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数学试题 > 内容

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及途径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5 06:12:18     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高校担负起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握以“知识积累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从而构建21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工程的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理论;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1-0001-02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以来,“创新”现已成为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高等院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求的转变,要担负起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握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从而构建21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工程的体系。
  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影响,不更新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为此,必须实现几个转变:第一,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观上来。目前,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遵循的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仓库理论”和以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统一轻差异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在明确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的同时,充分认识终身教育对创新人才发展的重要性,确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在传输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确立创新教育观,大力开展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第二,要从整齐统一的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到特色化、个性化教育观上来。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体制。受此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存在着模式化倾向,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只会培养“知识仓库型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结合自身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确定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找准培养的重点,开创特色办学。
  二、把握培养规律,确立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体”才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而“以知识积累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不仅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规律。
  1. 知识的积累和优化是创新人才形成的基础
  当前,有些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强调标新立异,如果过多地传授已有的基础理论知识就会压抑人的创新精神。这种认识直接导致教育环节中忽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盲目地推崇创新、介绍前沿和热点知识,从而割裂了基础知识与创新素质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教师必须认识到,坚实的基础科学理论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谓创新人才就缺乏发展的潜能和后劲,所谓“创新”,也就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育重视知识优化的同时,仍然需要强调知识积累。
  2. 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我国学生往往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惯于在现有的知识中进行归纳和总结,却缺乏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要求。据统计,20世纪末我国基础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占世界总数的1.54%,基础研究在国际排名为十五位左右,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专利文献率不到世界的0.01%,而我国已有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比例也只有20%~25%。这表明创新人才不仅要善于获取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运用、管理、操作理论知识的能力。高校应该注重理论研究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应培养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外,还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模块整合和重构、运用和创新,以适应迅速更新的知识需求。
  3. 优良素质是创新人才特质的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说明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恶性事件告诉我们:一个道德素养缺失的人,即便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对于社会而言也毫无价值,甚至是社会的累赘。
  1.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听话”“刻苦”“分数”一直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迷信权威、书本,迷信教师,不敢标新立异,不敢逆向思维,在发表不同观点上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形成了“只学不创,只记不思,吞而不化,积而不用”的怪圈,创新意识受到了严重禁锢。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做到:第一,实现真正的完全学分制度,学生按自身兴趣、结合专业要求自由选择课程。因为一个兴趣缺乏的学生不可能有学习的兴趣,就更不可能去学会创新了。实行学分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个性的发展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第二,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评方法,改单纯的知识累积水平的测评为能力与知识综合测评。现在不少大学对学生外语成绩的测评就已经改变了唯考试分数的评判标准,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及途径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及途径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