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物理学案 > 内容

《项链》教案设计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18:03:51     阅读:

《项链》文本解读 《项链》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单元共收入四篇小说:《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本单元的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了解小说的结构,要注意抓住线索,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感受小说之美。

《项链》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玛蒂尔德的美丽少妇向好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舞会结束后发现项链丢失,她和丈夫买了条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赔给好友,为此他们背负了十年的巨债。十年后,当她还清债务时才得知那条项链是假的。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为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玛蒂尔德从丧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一个过程。玛蒂尔德原本贪慕虚荣、醉心奢华,项链丢了之后她变得踏实肯干、勤劳俭朴,当然,她身上还有其他的闪光点,比如她诚实、淳朴、善良。很多学生初读课文可能就将玛蒂尔德定性为贪慕虚荣的女性,而忽视了玛蒂尔德身上其他的闪光点。于是我从多个角度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设定全面认识小说的主人公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项链》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玛蒂尔德虚荣、诚实、善良等性格特征。

3.通过想象练习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 (一)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谁吗?(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还记得我们学过他们的哪些作品吗?(契诃夫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他的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人物刻画生动。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物形象 1.请一个学生简要复述课文,教师归纳: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 明确:这是一篇围绕项链而展开的小说,其实这条线索也是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真是一波三折啊! 借项链 2.玛蒂尔德借项链是为了参加舞会。参加舞会一定要借项链吗?如她丈夫说的戴几朵鲜花不行吗? 答:玛蒂尔德认为“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处处带着穷酸气”,“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看没有了”。

4.从这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爱美,虚荣。她没有珠宝却要和别人攀比,她认为美要依靠华丽的衣服、名贵的首饰。她把外在的形式当作了内在的本质。

要求:从课文当中找出描写玛蒂尔德虚荣的依据。

5.课文前几段出现了一个频率很高的词,是哪个词? 答:“梦想”,出现了七次。

追问:你们怎么看待她的梦想? 答:玛蒂尔德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有幸福欲求和荣耀欲求,这是很正常的。可是她追求的只是虚幻的荣耀,脱离了现实,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

追问:哪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下玛蒂尔德的梦想? 答: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的生活。

明确:玛蒂尔德有着狂热的梦想,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她没有首饰来装扮自己,只得向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去参加舞会。

丢项链 6.在舞会上玛蒂尔德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所有的男宾都望着她出神。当她的兴奋到达顶峰的时候,丢项链使她跌入了谷底。丢项链是玛蒂尔德一生的转折点,玛蒂尔德怎么会丢项链呢? 答:因为玛蒂尔德在舞场上的陶醉,离开舞场的仓促、匆忙,都是基于严重的虚荣心理。迷乱是因为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而陶醉了,忘乎所以了。仓促是因为路瓦栽给玛蒂尔德披了一件外套,她觉得这衣服和她身上穿的不相称,怕被人看到。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变化 赔项链 7.项链丢了,玛蒂尔德为了赔项链花了三万六千法郎。大家想想,当玛蒂尔德向路瓦栽要四百法郎的时候,路瓦栽是脸色发白。这三万六千法郎对玛蒂尔德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除了赔项链,玛蒂尔德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答:买条假的赔,或者逃跑。

明确:可是玛蒂尔德却“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你对此时的玛蒂尔德有什么看法? 答:诚实,有责任心,勇于承担。

8.有人说这是一篇关于“变化”的小说。为了赔项链,玛蒂尔德确实有太多的变化。她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辞退了女仆,迁移住所,租赁小阁楼。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生活:小康之家——贫穷艰难。

9.这么艰苦的生活让玛蒂尔德的外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家找找,有哪些变化? 答:她变成了穷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为了还债,十年之间玛蒂尔德的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貌:漂亮迷人——衰老粗壮。

10.除了生活、外貌,玛蒂尔德还有什么其他的变化? 答:她变得勤俭、吃苦耐劳。性情:寄托幻想——踏实肯干、吃苦耐劳。

十年之间,玛蒂尔德确实有太多的变化! 假项链 11.十年后,在公园里,当她遇到佛来思节夫人,玛蒂尔德是感慨万千啊!我们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分别充当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还有一位同学念旁白,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分角色朗读) 12.“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她现在是不是经常出去逛公园? 答:是,从“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而不是舒散一个月、一年的疲劳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经常出去。

追问:十年以前她经常出去散散心吗? 答:没有,她丈夫说:“你从来不出门。”当时的玛蒂尔德没有华丽的衣服和名贵的首饰,觉得寒酸就不喜欢出去。而现在的玛蒂尔德已经对衣着首饰不太在意了。

追问:她以前会和佛来思节夫人经常来往吗? 答:没,她以前到佛来思节夫人那就难过,因为她的生活比不上佛来思节夫人,虚荣心在作祟。可她现在变了。

13.教师范读:“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以抱怨的口气读)同学们,我这样读好吗? 答:不好,这是玛蒂尔德在感慨十年的艰辛,是在对好朋友谈心,不是在抱怨。而且她之前亲切地叫佛来思节夫人“你好,珍妮。”(学生读) 追问:你读了“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答:看出玛蒂尔德的天真单纯。

品读:佛来思节夫人说了两次“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朗读时语气一样吗? 答:不一样。前者是吃惊玛蒂尔德的变化,后者是同情、震惊项链居然让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代价。(学生读,教师范读) 四、想象训练,创造人物形象 14. 玛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可到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十载年华竟是为了一条假项链!真是一条假项链,十载辛酸泪!大家想想: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想?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由讨论一分钟再发言) 总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可以展开自由想象,但必须立足在马蒂尔德的性格之上。

15.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答:玛蒂尔德从原来的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到之后的坚韧、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当然,她还有其他的闪光点:诚实、善良、质朴。玛蒂尔德最后在身上散发的内在美比以前的外在美更迷人。

总结:人的性格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到底是哪一个侧面起决定作用,还要看她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明确,外界的力量对他也有影响。

16. “项链”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这篇小说的题目,还揭示了小说的内容是以项链为线索而展开的,同时,它还是一条无形的精神枷锁。玛蒂尔德丢了项链,也丢了她的虚荣。项链是假的,那种奢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也是假的。戴“项链”的人何止玛蒂尔德一个?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大家想想有哪些戴“项链”的人? 教师举例:范进戴的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项链”。祥林嫂戴的是封建礼教的“项链”。葛朗台戴的是金钱的“项链”。

五、综合评价,结束全篇课文 结束语:亚里士多德为戴“项链”的人做了一个总结:“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他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的欲望。”有时候,欲望可以让人努力拼搏,奋勇前进。可这欲望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旦超过了这个度,欲望就会使人成为“悲剧的主人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项链 莫泊桑 丧失自我——找回自我 教学后记:
本节课力求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本节课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为线索而展开,“导入新课,明确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引出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变化;
想象训练,创造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闪光点有以下四个点:
切入点:将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作为切入点,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本节课的任务是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先明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看课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玛蒂尔德的认识。

聚焦点:本课的聚焦点是玛蒂尔德的性格分析,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找出玛蒂尔德的变化,叫学生到黑板前写出对玛蒂尔德的认识。指导学生认识玛蒂尔德性格的闪光点:诚实、善良、淳朴、有责任心等。可以说,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兴奋点:设计“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想,又会发生什么故事”的自由训练,给学生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指导学生在全面认识玛蒂尔德的情况之下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学生心目中的玛蒂尔德,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由教师解释“项链”的含义,在讨论“戴项链的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拓展点,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收缩点:以莎士比亚的名言做结尾,回归文本,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欲望有时可以让人努力拼搏,奋勇前进。可这欲望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旦超过了这个度,欲望就会使人成为“悲剧的主人公”。

这四个点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让学生到黑板前写他们心中的玛蒂尔德,既是考察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尊重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多元认识。这写与学的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还未进入状况,我应该适时地指导朗读,或者学生朗读完了换人再次朗读。在指导佛来思节夫人的两句“我可怜的玛蒂尔德”的时候,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我示范朗读,本该叫学生再次朗读的,可由于没学生主动举手,我就跳过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进一步指导朗读,再请学生来读出感觉的。

再教设计:
1.重视朗读。让学生寻找玛蒂尔德的生活、外貌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读出原句,再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在之后的分角色朗读中可以尝试多叫几位学生读。制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

2.在讨论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当然,还可以加个想象训练的问题:如果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加个问题:“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是福还是祸?”让学生从这个问题中讨论玛蒂尔德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各抒己见。

3.在对“戴项链的人”的讨论中,我可以多给学生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当学生举出例子时我再提问学生戴的是什么“项链”,让学生拓展,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可以让学生自选片段进行扮演,利用角色扮演法调动气氛。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地理解和掌握,当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让其他学生品评。

叶澜教授说:“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有很多方面,我觉得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学生要的是什么,想学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将课堂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创造生动活泼、民主自学的课堂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项链》教案设计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项链》教案设计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