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试文档 >  地理试题 > 内容

论高校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3 06:08:33     阅读:


  摘要:高校法治文化养成教育旨在强化高校师生对法治的价值、功能、地位和性质的认识,提升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素养,其建设过程是通过外在环境的教育与熏陶、内在要求的锻造,使高校师生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等精神文明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强化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必须从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及法治信仰等视角提升师生的法治文化素养,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关键词:高校法治文化;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97-04
  法治不是宣传口号,也不是抽象的文本规则,而是真正体现在细节之处的规则文化。“法治文化是一种蕴含人类正价值概念的文化类型,它不管从制度到观念,都必须是包含和反映了人类的基本价值,即应该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的、优秀的价值理念和制度构造。”[1]因此,保证法治从文本走向社会生活的细节之处,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也是让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法治价值的核心举措。这其中有效之举是培育人们的法治文化认同观念,使其具有法治思维,了解掌握法律规范和原则、原理和精神,塑造坚定的法治信仰。正因为如此,高校强化法治文化认同观念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必须从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及法律信仰等视角提升师生的法治文化素养。
  一、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概念分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李悝、商鞅、慎到、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就逐步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强调治理国家必须实行法治,反对人治;法令是人们言行的标准,君上臣下均不得曲法任私,法令必须“布之于百姓”,“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法为本,法、势、术结合等要素。[2]西方社会的法治文化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钱穆先生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4]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模式;而文化则指“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5]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6]法治不仅仅是一套法律规则,更应该是一种理性精神。换言之,法是一种价值体系,它以硬性规范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作评价和约束,以维系一定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和价值准则;法的意识则是人们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秩序和规则的理解,是一种社会化的理性。从这个角度讲,具有法的意识、法的觉悟、法的能力是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一个特殊的目的和指标。[7]
  的确,“中国的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8]李林教授认为,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理论、法治意识等精神文明成果,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9]概言之,高校法治文化养成教育在于强化高校师生对法治的价值、功能、地位和性质的认识,目的是提升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素养,其建设过程是通过外在环境的教育与熏陶、内在要求的锻造,使高校师生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等精神文明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法治理念的养成教育
  人类法治的实践证明,法治理念是法治大厦的基石,是人类对法律的功能、作用所产生的内心信念与主导价值追求。“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进程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10]高校治理法治化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其运行中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师生及管理者日常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叠加而成的一种生活方式。高校管理规范和制度实践,来源于其对法治观念的认同度。实践证明,只有高校管理者法治理念清晰,所制定的规范才能合理;只有法治理念深入管理者内心并产生认同,高校管理法治化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因此,高校规章制度不能仅仅写在纸上,更应该通过强化理念的建设确保纸上的制度落实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基于此,高校法治理念养成教育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依法治校理念的养成。“依法治校是指各高校党委与校领导班子在我国法律法规框架之内,制定出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11]换言之,依法治校是依据相关的法律及各高校的章程来处理其管理活动和办学活动,这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只有在国家法制化管理的条件下,才能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维护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打造法制化的治理与育人环境,理顺学校内外部关系,培养大学的法治精神。”[11]为此,必须强化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学校规则的权威,严格依校规办事,积极遵守法律和校规;必须通过法律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多层次、多内容、多视角、多方面的法治文化实践活动,逐渐增强高校师生的主体意识、人权意识、责任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守法意识、监督意识,不断提高参与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2]
  二是良法善治理念的养成。“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揭示了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就是良法善治。其中,良法侧重静态的制度建设目标,强调制度设计必须彰显公平、正义、民主、人权、秩序、和谐价值;善治侧重动态的治理过程,强调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此,良法要求高校要健全高校治理机制,发挥学校治理主导作用,明确各高校治理方面的职责,健全高校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高校化解师生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在高校内部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各高校自治机制、组织章程、治理机构及退出机制,推进各高校组织依法自治;健全各高校师生参与学校治理机制,实现学校治理与师生自治良性互动,规范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主体、范围、方式、程序、效力、救济及反馈回应机制,鼓励和支持师生依法参与学校治理决策。而善治则强调高校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治理非制度性要素的功能,坚持高校系统治理,善用学校、师生合作共治方式协调关系;坚持高校依法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处学校出现的各种矛盾;坚持高校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道德、宣传教育、科技等手段规范高校及师生的行为;坚持源头治理,善用事前处置机制化解学校出现的各种矛盾。

《论高校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高校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