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历史学案 > 内容

中外教育观的差异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4 06:13:56     阅读:


   摘要:中外教育观差异极大,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特别强调受教者对授业者的尊敬,授业者对受教者的苛责,认为这是最完美的教育过程与教育伦理。国外强调的是教学相长,平等对话,坦率交流,认为这才是追求真理的应有态度。中国传统教育观有助于文化传统的传承,形成学术上的引经据典的学术规范;西方的教育观有助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造就了学术上的实证主义的学术规范。中国的教育观改革正处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推倒孔家店,引入德先生与赛先生”之间徘徊。
  关键词:教育观;平等思想;社会文化制度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76-02
  
   一、引言
  曾经有学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就某个学术观点与答辩老师发生争执,事后,答辩小组建议该生延期毕业,后经该生道歉,才侥幸过关。当前中国的教育伦理中有一种观点,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尊敬师长,不能争论”,因此,学者之间谈论风花雪月、收入与福利等话题是正常交谈,而涉及学术问题时,总是一言堂,而旁人或是举例佐证,或是笑而不语。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最爱满堂灌,老师最爱一言堂。当面不说话,背后发牢骚。在国外,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情况是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说真话在中国是一种勇气,在国外是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差异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制度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如何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议。
  二、文献综述
  教育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的教育问题上。在对国外公民教育的研究中:张丽霞(2001)提出国外公民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与参与性的特点。胡艳蓓(2002)认为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强调了个人主义,共和主义强调了公众利益,社群主义强调公民的认同,多元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注意多元尊重与包容。李光莉(2009)也认为国外思政教育主要以公民教育的形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渗透公民道德规范的意识。在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当中:万明钢(2003)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必须渗透在有关课程当中。孙菲(2005)比较了我国青少年思政教育与国外公民教育的异同,提出教育手段多元,更新教育内容等主张。秦树理(2005)提出政府介入与主导公民教育的观点,以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因此,当前有关思政比较研究中,对中外教育观的研究比较弱,而对公民教育研究比较多,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思政教育要走向实践,采用公民教育的方式是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思政教育与社会的接轨,而在公民教育中,多元文化意识、参与社会实践观点是主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是目标。
  三、中外教育观差异的表现
  中外对教育都赋予了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自古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古训。而国外也认为教育是实现阶级之间流动的一个重要平台,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中外有具大差异。
  1.师生关系不同。中国具有严重的报恩意识,所谓的师生情义,恩师教诲即是真实写照。这种尊师意识演化为三纲五常之中的一个重要不平等关系,即师生不平等。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是施恩,学生给老师做事是应尽之义务。而国外,学生给老师工作,老师要计时付费,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学生提供了学术意见,老师必须在论著中注明学生的贡献。
  2.学术研究态度不同。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中具有严重的学术地位排队的传统,同样进行学术研究者,不但有职称差异,还有荣誉地位差异,年龄大,资格老,就可以成为一方学霸,控制有关话语权,新进学者只有跟进,而不能忤逆其观点。而国外有成熟的学术研究规范,学生与教师可以对有关问题进行坦率讨论。
  3.学术研究方法不同。在中国的社会学科研究当中,引经据典是最有力的论证过程。经典著作是最好的评判标准。而在国外的社会科学研究当中,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主流。穷究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机制,而不需要定性质、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社会科学研究采用物理学、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是一种趋势。
  4.做人做事态度不同。中国做人的重要性超过做事,因此,在教育当中,不做出头鸟,随大流是一种主流的做人态度,即所谓的中庸之道。在做事中,因循守旧,总认为社会是一天天变坏,还是老东西好,产品是老方法制做的可靠与有效。
  四、中外教育观差异的根源
  中外教育观的这些差异的根源是思想与哲学基础不同。中国教育师祖是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其核心的观点就是人生而不平等,社会秩序产生于老幼尊卑各自有序,知足常乐,各安天命。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打造了一个等级鲜明的封建社会秩序。中国教育观维护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文化制度的稳定。国外教育观的信仰基础是基督教的人生来平等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信条虽然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是在观念中,给人予平等的意识,因此,在教育中,师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进行学习与工作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情况。学生个性张扬,好标新立异,而老师对此也是采用赏识的教育方式给予鼓励与支持。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外科研开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高于中国,国外教育观促进了国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不断质变与演化。中国教育中,创新意识的不足与中国的教育观有巨大关系,自建国以来,中国本土教育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励,这与中国的教育观有重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赋予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虽然不是早期“四化”之一,但是没有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科技现代化。中国的教育观改革正处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推倒孔家店,引入德先生与赛先生”之间徘徊。西方的教育观到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工具,还是中国社会接驳到“现代社会”的渡船。主流的观点认为,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显示了尊重中国特色,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战略的伟大成功。而处于次要非主流的观点认为,不彻底的改革是禁锢经济加快发展的枷锁,引入西方的哲学观点,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是维护当前社会经济管理良好态势的关键。中国的教育观改革何去何从,还需要中央做出进一步的抉择,希望自上而下的变革能够推动中国教育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9).
  [2]张丽霞.国外政治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参与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
  [3]秦树理.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李光莉.从地震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4).
  [6]孙菲.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5,(3).
  
  作者简介:章末梅,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中外教育观的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外教育观的差异.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