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语文学案 > 内容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差异性实证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2:01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adx/cadx201602/cadx20160221-6-l.jpg
  摘要:为了促进出教育均等化,从教育投入、产能和绩效3个方面构建了教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国31个省域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及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认为,中国各个省域的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教育均等化水平差异化明显,影响各地区教育均等化水平的因素有所不同;提出了促进中国公共教育均等化建议:建立健公共教育服务国家标准体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关注人均教育资源的无差异化、注重优质教师资源均等化。
  关键词: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教学服务水平;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1340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应重点抓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就业服务、就医环境、社会服务保障、文化生活需求等社会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教育服务仍有在供给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中国31个省份公共教育资源情况的指标体系的建构,采用实证研究分析这些省份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水平及差异化情况,为促进教育均等化的实施提供一些的建议。
  一、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概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公共教育均等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能均等的享受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育环境等)。公共教育均等化包含受教育机会均等和受教育结果均等两个层面的含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因此,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含义包括3个层面:投入均等化,即人均教育财政支出水平无差异化;产能均等化,即人均享有的教育软硬件资源无差异化;绩效均等化,即公共教育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无差异化。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将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结构、层次组合,构成整个指标体系,它能够把对象各个方面的情况综合反映出来[1]。选取个体指标一般遵循简单性、独立性、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构建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还应该考虑到总量、平均量的衡量;数量的均等化和质量均等化衡量和投入、产能、绩效均等化衡量。这样才能全面、立体、准确地衡量各地区的教育均等化水平、差异化表现和均等性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一)指标体系架构
  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我们将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分为3层。第一层:目标层,即中国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状况;第二层:准则层,即衡量中国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状况的3个方面——投入、产能、绩效均等化;第三层:指标层,即选取能够反映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相关具体衡量指标。本文设置了从X1至X11的11个变量,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公共教育
  服务均等化投入类产能类绩效类X1生均基础教育支出(千元/人)X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m2/人)X3生均体育活动场所面积(m2/人)X4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万元/人)X5生均图书藏量(册/人)X6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人/台)X7生班比(人/班)X8生师比(人/位)X9一级以上职称教师比(%)X10适龄儿童入学率(%)X11初中升高中率(%)表1中,投入类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水平,本文选取的生均基础教育支出X1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占的教育总支出。产能类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人均享有的教育软硬件资源。生均校舍建筑面积X2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占的校舍建筑总面积;生均体育活动场所面积X3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占的体育活动场所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X4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拥有的学校固定资产;生均图书藏量X5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拥有的图书藏量;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X6为平均每个在校学生所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生班比X7为平均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生师比X8为在校学生总人数与在校专任教师总人数之比;一级以上职称教师比X9为拥有一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例。绩效类指标可以反映出公共教育服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本文选取的指标中,适龄儿童入学率X10为适龄儿童在校人数与适龄儿童人口总数的比例;初中升高中率X11为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就读学生人数与当年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基础教育均等化进行因子分析[2]和聚类分析。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收集全部属于截面数据,以下是具体分析。
  1.分析方法简介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降维、使数据简化的技术,是通过显在变量测评潜在变量,把抽象因子用具体指标测评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3]。描述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指标很多,过多的指标容易导致分析过程复杂化。我们可以从这些关系错综复杂的指标中提取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解释和正确评价。
  聚类分析法是建立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根据其诸多特征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自动分类,体现其性质上的亲疏程度,使分类结果多重体现。类内部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个体特征在不同类间的差异较大[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差异性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差异性实证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