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委托书 > 内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1:20     阅读:


  摘 要 6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丰硕。从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教学与系列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超常教育、开放办学、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及其成功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师资 教学 科研 少年班 开放 民主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创建于北京。其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1]。“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几年,中国科大师生即取得了系列科学研究成果: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的学生开展了708型人工降雨火箭的试制;自动化系师生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计算机;物理热工系科学研究小组试制成功脉动式喷气发动机;物理系进行了激光对高速飞行体的破坏的模拟实验;校机械厂为分离铀235与铀238,进行了“超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等等。
  截至1966年,中國科大为国家培养了4710名毕业生,85%分配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绝大部分成为业务和领导骨干,仅前三届毕业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就有30余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第二次创业。“文革”结束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大本科新生入学成绩长期在国内高校名列榜首。
  早在“文革”期间,中国科大天体物理研究组就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绩。1978年至1992年,全校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31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6项。1983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称:“中国就需要多培养些像中国科技大学那样冒尖的能招风的大树。”[2]同年,邓小平作出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大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成为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2017年,中国科大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06年7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新华社报道上批示:“中科大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作法应很好总结。希望更多的大学能学习他们的作法,探索中国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此后不久,她再次提道:“至少有一所大学的质量是在提高的,那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了不少成果,出了不少人才。”[4]同年,在台湾《远见》杂志进行的“两岸三地大学竞争力调查”中,中国科大论文平均被引用率位居两岸三地65所大学第一,师均论文数居大陆高校第一。
  截至2017年,由中国科大主导完成的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7次,美国《科学》与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各1次,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6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4次,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0次和国际、国内十大科技新闻10次,入选次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据ESI发布的200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统计数据,中国科大有1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学科,发表SCI论文篇均被引14.28次,连续七年保持全国主要高校第一。自然指数(NI)保持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科大在短短60年中,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丰硕。其教育模式与方法值得我们不断总结、归纳与研究。
  一 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国科大成立之前,由学校筹备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系主任会议决定任命赵忠尧、郭永怀、钱学森、华罗庚、赵九章等各研究所领导与著名科学家为系主任(表1)。会议决定成立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数学和政治课等四个小组。组长由施汝为、柳大纲、华罗庚等担任。
  建校初期,中国科学院发挥人才、设备等优势,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办学。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大批科研人员到中国科大兼职任教,每年到校授课的科研人员达300多人次。吴有训、侯德封、施汝为、严济慈、赵忠尧、贝时璋、柳大纲、钱临照、赵九章、郭永怀、华罗庚、钱学森、杨承宗、马大猷、彭桓武、叶笃正、陈芳允、吴仲华、吴文俊、杨嘉墀、于敏等一大批中国科学界顶尖科学家兼任学校的校系领导,并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基础课,指导学生科研实践,及时把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做法,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规格、学科专业设置的前沿性、课程讲授的高水准。学生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和研究所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科研实践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也在高起点上奠定了学校的学术基础。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使得中国科大一诞生就以人才荟萃、群星璀璨而享有盛誉。
  在中国科学院大批科学大师作为兼职主讲教师的基础上,中国科大还通过接收中青年研究人员与高校毕业生以及选留本校毕业生,着力培养年轻教师,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通过旁听、助教等训练,逐渐成为辅导课与实验课的主力。其中包括后来成为院士的张家铝、陈希孺、伍小平、周又元、王水、童秉纲、钱逸泰、何多慧、石钟慈、俞昌旋、李曙光、郭光灿、范维澄等人。从校外调入的中青年教师还包括梅镇岳、黄茂光、朱兆祥、曾肯成、杨衍明、龚昇、史济怀等著名教授与骨干力量。
  1972—1973年,鉴于师资严重不足,学校决定举办“回炉班”,将分布在全国范围各种岗位上的1968—1970届毕业生招回学校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至1973年底,学校通过从本校抽调和从外地选调教师,共补充师资约150名。1974—1976年,学校又通过选留本校毕业生、接收外校毕业生、从校外调进教师与各方面专业人才近数百名。通过几年的努力,大大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状况,也为后来形成以年轻人才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补充的师资包括后来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吴杭生、张裕恒、陈国良、施蕴渝,以及项志遴、阮图南、冯克勤等著名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