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数学试题 > 内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5 06:12:30     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而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素质的提升,安全教育则是人员安全素质提升的必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安全形势要求管理者与时俱进地制定安全教育策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提供的便利,真正融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发挥出互联网+时代安全教育的潜力。文章从理念的提出,大数据驱动下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生态结构下对安全教育的要求以及安全教育策略,乃至互联网渠道的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拓展。
  关键词:安全教育 ;“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生态结构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4021207
  习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1]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人们生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要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关键。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素质责无旁贷。提升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时代需要和形势发展需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安全素质也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安全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是师生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整体的安全素质不高所致。在《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一文中关于重庆地区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的数据显示:88.1%的大学生不会使用常见灭火器;53.7%的大学生在明确学校宿舍规定严禁使用违章电器的情况下,仍会使用热得快等违章电器;49.3%的大学生会随意搭乘无牌无照摩托车;67.2%的大学生不会到医院寻医解决长期精神压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亟需提升,是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学校和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变革每秒都在发生,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理念——“互联网+”与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互联网+”概念解析
  “互联网+”这一提法出现于2012年,而真正成为炙手可热的组合词则是2015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李克强总理提及。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正是基于近年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状,尤其是微博、微信、QQ、APP等多种互联网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的教育相联系也正是因为大学生这一群体正与网络发生着“化学”反应。互联网构建起的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由清华大学主持编写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中,关于大学生网络观念现状的调查有这样的结果:对于网络依赖现象,其中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感受认同程度,59.9%的学生选择符合,28.4%学生选择不符合,12.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3]。
  而关于“互联网+”的概念界定在百度百科上有这样的解释:“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4]。这一概念强调了其形式的“新”,而对于深层次的关于互联网对行业、经济如何产生以及产生怎样的效果却没有加以界定,从而让人误以为只要传统行业“+互联网”,创造出形态上的“新”,就实现了“互联网+”。这是对“互联网+”停留在表层的误读,并不能体现“互联网+”所要强调的关于创新、重构的内核。相较而言,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碧武对“互联网+”的定义则显得更为恰当:“互联网+”是遵循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从底层重构或改造这些传统行业,从而促进行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行为模式或运动过程[5]。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互联网”收效甚微
  一方面互联网正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所具有的效率高、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又使其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绝佳工具。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共同选择。通过新浪微博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有约130多个高校开通了专门的保卫处账号,多以“平安+大学名称”或“大学名称+保卫处”作为名称标识。这些账号主要发布安全常识、校园警情提示、校园安全工作动态、时事新闻等主要内容来进行安全宣传;在微信这一最热门的网络媒体平台上,也有约70多个高校的保卫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发布内容多以安全常识、安全工作动态为主;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保卫处网站,其主要内容以部门介绍、工作动态、安全知识几大类为主。表面看来,在大学生安全工作这一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状况成绩显著,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1.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133个高校保卫处微博号中,只有不到6个有超过4 000个粉丝,12个有1 000余个粉丝,其余则主要有300~400个粉丝左右;而高校保卫处网站的浏览量也较低。
  2.教育内容依然囿于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老旧、枯燥、单一
  从分析各高校保卫处微博、微信、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来看,还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少,且内容与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教材并没有多少区别,只是用“网络”这一“新瓶”装着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旧酒”。
  3.所进行的安全教育零散,缺乏系统性
  从多个高校保卫处的微博账号发布频率看,仅有10个左右的微博账号保持了在工作日每天发布内容的频率,其他大多数账号处于5~20天发布1~3条内容,甚至还有的账号只是注册之初有所动态,后来则直接成为了“僵尸账号”,而且在微博、微信以及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并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或构成一定的内容体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散。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