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政治学案 > 内容

熏陶渐染,成就未来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7:18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xms/zxms201804/zxms20180412-1-l.JPG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有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蒲公英行动”牵手“少年非遗”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国际性课题。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是我们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播媒介的活态文化遗产,因此,人的传承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少年非遗”这一概念是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率先提出的。他认为,“蒲公英行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将“非遗”作为地域性文化与艺术资源,在少年阶段开展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蒲公英行动”牵手“少年非遗”,是一种适合多元文化的中国农村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值得推广的模式。
  2008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和景洪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蒲公英行动”一个以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公平,把民间美术引入学校,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为目的的课题,让我们与这里的老师和学生结了缘。勐龙镇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村镇,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最近的陆路通道。基于对“蒲公英行动”的了解与认同,在2016年7月,美术课标组负责人、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尹少淳教授来到勐龙镇中心小学调研。同年9月,我们正式进驻勐龙镇,围绕勐龙镇中心小学、嘎囡完小、勐宋小学及景洪市基诺民族小学四所学校,以及周边村寨,开始了为期八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勐龙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
  學校是社区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区生活是分不开的。将“非遗”引进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不仅在于激发孩子对社区和家乡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民族自信的形成。
  “国门”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一所“国门”学校,勐龙镇中心小学距离中缅边境线仅十公里,2460位在校生中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占98%,其中傣族学生更是占到一半之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熏陶渐染,成就未来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考古学家经过对傣族慢轮制陶的多次调查,认为它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勐龙镇曼飞龙村至今仍保留着传承四千余年的古老慢轮制陶技艺,而勐龙镇中心小学最初正创建在这座古老的村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几度搬迁,但仍与慢轮制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
  “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组在湘西进行种子教师培训,石东风老师将陶艺引进了美术课堂。我们将制陶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熏陶渐染,成就未来”,将美术教育比作陶器制作,用美育塑造孩子的未来。
  2.傣族织锦与校园壁画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傣族织锦不仅具有实用装饰的功能,也是人们祈求佛祖庇护和保护的赕佛贡品,如今也已面临失传的危险。经过调查,我们决定以壁画的形式呈现傣族织锦图案。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赴村落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创作,请艺术家将学生画的图案转换成壁画稿,再由老师组织大幅织锦壁画的绘制。在校园这一特定文化空间内,这种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本民族艺术作为表现内容的艺术创作,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温暖了心灵。
  3.“非遗文化园”与傣族造纸
  傣族手工造纸延续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完整工序,是我国现存的最原始的造纸术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傣族造纸工艺引入学校,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老师和学生赴勐海县曼召村学习“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并在学校“非遗文化园”内建立起了“少年非遗造纸工艺坊”。在老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将从报纸上撕下来的傣文字母融进纸浆,再捞出来晾干,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上傣文字母,画上心仪的图画。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傣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字的印象,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尹少淳教授曾感慨地说:“校园文化建设以熏陶渐染的方式‘化人’,塑造孩子的文化人格。‘非遗文化园’充分运用傣族文化的元素,营造了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感知和体悟本民族文化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培养文化自信,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教育报》首席编辑张树伟老师在考察了勐龙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后,感触颇深地说:“教育是如此微妙,耐心与爱的浇灌让校园如此葱茏美好,那慢慢生长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动。”乔晓光教授总结道:“学知识传文化,学校也是民族家园。”
  三、嘎囡完小的“少年非遗”
  1.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和繁荣的基础。傣族是勐龙镇各少数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在考察中我们却发现,无论是村寨的青年人还是学校的孩子,能说、能写傣文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勐龙镇小街小学嘎囡完小现有在校学生694人,其中傣族学生389人。据了解,嘎囡完小所在地的曼亮伞村小组有傣族村民八百多人,大都不会写傣文。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决定用在贝叶上创作儿童绘本的方法帮助当地孩子学习傣文。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贝叶”是一种叫“贝叶棕”的植物的叶片,经特殊工艺制作成书写媒介。傣族大量的佛经和神话都是用傣文写成“贝叶经”,可保存数百年之久。如今,当地多处佛寺仍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制作和书写贝叶经,贝叶经也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帮助保护和传承包括民族文字、民族艺术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
  2.傣族文身与泼水节
  我们走访调查了曼景坎村的16位老人,在老人身上看到了流传千年之久的傣族文身。这种带有远古印记和原始宗教的文身图式中有许多傣族文字。村寨老人说文身是傣族男孩的一种成人仪式。在曼坎村我们还首次见到了傣族男人画着咒语和猛兽图案的“符咒衣”,与傣族文身有许多相似之处。

《熏陶渐染,成就未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熏陶渐染,成就未来.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