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政治试题 > 内容

张斌贤: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6 06:06:21     阅读:


  三尺讲台之上,他恪尽职守,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之季,他虚怀若谷,乐在其中;著书立说之时,他甘于寂寞,勤于探索。
  对待学生,他如施工笔,细细雕琢,缓缓描摹,无声中用爱子情怀写就爱生心迹。他坚信居高声自远,以学养深厚、治学严谨名扬校园。
  对待学术,他又挥毫写意,纵横观照,纲举目张,不觉中渲染出教学团队和学科发展的喜人图景。他是教学团队的领头雁,是指引学科发展方向的领路人。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这位荣获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授用自己饱蘸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闪亮的为师之路。
  
  杏坛执教 无悔选择
  
  春日清晨,温暖的阳光透过学校科技楼外国教育史办公室明亮的玻璃,投散在放着各种讲义的桌面上。每周一次的研究生读书会正在进行,会议室里不时传来激烈的争辩声,这是张斌贤教授在与他的学生探讨学术问题。
  身为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张斌贤总是首先想到自己是教师,第一职责应该是教学。在他看来,“老师”的称号虽然朴素,却是他最为珍重的一个称呼。他认为自己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管理者。
  时光回溯到1986年7月,刚刚硕士毕业的他年仅25岁,就走上讲台开始了教师生涯。回想起最初的执教经历,张斌贤微笑着说:“当时很多学生都和我同龄,有的甚至比我年龄还大,我上讲台很有压力,不过也有天然优势。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这个习惯至今依然保留着。”张斌贤说刚刚踏上讲台时很幸福,因为不论是课堂上还是平日的备课中,他都得到了很多师长的悉心指导。尤其是老教授教导他要时刻把自己与教师职业联系起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那时候,张斌贤就立志要向前辈看齐,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从最初的青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张斌贤付出着,努力着,遇到过挫折与打击,也获得了快乐与成就。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工作与研究中,他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从不后悔自己选择做教师”,他满含深情的告诉记者。对于张斌贤来说,教育是个无悔的选择。
  
  为师之道 贵以热爱
  
  言必信,行必果。自张斌贤执教以来,先后担任的本科课程有“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现代西方教育流派”“外国教育管理史”“教育政治学”等。研究生课程有“教育史专题研究”“教育史研究方法”等。听他讲课的人不计其数,他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因此张斌贤也得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全国教学名师奖、“四个一批”人才等一系列的荣誉。在他看来,这些荣誉赋予他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我要忠于我的天职,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我热爱这门艺术。”这是采访中张斌贤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当下的社会中,总会有各种外界因素,使不少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偏重科研。而在张斌贤的心里,“教学是第一任务”。谈起教师的职责,张斌贤认为“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存在的前提和教师工作的根本目的”。
  在和张斌贤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张斌贤一直强调“居高声自远”,时刻要求自己保持学科领先地位。他谈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域标兵,他所在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团队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团队。但他不固步自封,不局限于学校甚至中国这个学术圈子里,他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交流,体验学术信息的前沿动态,以使自己的学术处于“常为新”的状态。他认为,只有站在领域最高端,才能纵观整个学科的发展变化,才能把最快、最准确的信息带给学生,引领学生走向更高更远。
  张斌贤就是这样—个教师、学者,单纯的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热爱教书。酷爱西方教育史构筑了他对教师、学者含义的理解,而这份执着的热爱是他为师之道的根本源泉。
  
  分工合作 教研互动
  
  2008年,张斌贤教授主讲的“外国教育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他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这门课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只依靠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的,它依靠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张斌贤教授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对于建设这门“外国教育史”课的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由张斌贤教授作为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教学队伍。
  在日常教学工作,张斌贤教授负责进行教学协调,充分发挥教师在不同专业方向的专长。正如张斌贤教授所说:“团队教学既保证了知识的广度,同时也弥补了单个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让学生深入各个领域学习知识。”
  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张斌贤教授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科研进展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实践,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为教师探寻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通过科研实践,教师深入探索新的科研问题,所获得的新理论和新见解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在张斌贤看来,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相互结合,是创建精品课程的保证,也是提高学科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他由衷地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张斌贤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作为自己始终坚持并不断努力的工作目标。他坚信只有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才能使知识的传递更为有效,使学生乐学、好学。
  
  培英育才 传道为先
  
  “张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样操心。”外国教育史2008级博士生陈瑶如是说。如今她已是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当年正是张斌贤的一句话鼓励她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那时候,张斌贤是陈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在仔细审阅了陈瑶的论文后,给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只要你有决心,你还是可以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就是张斌贤的这一句话,让陈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一直坚持在外国史学术科研的道路上,且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她坦言道:“要不是张老师当初的肯定和一直以来的关心,我不会走到今天。”
  张斌贤的教学以严谨著称。如此,他的很多学生都吃过“苦头”。他的博士生告诉记者,有一次张斌贤给他布置读书报告,让他去看一本英语原文版的西方教育史方面的书。他偷懒直接去图书馆借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写了一份读书报告交了上去。结果一下子就被“火眼金睛”的张斌贤识破并严厉地批评了他。张斌贤说:“做学术研究第一要素就是要科学严谨,治学不严谨是出不了成果的,史学研究更是要建立在第一手研究资料上的,更需要严格、严谨。”
  “看到学生能够成长成才,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有所贡献,是我最开心、快乐的事情。”从张斌贤朴素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自诩“普通教师”的全国教学名师,最热爱的事业依然是传道授业,为国家培英育才。
  
  授之以渔 薪火相传

《张斌贤: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张斌贤: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