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政治试题 > 内容

民族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职能定位探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2 06:14:52     阅读: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简述了民族院校外事工作的职能转变历程,认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职能主要在于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即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咨询、建议、论证、监督、评价和指导,并协助相关国际交流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协助并监督交流协议的落实以及合作项目的实施。最后提出了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育国际化;外事工作;职能;建议
  
  1民族院校外事工作的职能转变历程
  
  1.1外事工作职能缺位
  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段时期内,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中国一直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就发展过程看,经历了由开放到封闭的逐步演进;就开放的重点看,经历了由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开放到以苏东国家为重点。
  中南民族学院建校以来,对外开放主要是为外交的需要,成为外交工作的附属物。这一时期虽然也有教育的对外交流,但这种交流只是出于教育以外的动机与目的,尤其是政治的原因。表现为交流的国家与地区主要局限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而且对外交流主要是受外来环境的变化,缺乏主动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的动力机制。这时的对外交流的许多具体事务是由国务院、教育部、外交部直接下达意见、办法和少数条例来指导,不仅不可能自由出访,而且不能随便接待外方来访,外事接待完毕,要作接待情况汇报,政治色彩较浓,高等学校对外交流的自主权十分有限。这一时期中南民族学院的对外交往主要是接待来访的国外教育考察团,主动的出访很少。外事的主要工作是接待,而不是派出。因此,中南民族学院建院之初,学校的对外工作只是由学院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外有关公务的接洽以及外来参观之接待联系。后为适应学校外事工作的需要,学校于1986年设立外事办公室,开始直接负责有关外事方面的工作,但院外办的日常工作仍隶属于院办领导。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学校的外事部门只是负责外事方面的联络和接待,行使的是学校外事接待员、联络员、学校领导的陪同和翻译人员的职责,缺乏对外交流的主动权。这就导致学校的对外开放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但总体上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还在较低水平的层次上运行。例如,在1960年以前,到中南民族学院参观的外宾以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宾为最多,共37批共459人。
  1.2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并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高等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成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学校领导对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一点可以从学校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中看出。建院之初由院办代行外事职责到1986年在院办下设外事办,1995年由外事办改为外事处,2003年由外事处更名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并新设立国际教育学院,由校长直接领导。这一切都体现了领导对学校外事工作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学校外事工作的新起点。外事工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被动地等待安排到现在主动地要求加大对外交流。学校的外事工作以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从长期文教专家聘请、重大项目的引智、出国人员的派遣,到中外合作办学,都突出地显示了学校外事工作职能的转变,因而学校的外事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校在国际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与目前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速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相对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办学层次、办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举办教育国际论坛和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较少;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科研合作项目和转化成产学研项目不多;吸引国际人才资源包括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和我国在国外留学人员的机制与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被引进的国际人才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中外教育合作经费投人需要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国际教育合作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储备,等等。这充分证明只有外事工作的职能明确,民族院校的外事工作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否则就会受到影响。
  
  2民族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职能定位
  
  2.1深化对民族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职能的认识
  一般认为高校外事部门是对外联络的窗口,但它更是对外交流的一个平台、一个通道。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民族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必须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整体发展来确定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努力把民族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建设成为学校各个领域的教授、专家对外交流,接触了解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平台;建设成学校提升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平台。使之有助于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学校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
  2.2树立“全民外事”的的观念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学校外事工作那是外事部门的事情,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外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远远没调动起来,缺乏院系等中层单位的广泛参与。往往是外事部门把对外交流的有关事宜进行得差不多了,相关院系和人员才被动地参与进来,相应的学校对外交流的效率也不高,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即要打破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在外事工作中一枝独秀、大包大揽的格局,形成各个院系和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全民外事”局面。
  2.3突出民族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指的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要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即外事工作的目标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的任务来制定;外事资源要按需分配,以保证质量。其工作重心主要在于对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咨询、建议、论证、监督、评价和指导,并协助相关国际交流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协助并监督交流协议的落实以及合作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院系等中层单位参与外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开展民族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建议
  
  (1)跨越式发展:提高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起点和水平。
  提高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层次。从教育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考虑,引进世界名校和名师,应成为民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既要制定长远规划,又要争取实际步骤。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实现以高职(专科)层次和通用性热门专业为主向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战略转移。
  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规模。拟制定高起点的战略目标,欧美国家有的学校把招收外国留学生不低于10%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国际化程度和学校声誉的指标之一。中南民族大学在招收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比例时,也需要加以参照考虑。如何通过拓宽对外联系,设立留学基金等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实现留学生结构的多元化,从而为吸引多种人才创造条件,也是留学政策的题中之义。

《民族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职能定位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族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职能定位探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