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语文试题 > 内容

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2 06:13:44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ejy/hejy201011/hejy20101106-1-l.jpg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此次《教育规划纲要》强调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无疑是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地方高校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实现自身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主动适应,树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观念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三大职能协调发展,首先就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地方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地方高校活力和动力的源泉。
  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而且更多地来源于大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得到社会的承认、信任和支持,更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地方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以理性的态度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强烈需求为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搭建了宏大的表演舞台,提供了大好时机。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迎接挑战,主动登上经济建设的大舞台。
  2.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
  高校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地方高校统筹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支撑,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而构建一个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准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方向的课程和教育体系,使培养规模与地方社会接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接轨、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瞄准社会需求,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这个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双促进,更好地服务社会。
  3.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合作共赢的服务观
  扩大和积聚地方高校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落脚点。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要增强市场意识,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办事,讲成本核算,注意投入和产出,讲合作“双赢”或“多赢”。地方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服务社会时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社会服务要在这两个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进行。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帮助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软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科学机制。
  
  二、准确定位,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出发,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根据“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确立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一主、两推进”科技工作思路,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1.围绕“一主”,突出特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河南科技学院始终发挥“农科”这一科技优势特色,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打造农业生物类科技创新平台。在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了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建成了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和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
  科技创新平台的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5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7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203项,年均增长40.3%。获科研成果奖2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7项。获纵向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年均增长143%。“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作物育种方面,河南科技学院先后培育出以“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百棉1号”为代表的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68个,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河南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另外,学校在大豆、蔬菜育种以及农业昆虫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2009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河南科技学院作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2.围绕“两推进”,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近年来,学校发挥科技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途径,形成了河南科技学院颇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就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和转化的速度。截至目前,学校已与滑丰种业、联丰种业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小麦“订单育种”合同。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省内不少企业面临效益严重下滑的局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009年,学校选派119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和技术员,到河南中心环保物流、河南中科化工、获嘉县楼村实业公司、河北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等119家相关企业挂职服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一年的实践中,特派员和技术员的工作卓有成效,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因科技推广成绩突出,学校获得“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3.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科技服务宗旨,巩固学科特色优势,以“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