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承诺书 > 内容

新职业精神培育视野下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30     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人才观以及对职业学校毕业生新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使得职业学校应根據现代社会的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突出加强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关键能力;新职业精神;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55-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里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明显包含了“关键能力”,它是中职生新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方法上就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这种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与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之外,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基本发展能力,它们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这种跨职业能力对整个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专业能力是建立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应该具备专业能力以外的“关键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企业的人才观,已从过去的单纯讲学历、论资排辈,改变为讲能力、论实力,勤奋而富于创造性,协作而具有自立精神。有知识而精通专业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期望的人才。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人的“关键能力”,使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一技之长”,从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职业的变换和人员流动也随之加快。在职业教育中,人们越来越强调一个新的理念,即年轻人能够快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为此,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越来越放在使学习者能灵活地应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上,注重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的共同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个人求职、创业必备的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就业定位、创业方向乃至人生追求。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关键能力”对学生未来就业、创业也就是毕业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二、“关键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谋求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能力,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特别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时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也常被称之为“跨职业能力”或“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统称为“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很快就激发了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各国学者都认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关键能力”的概念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开始对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进行研究与思考。
  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形成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的概念。在德国专家劳尔·恩斯特看来,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应包括三项能力:(1)专业能力——会全面、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2)方法能力——掌握并具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3)社会能力——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等。
  20世纪90年代,凯泽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梅腾斯“关键能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关键能力”包括:(1)明确主题的能力。(2)独立性与参与能力。(3)团体或社交能力。(4)系统或方法能力,即理解因果关系。(5)反省能力。我国学者尹金金等将其定义为:针对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个体不仅能胜任当前需求快速变化的工作,而且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所具有的跨职业多种能力的整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关键能力”有以下几个本质特点:(1)“关键能力”的概念源于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对“关键能力”的探索是教育自我反思、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2)对单一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无法使劳动者适应职业流动和职业变迁,必须培养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能使劳动者“以不变应万变”的素质,这种素质属于劳动者能力中之核心,是劳动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就是劳动者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3)“关键能力”培养的模式为:知识→能力→适应职业变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靠不同职业或专业领域具有共性的知识和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者年龄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过去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依然起作用。概括起来他们所强调的关键能力都是对不同的职业适应性的通用能力,这种能力实质就是劳动者在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具备适应市场、发展自我、创造未来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生为本,多方位培养“关键能力”。

《新职业精神培育视野下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职业精神培育视野下中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