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英语试题 > 内容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确立现代大系统教育观的辩证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8:47     阅读: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人的科学知识素质偏低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为了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从传统的教育观向现代大系统教育观转型,这样才能适应发展全民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的需要。本文拟就现时代如何正确解读传统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确立大系统教育观的辩证关系做些尝试。
  
  一、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沿革及其反思
  
  应该说,我国自古以来对教育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在古代,就把教育视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并出现了一批博学多识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朱熹、黄宗羲等,可谓是群星灿烂。据史料记载,在《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和《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有《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堪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优秀教学思想之一。此外,提倡“循序渐进”“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特点。纵观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表现出强烈的综合性、辩证性和内在性的教育观的特点。强调以教人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并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从方法上看,倡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和循序渐进等原则。不言而喻,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能接受教育的毕竟还是少数人,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与西方同时期的许多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9世纪末,即1897年清政府在上海首次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学校,从此结束了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基本是以“私塾”式为主的办学模式。1922年,当时的政府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从1897年到1922年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师范教育一直是实行独立建制,即由国家统一管理,初高等师范教育同时并存,分别担负培养不同层次的教师任务。由于师范学生在学校实行公费制度和就业服务制度,吸引了不少家境贫困的孩子入学就读。但“壬戌学制”颁布以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独立设置的体制改为由大学负责培养师资的开放性体制。当时仅有的六所高等师范院校除北京高师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其余五所或改变办学方向或并入到别的大学之中。此后,虽然又出现过分离和归并的现象,但直到建国前,我国基本上是实行独立设置与非独立设置并存的高师教育体制。
  建国后,中央人们政府于195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并仿照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对高等师范院校重新做了调整,提出了“由政府主办,独立设置”的原则,从而奠定了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基本制度的基础。值得提及的是,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始终缺乏自己的特色,从学科专业设置到教学大纲内容和学制规定,几乎是完全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在一定程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并留下了后遗症。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5月份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从1966年6月起,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整个教育系统几乎陷入了彻底的瘫痪状态,高等师范院校也不例外。不仅停止了招生“闹革命”,而且把大多数教师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思想,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列入牛鬼蛇神行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教师被完全剥夺了教书育人的权力,却反过来由学生给教师“洗脑”。十年浩劫给我国教育事业造成的巨大损失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的。1977年后,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恢复了高考制度和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资。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年又颁布了《教师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办学的积极性,而且也极大地鼓励了许多应届毕业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在校学生已达64.25万人。此外,还有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对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队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是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后,学校的规模更大了,专业数量增多了,学生的入学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到2005年6月我国共有475所高等院校招收师范类本、专科生。而原来以培养师资力量为主要办学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和受市场需求影响的新形势下,也陆续增设了许多非师范性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和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大系统教育观的问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综上所述,可以把我国教育历史的发展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是“私塾”式为主的办学方式,这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几千年;二是以“壬戌学制”颁布后为主的办学体制,历时20余年;三是建国后模仿和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并以突出政治为首要任务的办学路径,历时近30年;四是改革开放前期我国教育事业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反思和起步阶段,亦经历了20余年;五是21世纪年以来逐步确立大系统教育观所出现的快速全面发展时期。郑州工程学院基础学院的林秀元认为,我国的教育就其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工具型教育阶段、知识型教育阶段和创新型教育阶段。其中古代是以道德为主兼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近、现代则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水平。而随着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兴起,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全球各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战略目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教育史,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足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其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相比,都复杂得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大系统教育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当代,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逐步走向世界化已经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向和不争的事实,一个现代国际化的“大教育场”正在形成。面对这种新形势,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战略对策。应该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最先意识到在我国确立大系统教育观重要性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早在1983年10月,邓小平在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就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国人口众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落实全民教育战略目标和迅速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条件,不仅高师院校要做出积极的应答,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总纲,确立现代大系统教育观。众所周知,自1948年奥地利生理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系统理论以来,现代系统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社会是个非常复杂和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开放系统,教育则是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显然,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支持系统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大系统教育观,是要求从国家到每一个公民,都积极支持教育,关心教育,切实把教育视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头等大事来抓;是要把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是要在全社会搭建一个充满教育氛围、传承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平台;是要“扬弃”传统的单纯依靠国家、公办学校办教育观念和模式,是应通过不同投资人、不同性质的办学主体共同承担办学的责任和义务;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科研共同体,在全国形成教学与科研的网络化系统,并与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接轨。现代大系统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世界大舞台和我国独有的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产生的,是立足于社会长远的发展目标而确立的,是历史发展新阶段和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全社会各个方面以及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的必然产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三个面向”。而后者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不普及和功能的释放受到限制情况下的产物。现代大系统教育观强调全民接受教育,重视教育功能的强烈释放,通过国家立法把教育渗透和传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国家兴盛和民族发展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其中“科教兴国”战略是大系统教育观的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系统教育观的主导,科学发展观是大系统教育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大系统教育观的核心。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确立现代大系统教育观的辩证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建设学习型社会与确立现代大系统教育观的辩证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