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地理学案 > 内容

教育改革视阈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0 06:11:16     阅读: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是我国教育改革核心目标之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主动建构自身的行为,它通过知识对学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具有规训奴役和启蒙超越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实质上正是这两种作用相互博弈、相互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生成理论、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制约因素、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与途径几个维度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建立在教育自立、教师自主和学生自由基础上的主体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138—03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其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制约机制以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等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的主体性生成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主体是指主客体关系中行动着的人,是在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中存在和活动着的人(包括一定的社会集团和个体,如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是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人。而主体性则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①。
  就人的主体性构成而言,学界总结出三个基本特征,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意识。其主要表现为人能够充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设定自我实现和发展方向的意向。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主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其主要表现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适应现实世界,并具备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能力。主动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主体的重要表现。创造性是人在自主意识和主动选择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世界及自我素质条件,着力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即是主体完成对现实的超越的能力。这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
  就人的主体性发挥而言,主体性实质上包含着意识和能力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具体可以阐述为自主意识、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主体性的发挥实质上是自主意识生成并对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生成、发展和培养发挥启动及监控作用的过程。自主意识是整个主体性存在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对主体性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在一定的自主性水平基础上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一,自主意识是整个主体性系统中最先萌发和生成的。从儿童能够将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时起,其自我意识即已开始萌发并且得到迅猛发展。其结果之一就是儿童能够逐渐加深自我认识,慢慢接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有所意向。第二,自主意识对主体性生成和培养具有启动作用。这种启动作用是指主体已有的自主意识构成其选择能力及创造能力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源。第三,自主意识对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具有监控作用。由于主体的自主意识会对其主动选择和超越现实的活动时刻保持关注并进行适时调节,主体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选择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水平会随着其自主意识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就人的主体性发展而言,人的主体性是一个运动变化的生态系统。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上是主体性不断发挥和自主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第一,作为价值主体,其自主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新价值对象的追求上,表现在主体在充分认识自我和一定程度上接纳自我的前提下对自我实现及发展方向进行设定上。第二,主体对新价值对象的追求成为其主动认识和适应现实世界并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选择自我发展道路的内在动力。第三,主体在充分认识并适应现实世界的前提下,切实执行其对自我实现的目标设定,实施自我发展策略,从而促成主体最终超越现实成为新的价值主体。
  
  二、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主动建构自身的行为,它通过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同时具有规训奴役和启蒙超越的作用③。
  一方面,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具有压抑作用。这主要源自教育“形塑规训”个体的功能。所谓“形塑规训”是指使学生发展朝向教育者施教的目标及方向,这实质上是使学生主体性在不同程度(程度因教育目标内容而显现差异)上受到压抑,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沦为其他个体或群体实现其目标的工具与奴隶④。教育的“形塑规训”功能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主要表现在:它通过复制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等国家宏观规训手段以及纪律与监督、考试与检查等学校微观形塑手段,对学生自我实现和发展方向的设定进行显性或隐性的干预,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制,并继续通过其对选择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所具有的启动和监控作用将这种压制作用传导至学生整个主体性的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具有启蒙作用。这是指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启蒙超越的作用。所谓启蒙是指教育可唤醒和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即提高人的自主性。所谓超越是指教育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成与发展提供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支持。相对于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作用而言,教育的启蒙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这里的启蒙,已不单单指心智启蒙,而且意味着自主意识的启动和个体主体性的觉醒。个体不为各种外在力量所奴役并时刻对包括理性霸权、科学霸权、知识霸权、话语霸权在内的各种形式的霸权保持警惕和怀疑,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认识、思考和批判⑤。也正是在人自主地认识、思考和批判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并开始主动致力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适应、改造和不断超越,进而不断推动主体性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从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机理来看,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作用与启蒙作用交织在一起,二者相伴而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在教育的压抑作用与启蒙作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外在力量与主体力量二者的对比情况。外在的强制力如国家、学校对教育目标的设定以及个体生存压力等问题在现实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迫使人们不断修正自我实现的发展方向以迎合外在权力的要求。当然,外界力量强有力的刺激与保护对于教育启蒙作用的发挥也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作用和指导约束作用有所不同,教育者权威及约束行为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以教育者权威问题为例,教师的权威包括制度赋予其的形式权威及由其自身知识、人格等素质逐步确立起来的实质权威两种。教师通过这两种权威行使权利,对学生主体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人的自我意识是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顽强的内在力量,其在极小的外界启蒙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被唤醒从而促成个体自主意识的萌发,进而启动个体自主性的发展链条。可见,外在力量与主体力量的力量对比是决定教育双重影响的根本所在,而作为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外在力量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调控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促成外在力量对整个教育过程施加影响的合理化。
  
  三、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学生主体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发挥作用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主要包括教育自主性、教师自主性和学生自主性三个方面因素。
  (一)教育自主性制约因素分析

《教育改革视阈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育改革视阈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论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