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介绍人意见 > 内容

试论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关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0:06     阅读:


  摘 要:中文学科与地方文化研究有机统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文学科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整理、开发与保护;(2)中文学科有益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科内涵和竞争力;(4)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繁荣中文学科。
  关键词:中文学科;地方文化;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各高校均将学科建设置于首要位置,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或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突出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据我们统计,凡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大都将中文学科列入了建设内容。如何深化中文学科建设,怎样发挥中文学科的优势,中文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何在等问题,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话题。在此,我们不揣浅陋,试图探讨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按照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资源,主要指保护相对完好的不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且广泛突出和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革命先辈留在某地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前辈遗留下来的遗物、歌谣、故事等。
  (1)地方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著名文史学家薛正昌先生认为,地域意义上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使人们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共享历史资源。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遗产的凝聚力来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凝聚力来保障。第三,传承历史文明,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品位,关注民众意志品德的养成,需要我们研究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和审美意识的提升,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提炼出最精华的文化遗产。”[1]因此,地方文化研究包括应当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以陕西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渭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故事,是“三贤故里”、“司马故里”,大量的文学作品产生于此地。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革命先辈刘志丹、习仲勋等在此创下了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渭南市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加引人关注,“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9126项,整理重点项目623项,涵盖了民间文学等10大门类。中央、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84项列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这块土地上延续下来的民族生命的脉搏,是不可再生和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3]
  然而地方文化建设尚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生态关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关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们的视野之中。”[4]因此,地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学者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结合自己专业所长,组织学术研究队伍,深入调查研究当地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当地文化、经济繁荣。
  (2)地方文化研究的特点
  纵观地方文化研究史,发现它主要呈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科研工作者与地方文化工作者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地方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互不沟通联系,各自独立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如此造成大量重复性劳动,且研究成效甚微。地方文化工作者展开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时,因经费所限及其自身学术素养不足的原因,致使部分研究起点低,成果相对较少。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研究当地文化,往往因经费不足,调查对象不配合或调查不全面等,致使研究面相对较窄,多数科研工作者因为难出成果而搁浅。也有部分研究者轻视调查研究或畏惧调查的艰辛,置身于书斋,利用二手材料等研究,得出许多不可靠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5]。以上原因致使当地文化研究裹足不前。
  第二,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地方文化部门携手,共同研究。为加快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国家依托高校,设立了许多国家级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地方文化研究的政策,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化研究,挖掘在地方有较大影响资源,使分布在全省的中文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也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状况,教师的研究成果也具有了地方特色。
  例如,以陕西省高校为例,依托西北大学建设的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围绕秦汉文学与文化、唐宋文学与文化、陕西文学的传承及发展等三个子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该基地力图建设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汉唐文学与当代陕西文学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将唐代文学、现当代陕西文学与文艺学建成国内知名学科,全面提升中文学科研究水平。
  陕西师范大学以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龙头,整合文学院学术力量,申报了“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立项支持。主要围绕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演变、长安与西北文化、长安文化经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三个方向研究。其中,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演变包括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精神、汉唐文学研究、汉唐文学的域外传播和古今文学演变四个分方向研究;长安与西北文化包括西北重点方言研究、秦腔与西北戏曲研究、西北民俗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三个分方向;长安文化经典文献整理与研究包括“十三经”的整理与研究、与长安文学文献有关的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两个分方向。[6]该项目将对长安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长安文化影响中国文学的诸多问题有开拓性的认识。

《试论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试论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关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