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志愿书 > 内容

高职生道德内化的缺陷及对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0 06:18:16     阅读:


  [摘 要]道德内化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是达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调查表明,目前高职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规范能较好地内化为高职生的道德观点和信念,但高职生在道德内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高职生道德内化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要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强化高职生的责任意识,寻求道德内化的支持。
  [关键词]道德内化 缺陷 对策 主体性
  
  培养高职生高尚的道德品德,是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在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体会到,怎样使教育的内容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自主的行动,这需要寻求道德内化的支持。所谓道德内化,是指通过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使人们产生身心的某种影响和需要,使人们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1]。道德内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个体道德就是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道德内化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是达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2]。为了寻找高职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对我校高职生的道德内化的状况作了调研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一、高职生道德内化的缺陷
  
  调查表明,当前高职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体现了高职生应有的道德风貌,社会道德规范能较好地内化为高职生的道德观点和信念。表现为:高职生能够拥护党的改革开放、反对腐败等事关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集体主义原则表示认同,他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抱有希望,对英雄人物也极为崇敬。在学校对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也表现出极高热情。高职生道德内化处于理解认知的高级阶段,品德自我修养能力强;道德内化的方式多样化,理性判断居主导地位;道德内化过程具有主动性与受动性统一而主动性居于主导的特点;高职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强,自我判断、自我表现愿望强。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高职生在道德内化方面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道德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反差太大,导致高职生道德知识、规范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85%的学生认为目前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存在反差,只有15%的学生认为道德教育内容切合实际或与日常生活基本相符。这反映道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课堂上只讲授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不重视小处之人德,所授内容大而空,没有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当学生进入社会或所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里的社会规范发生碰撞,使原来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苍白无力。在道德教育时,不敢直面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学生对社会中道德生活不清晰,不明白,“看镜中花,捞水中月”。总之,他们面对现实生活有太多的困惑与迷茫。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规范”,导致高职生道德认同感缺乏。72%的学生不认同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只有28%的学生认同或基本认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对不认同的原因的回答中,近90%的学生认为道德教育过于政治化或口号化。现实中,高职道德教育仍以规范为主,导致学生反感,效果不佳。道德教育的纲目大多是集体主义原则,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要求和“三德”内容,偏重于概念、观点、原理性东西,内容显得教条,使学生虽有道德认知,缺乏对原则概念的认同感,亲切感,无法将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行为。
  (三)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精神的体验和内省。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德育的主渠道。高职道德修养课普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只注重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而不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德育课只是一门课程,考试及格就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规范是以一般智力型知识的方式传播的。
  (四)对自身道德修养期望过高,而实际道德水平难以与之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和行动的脱节。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生的总体道德水平一般,知行存在脱节。 对自身所处群体的道德状况的评价,76.5%的高职生认为现今高职生道德修养的总体水平一般,10%的高职生认为学生的道德水平很差,仅有13.5%的高职生认为道德水平很高,大部分高职生对自身所处的群体的总体道德水平感到不满意,32.5%的同学承认在确认某种道德规范是合理的前提下,仍有可能不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他们在应然和实然判断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认识和行动脱节。
  (五) 道德认识和信念来源的多样性,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62%的同学选择“家庭教育”作为影响和作用道德观的最主要因素,14%的同学选择了“社会或媒体宣传”,仅有24%的同学选择了“学校德育课”。这说明,课外的道德熏陶和感染是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来源,而学校德育课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生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高职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人的领域,是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领域,也是一个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为基石的领域。一个高度自主、自由的行为虽然并不一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但无主体理性,无自由意识的行为无论多么符合道德的规范,却定然不具道德的意义[3]。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道德内化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自主自立、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在高职生道德教育中,要有效地促进其道德素质的提高,应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当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崇尚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如教育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这就会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命令式、强制压服式、单向注入式,使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自主、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客体,使其很难积极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关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促进高职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确立
  高职生的道德信念,是高职生在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某种道德要求和道德理论真诚的信服,并由此形成对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深刻融合和统一,是构成高职生道德人格的核心。道德信念能左右高职生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高职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高职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而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确立,又要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经常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的过程。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高职生接受道德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作为教师必须关注高职生道德教育内容。除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外,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寒暑假社会调查、专业课教学等形式,帮助、引导学生选择、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道德意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在道德教育与培养的内容上,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就业、成才、理想、奋斗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联系社会实际,选择社会热点难点重点事件和人物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进行挖掘,引导高职生逐步确立良好的道德人格。

《高职生道德内化的缺陷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职生道德内化的缺陷及对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