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1]强烈的民族危亡意识,使张謇较早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在他看来,国势衰弱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病不在怯弱,而在散暗,盖散力不聚而弱见,暗则识不足而怯见,识不见由于教育未广”[2]。教育不发达,人民没有知识,这是造成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强,国家强,“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3],从而明确提出“非教育不足以国存”的教育救国思想。此后,张謇在各种场合一再强调“教育救国”的办学宗旨。
  1902年,张謇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张謇阐述他的教育救国的思路,他认为“欲雪耻而不讲求学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就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而不求师则无导”[4],主张通过办理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实现普及教育,达到国家的复兴。而作为一个实业家,张謇一生从事实业活动,他对实业人才培养对救国的意义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盛,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办教育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5]。“泰西诸大国之用人,皆取之专门学校”[6],所以“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而秉政者既闇蔽不足与谋,拥资者又乖隔不能与合”[7]。主张发展实业教育,“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欲图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8]。
  教育救国不仅是他事业的出发点,也是他终身的信念,他反复疾呼:“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过之强,基于教育”[9]。1925年,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活动是“忧国者以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10],把全部的心血投入于教育事业。
  二、师范教育论
  张謇是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他较早意识到发展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实践其师范教育先行的主张。他的师范教育论的基本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须首建师范”,别立师范系统
  张謇充分认识到师资在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901年至1902年,他多次上书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指出“一艺之末,学必有师”[11],强调设立师范学校对于普及教育、增强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他主张办学从根本做起,“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小学惟在得师,则师范尚焉”,“普及有本,本在师范”,“师范为教育之母”[12]。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謇制定了“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的先办师范、小学,再办专门学校、大学的发展教育的思路。
  从师范先行的思想出发,他于1901年上《变法平议》,建议参考日本制度,“别立师范学堂”,办理师范教育。主张各府、州、县先立小学堂于城,小学堂中先特立寻常师范一班,选各府州县学诸生,年20至40,束修自爱,文理通畅者,四五十至七八十人,视学大小为人数多寡,延师范师教之;第三年立高等师范学堂;第四年,各省城专门高等学堂;第五年京师大学堂可立矣。并主张设立女子师范学堂。[13]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02年他在南通创办了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2.“维教不可无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张謇认为“无良师则无知识”,“师不能教则学校败”,“欲教育普及而不求师则无果”,办教育首先要有好的教师。优质的教员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他坚持延聘高质量之人才担任教员,为此不惜高薪礼聘名师到南通任教。而对于选聘的标准,他更是主张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只要是人才,不分地域,“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行”[14]。在张謇创办的各类学校里,不乏著名的国学大师、海外留学生和外国教习。由于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张謇所创办的学校成绩斐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深得社会的赞赏。

《张謇教育思想述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张謇教育思想述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