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青云彝族打歌的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6:27     阅读:


  摘要:彝族打歌是彝族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间歌舞,世代相传。它的音乐流畅动人、舞蹈热情活泼、歌词内涵丰富,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是彝族重大的日子,火把节、春节、丧葬等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艺术活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彝族打歌源远流长,相传在部落时期就有打歌。《唐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蛮书·蛮夷风俗》等汉文史籍中都有关于打歌的历史记载。
  关键词:彝族打歌;歌体;困境;影响;特点
  一.彝族打歌的起源
  传说在古代部落时期,彝族人与其他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彝族人节节败退,被围困于山头,眼看夕阳西下,彝族人急中生智,在山垭口烧起篝火,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齐声高喊。山下包围的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喊声震地,不觉大惊,误以为彝族人的援兵赶到,慌忙退兵。為了纪念战斗的胜利,从此彝族便兴时起了围着篝火打歌。汉唐之际在巍山彝族先民中流行,在喜庆场合,如收获、猎归、盖房、婚嫁、庙会、节庆日及丧葬时举行,舞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相杂,和着领舞者的芦笙、竹笛、三弦节奏,围圈且歌且舞,进入打歌高潮时,笙声嘹亮,笛声清脆,舞步咚咚作响,群情激昂,异常狂热。有一首古老的三句式“打歌调”形象地描绘了打歌场景:月亮出,大火着,围着火,来跳脚;尘土飞,帽子脱;大家唱,多快活;手拉手,使劲跺;月亮落,管不着。时至今日广大彝族村寨大兴打歌之风。每当朝山庙会,男女老少不约而同而又约定俗成地来到灵山庙会上尽情打歌。近年来在新的历史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熏陶下,巍山彝族打歌越打越好,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巍山先后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彝族打歌之乡”,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彝族打歌的分类
  彝族打歌又名“踏歌”,在当地彝语中称为“啊克”。“彝族打歌”是巍山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普及面最宽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民间传统歌舞形式,是彝族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积淀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了彝族优秀传统艺术精华,承载着彝族社会生活的传统记忆,是集彝族的宗教信仰、传统民俗、审美趣味、技巧才华、民族精神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巍山彝族打歌因地区不同,以及在打歌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等不同,而有不同的“流派”。按地区性和各自特定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典型:马鞍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青华弦子歌。马鞍山打歌中青云彝族打歌最具特色。
  青云彝族打歌从活动类型来分,主要分为庙会打歌、祭祀打歌、喜事忧事打歌几种。
  庙会打歌:巍山庙会习俗久远,彝族也沿袭了本源为汉俗的赶庙会,将彝族打歌与庙会得到了充分融合。马鞍山茶山寺歌会(农历正月初八),远近前来赶庙会的彝族群众,聚会山上狂欢歌舞,往往有自发组织的数场打歌,芦笙数十,笛声一片,数千人对调,人声调子满山遍野。还有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青云村委会内各彝族村寨轮流做东道主开展庙会打歌活动。
  喜事忧事打歌:彝族嫁娶、建房、生小孩、老人庆生等家庭喜事,都要举行打歌庆祝,喜事打歌曲调喜庆热闹;彝族丧葬时,以打歌表示祭奠(受祭者必须是年过花甲的高龄逝者,年幼去世的人没有资格享受此待遇),丧葬打歌有严格的规矩。彝族人认为,忧事打歌是一节较高的礼节,是生者为亡者送行,通过打歌,使亡者一路带着祝福乘鹤西归。
  三.青云村彝族打歌的特点
  青云村委会隶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马鞍山乡,地处乡政府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2公里,距巍山县城76公里。东邻三鹤村委会,南邻河南村委会,西邻漾濞县鸡街乡,北邻红旗村委会。辖笔架山、毕梧、褚家、大村上、大村下、大村中、江边、龙汪庙、路马凹、上闭家、下闭家、上村上、上村下、上密芝、蛇村、田心、下密芝、新村等18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44.18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玉米、烤烟、泡核桃和养殖黑山羊为主。青云村内有汉、彝、白等民族,人口3178人(截止2016年12月),彝族人口占90%以上,除江边、龙汪庙两个村外是彝族聚居的村寨。青云村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国家级、省级、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各1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青云彝族打歌曾东渡日本、韩国作文化交流,多次代表省、州、县到北京、四川、广州等省区参加表演并多次获奖。
  青云打歌热烈、粗犷、奔放,起步紧,步法快,情绪欢快炽热,催人振奋,歌场中刀棍翻滚,有很强的战斗力。节奏明快多变,步法多样,如十六步平摆,三步一踮,对穿,半翻半转,全转,三翻三转等。十六步平摆轻盈娇美,恰似鸳鸯戏水;三翻三转的快速旋转使人眼花暸乱,应接不暇。
  青云彝族打歌先在舞场中央烧上一堆大火,以火为圆心,舞者面向圈内,自然围成一圈或数圈。圈内一人吹芦笙,称为“歌头”(均为男性),有一人吹笛子,有一至二人舞刀。打歌的起式,彝族称“阿户勿”,歌头和老者端着酒碗,在芦笙师祭芦笙后,开始起跳。起式跳3种曲调动作,边跳边喊:“呜……喂!”有呼有应,每个曲调“打”3次,既像训练,又似“誓师”。起式毕后,男女老少共同参与打歌。由芦笙或笛子伴奏领舞,舞者逐渐形成圆圈,步步紧跟节奏,以逆时针方向环行舞动,边唱边跳。外围舞者的队形,多为男半圈女半圈,重复组成。打歌过程中,穿插有领歌者、呼应者,男女对唱等形式。一场热闹的打歌,舞不停、歌不止,气氛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打歌的人群欢喜若狂,如醉如痴。打歌舞步是打歌最重要的节奏和唱打歌调最关键的节拍,打歌的舞步是非常严格的。必须严格掌握“十六拍步法”,只要不乱了“十六拍步法”,不管怎么跳,整个打歌场都会狂而不乱、井然有序。
  四.彝族打歌的歌体
  打歌时吟唱的歌叫“打歌调”,是依照芦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的节春,有规律地演唱的彝族调子。“打歌调”是曲调和歌词的统称,是普遍流传于彝族地区的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歌体。打歌调有喜事打歌调、节日打歌调、忧事打歌调、善事庙会打歌调、平常打歌调等多种。彝族打歌调内涵丰富,有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套路,有的则触景生情,可依特定的韵调即兴编唱词,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或长或短的“打歌调”,有四句式、六句式、八句式、十二句式,其中又有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等多种形式。唱调或是男女对唱,或是一领众合。对唱以问答形式进行,内容多涉及轻松的日常生活和恋爱、婚姻,对唱者需要机灵应对;领唱则为一人领唱,其他人用“阿苏则”等衬词来合声,衬词并无实际意义,却有衬托和承下启下的作用,增加了唱调的气势和美感。在彝族打歌活动中,显示动力的就是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的打歌调,借助优美的音乐旋律,舞者整个身心都能尽情于歌舞中。

《青云彝族打歌的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青云彝族打歌的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